•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在劳动教育中有机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张宇彤
  
西部文化媒体号
2024年3期
河北师范大学附属民族学院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劳动教育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方面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而在当前形势下,将劳动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机融合,更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那么,如何在劳动教育中有机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我们目前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

我们需要先了解劳动教育的意义与价值。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和劳动精神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参与劳动,学生能够感受到劳动的艰辛与价值,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时,劳动教育还能帮助学生掌握实际技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和劳动精神,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途径之一。

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中华民族团结和统一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此类教育旨在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与和谐,促进国家统一和民族繁荣。通过引导学生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进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培养跨民族交往的能力和精神,为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奠定思想基础。

将劳动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相互融合,有助于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我认为,将二者有机融合可以有如下几种方式:

第一,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各种途径宣传劳动的意义和价值,让同学们认识到劳动对于个人成长和民族复兴的重要性。同时,加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帮助同学们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传统,认识到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第二,可以将劳动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相结合。劳动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的来源,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在劳动教育中,可以适当结合当地的民族文化传统和特色,我们在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同时,也能增进对不同民族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同时,还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民族文化活动,让同学们在活动中感受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浓厚氛围。比如,学院开展的“守望相助,追梦伴飞”活动,通过对藏族同胞的帮扶,同学们在劳动中深刻体会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伟大誓言。

第三,以实践为载体,我们可以在劳动中体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劳动教育中,以实践为载体,更有利于同学们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例如,组织同学们参加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和科技创新等活动,我们可以在实践中感受到劳动的乐趣和价值。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团队合作活动,让同学们在团队中学会合作、学会分享、学会互相帮助,也能增强我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

第四,营造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校园文化氛围。我们学院作为一个多民族学院,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更应该尽可能多的开展多元文化的交流活动,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比如,在学院的“民族风情展”活动中,我们不仅可以在筹备活动中收获劳动的快乐,更能在一个个精妙绝伦的节目中感受到我们“石榴花开别样红,民族团结一家亲”的魅力。

将劳动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机融合,有助于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通过宣传教育、结合民族文化、以实践为载体、营造校园文化氛围等多种途径,培养同学们的劳动观念、技能和精神,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和理解。同时,这种融合也为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奠定了思想基础。在未来的教育发展中,进一步探索劳动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有机融合模式和方法,为实现教育现代化作出更大的贡献仍是重中之重。

总之,在劳动教育中有机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实践。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同学们的认识水平,培养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我们即可从中真正体会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积极地融入到中华民族共同体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3年12月8日

作者简介:张宇彤(2005年-),女,满族,河北省,河北师范大学附属民族学院学生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