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发展问题研究

贾媛
  
西部文化媒体号
2022年34期
广东科技学院 广东东莞 523000

摘要:自党的十九大以来,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民办高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着社会认可度低、发展受限等问题,影响到民办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民办高校  高等教育  教师队伍建设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建设已经进入了新时代,“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新时期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对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战略是国家发展的要求。在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曾强调,“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俨然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民办高校作为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极为重要的办学力量,为国家培养应用型人才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人才。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民办高校的发展,民办高校已从规模扩张逐步转向内涵发展阶段。随着民办高校的发展,师资队伍的不断壮大及师资来源的多样化,教师队伍建设在学校内涵式发展、人才培养及高质量办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是受困于师资薄弱,尤其是面临着高层次人才严重短缺的困境,民办高校的内涵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一、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共有高等学校 3012 所,其中民办高校 764 所,占全国高校总数的25.37%之高;民办本专科在校生 845.74万人,占全国本专科在校生的24.19%。由此可见,民办高校是新时代高等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民办高校要办出高水平的教育就离不开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直接作用对象,教师的水平决定了教学的质量。民办高校发展改革的最大阻力多集中于师资人才队伍的建设与打造方面,师资队伍的建设困境是阻碍民办高校合理发展的顽疾。经过多年积累,民办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通过对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等方面的调整,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公办高校还存在着一定差距。如何提升民办高校的教学质量,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这是新时代背景下民办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的发展问题

教职工个体在职业生涯发展与民办高校在自身发展战略上面临考验,其原因主要包括两类矛盾。第一类是时代背景下教职工个体的留任还是寻求稳定;第二类是民办高校追求利润还是办长远的教育。

(一)教师个体留任还是求稳

分析民办高校教师个体矛盾,需要立足于民办高校自身的特殊性。民办高校教职工在身份上实质属于企业员工,有别于公办高校教职工的“在编”。民办高校教职工不能享有公办高校教师的福利待遇,二者间的差距具体体现在个人生活保障、科研发展平台、培训资源、社会认可度等方面。在后疫情时代下,社会就业市场对于“体制内”身份的追求相较于以往时代变得更加狂热,这一就业偏好加剧了民办教师的身份认同危机,编制对于教师个体层面而言成为了一个影响其就业选择的关键性因素。具体原因,一是就业形势的逐步严峻,被疫情严重打击的市场经济影响了公民对未来经济发展的信心,整体社会就业导向逐步趋于保守;二是外部风险的逐步增加,全球经济下行,各国的就业形势同样不容乐观,出于避险心理,国外不再成为曾经众多劳动人口的就业选择,进而加剧了国内就业的“内卷”形势;三是民办高校教师队伍流动性较强,民办高校的教师队伍年龄结构的明显特征是年轻人占据主导,其次是老年人,其中老年人大多为退休返聘教师,二者几乎占民办高校师资队伍总人数的绝大部分比重。数据显示,全国公办本科高校专任教师年龄分布在 36~55 岁的比例为 57%,而民办本科高校仅为 35%,尤其在西部地区,民办本科高校专任教师年龄分布在 35 岁以下的比例更是达到 54%,队伍呈现年轻化特点。民办高校教师队伍过于年轻化的一个影响在于,大部分民办高校教师处于职业生涯的择业过渡期,大部分拥有硕士学历的教职工,且距离公考“35 岁年龄限制”有一定的年限,较多的诱导因素造成具有学历优势与年龄优势的民办高校教职工只是倾向于将民办高校作为职业生涯中积累工作经验的跳板与缓解经济压力的权宜之计,因此也造成教职工队伍流动性过大。在后疫情时代下,民办高校教师的就业选择正在加速向寻求稳定倾斜。

(二)民办高校发展追求利润还是教育

分析民办高校发展矛盾所在,缺少财政支持是重要的切入点。对于民办高校而言,其自身的发展建设需面临激烈市场竞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学费收入是当前民办高校的主要资金来源,创收手段单一、筹资能力不足导致民办高校面临资金收入渠道狭隘的困境。民办高校必须面对现实的经营问题,必须在生存与建设、追求利润与追求质量中做出抉择。教育是一个时代工程,而企业的生存需要依靠良好的经济效益与收益作为支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教育价值观与企业的逐利本质在现实中无法自洽。民办高校要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首先要解决资金问题。对于资方而言,民办高校的投资动机实质上是逐利的,办学虽然是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体现,但作为企业追求利润无可厚非。投资与收益不成正比会严重打压社会力量投身民办高等教育建设的积极性,从而严重影响民办高等教育的办学保证,加大民办高校的发展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容易滋生社会不稳定因素。民办高等教育必须客观审视自身的战略价值取向,是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牺牲教育质量为代价,将工作重心放在教育市场的开拓上;还是以教育质量为中心,苦心耕耘,走长期发展的规划路径。民办高校在自身发展目标上面临的冲突加剧,而民办高校的发展危机也会严重打击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造成明显的职业危机感,从而影响到师资队伍建设的各个方面。

参考文献

[1] 孙杰. 韧性视角下民办高校师资队伍治理的逻辑理路[J]. 江苏高教,2022(11):5-11 .

[2] 易聪,张勇,邓柳玲. 新时代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 教育学研究,2023(2):15-17.

[3] 励嘉伟,谭心悦,樊小阔. 后疫情时代与转设潮背景下独立学院师资队伍管理危机与化解路径——基于两类矛盾[J]. 经济与管理,2023(7).

[4] 王一涛,刘洪. 公办型独立学院转设的困境、路径及对策建议[J]. 复旦教育论坛,2021(03).

基金项目: 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民办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2022年度研究课题《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困境与对策研究》课题编号2022MBGJ026

作者简介:贾媛,1990.6,女,汉族,湖北荆门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经济学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