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小学教育助力非遗文化推广传承
摘要:非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如何将非遗文化与小学课文相融合,成为了教育领域的一项挑战与机遇。本文将以非遗文化与教学相结合的问题现状,非遗文化与教学相结合的成功案例,非遗文化与教学结合的课程进行讨论。
关键词:非遗文化;小学教育;融合
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该纲要指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分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大学等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1]。非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包括传统技艺、表演艺术、口头传统等。其独特性不仅在于传承的对象,更在于其背后所蕴含的历史、信仰和生活智慧。在小学教育中,将非遗文化融入课文,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文化的热爱,塑造他们对传统的认同感。
一、非遗文化与教学相结合存在的问题。
非遗文化与教学融合存在一系列问题,其中一大挑战是传承困难。由于非遗文化通常是口传心授的,传承路径较为曲折,导致信息流失。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年龄较大,可能面临生活环境变化、人才流失等问题,这影响了知识的传递。在教学中,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将这些传统技艺有效地传授给年轻一代,确保非遗的延续。
教材匮乏也是融合过程中的一大问题。与传统学科相比,非遗文化缺乏系统化的教学材料,很多技艺都是基于实践经验的积累。在学校教育中,缺乏专门的教科书和教学资源,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临材料匮乏的问题。这需要专业人才和相关机构的共同努力,以创造更多的非遗教学资源,支持融合教学的发展。
此外,非遗文化与传统学科的整合也是一个挑战。在学校体系中,非遗文化可能与其他学科脱节,导致学生对其缺乏全面的认知。需要制定跨学科的教学计划,将非遗融入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促使学生更全面地理解非遗文化的内涵。这需要学校制定更为灵活的教学体系,为非遗文化提供更广泛的展示平台。
培养学生对非遗的兴趣和理解也是一个挑战。现代社会的文化多元化,使得学生接触的信息更为广泛,非遗文化可能被认为过时或无法引起年轻一代的兴趣。在教学中,需要设计吸引学生的方式,增加非遗文化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非遗文化与教学相结合的成功案例。
皮影艺术与教学的融合
一、第一学段(3个学时),学习皮影基础知识。熟悉新型材料工具的性能。
目标要求:1.了皮影的发展史;2.了解皮影制作的基本技法。会剪纸基本技法;3.在卡纸材料设计图稿,能够设计特点鲜明的皮影道具,场景,人物图案。
第二学段(5学时),临摹各个历史时期戏剧道具,人物作品,使用卡纸材料完成。
第三学段(8学时),创作皮影作品,在彩色塑料版上完成。目标要求:1.学会皮影起稿步骤,怎样钩摹与临刻;2.能够熟练掌握皮影制作的各种技法;3.能够设计图稿,制作系列作品,如戏剧道具,场景。
第四学段(2学时),编排皮影视频,达到影与声的完美结
(四)完成皮影刻制作品,及时做好创作心得记录。
(五)班级交流展示,制作橱窗展板。[2]
(三)与学科素养有机结合,有效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强调的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获得知识的能力,是每个学生必须具备的最关键、最重要的基础素养。因此,在小学阶段,各学科教师应注重培养每个学生获得该门学科知识的能力,方法比结果更重要。
通过成功案例我们可以得知,非遗文化是可以融入教学之中,可以通过合理的课时安排,通过老师的认真备课,通过各种形式的实操,实现非遗的传播和实践,为后期与各学科融合打下了基础。
三、非遗文化与教学结合的课程泛化策略。
非遗文化与课程融合是一项复杂而富有挑战性的任务,但通过采取一系列策略,可以促进这一融合,使非遗文化更好地融入教育体系中。
(一)重视非遗文化的核心价值,将其视为一种独特的教育资源。制定相关政策,明确非遗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为其提供更多的展示和传承空间。建立专门的非遗文化教育课程,将其纳入学校正式的课程体系。学校积极与非遗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培训交流。定期向学生开展培训活动,让学生从一招一式学起。
(二)加强非遗文化与传统学科的整合。设计跨学科的教学计划,使非遗文化与语言、艺术、历史等学科相互交融。通过这种整合,可以更好地展现非遗文化的多样性和深厚内涵,激发学生对其的兴趣。让学生通过耳濡目染、身临其境的探究活动感受非遗的魅力。
(三)建立与非遗文化相关的教材和教学资源。通过收集整理非遗文化的资料,编写专门的教材,以供教师和学生使用。同时,积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实境、在线资源等,拓展非遗文化的呈现方式,使之更贴近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特长的培养和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要以兴趣为抓手,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抓实过程管理,持之以恒才会有成效。所以,学生探究社团建设工作要与厚植学科素养建设工作有机融合,共同发力,真正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有效发展和培养学生的特长。只有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才能真正成长为“合格+特长”的人才。[3]
(四)注重实践性教学。非遗文化通常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文化形式,因此,课程融合过程中应强调实际操作和体验。组织学生参与非遗技艺的传承活动,提供工作坊和实践机会,使学生亲身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
(五)与社会各界建立紧密联系也是非遗文化与课程融合的关键策略。通过与文化机构、传承人、地方社区等多方合作,共同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教学。建立非遗文化传承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促进学校与社会资源的有机结合。
(六)在评估体系方面,建立与非遗文化教育相适应的评估机制。不仅要考核学生的知识水平,还要关注其对非遗文化的理解和实际运用能力。这有助于确保教学目标的全面达成,促使非遗文化与课程更好地融合。通过引领学生参加非遗传承等各类探究社团活动,给学生“搭梯子”,学习掌握一技之长。在该学生探究社团活动周期内,学校可以适时组织开展考核评价等级认定工作,充分肯定学生的社团学业成绩,激励学生不断进步。学生熟练掌握一定的技能后,就可以为其提供小试牛刀的机会,组织学生参加艺术展演、科技创新大赛等各类竞赛活动,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展现自己的作品,勇于登台亮相,获得成功的体验。学校的办学特色也得到了进一步彰显。[3]
总的来说,非遗文化与课程融合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策略,包括政策支持、教学设计、资源整合等。通过这些努力,可以实现非遗文化在教育领域的有机融合,促进其传承与发展。
总结:
总体而言,非遗文化与教学融合的问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政府、学校、文化机构以及社区需要合作,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教学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通过共同的努力,可以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促进非遗文化与教学的有机融合。非遗文化与小学课文的融合,是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兴趣的有效途径。可以使小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这种融合不仅拓展了学生的文化视野,也为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益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J]. 中国德育,2014(07):9-14.
[2] 蒋雯怡. 非遗文化融入小学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N] . 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22.06
[3] 贺治宏. 非遗文化传承与学科融合的实践探究研究[N] .甘肃省敦煌市第五小学
作者简介:刘仁梦(1994.5-),女,民族汉,籍贯:湖北省武汉人 语文教师,学历本科,单位:武汉市育才怡康小学,湖北省武汉市 研究方向:小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