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旅游文本的翻译研究
——以云南石林景观为例
摘要:我国自然风光秀丽,历史文化悠久,长期以来吸引了无数外国游客。近年来我国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离不开旅游文本翻译在外宣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它不仅是推动我国旅游文化传播与发展的重要工具,更是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有效途径。基于此,本文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基础,以云南石林景观英译旅游文本为研究对象,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分别从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探究译者在“三维”转换时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以期为中国旅游文化的外宣翻译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旅游文本;外宣翻译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旅游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领略到了中国的大好河山与自然风光。在这个过程中,随之发展起来的旅游翻译发挥了重要作用。王燕芳指出:“不仅仅是用于社会遗产的传递, 旅游文化的传播更重要的是对新型的动态跨文化交流之间的关系的构建。”[1] 作为一种新兴的翻译学派,生态翻译学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指导意义。胡庚申指出,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不应该只在语言维度上发生转换,更应该考虑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社会多样性以及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它要求译者以更加科学、全面、可持续的方式进行翻译活动[2]。旅游翻译作为搭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承载着向外国游客传播中华历史文化底蕴的艰巨任务,只有充分地展现出中国悠久的历史景观和深刻的人文风情,才能促进中国文化真正走出去并带动中国旅游业的国际化发展。传统翻译理论过于强调语言层面造成旅游英译文本质量亟待提高。由此,既关注到语言层面又强调文化、交际两大外部层面的生态翻译学为旅游文本英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云南石林风景区是中国的5A级自然风景区之一,位于云南省昆明市南部。这里拥有天然壮观的石林景观,被誉为“天下第一奇观”。近年来当地政府着力改善景区内的旅游设施和旅游环境,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探索其奇妙之美。至此,旅游业成为了带动当地发展的重要产业,也是向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各地展示云南形象的重要窗口。在未来的发展中,当地政府应更加注重保护和传承石林景区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同时开发和利用好景区内的旅游资源以促进当地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而旅游文本翻译的准确度直接影响国内外游客对景点整体形象的认知把握。因此,本文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指导,分析译者在旅游文本英译过程中如何实现双语在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顺利转换,以期为类似的外宣翻译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生态翻译学的理论基础
生态翻译学是由清华大学胡庚申早在2001年提出来的一门跨学科理论。胡庚申将翻译学引入到生态学领域中,为翻译研究开辟了一个全新视角。生态翻译学的发展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基础,将生态环境中“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基本原理移植到该理论中,从而构建了一种从生态视角综观翻译的研究范式。胡庚申认为:“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来看,翻译可以定义为:“以译者为主导,以文本为依托,以跨文化信息传递为宗旨,翻译是一种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而对文本进行移植的选择活动”。[3] 这里的“翻译生态环境”是指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3]”。换言之,对于翻译生态系统而言,凡是影响“翻译整体”发展的外部因素都是“翻译生态环境”,这些因素构成一个系统,制约着译者的翻译选择和适应。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综合考虑两种语言所涉及的语言差异、社会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等因素,在多个维度下进行翻译适应转换。尹来莹认为:“生态视角下的翻译过程是译者适应和译者选择的交替循环过程;翻译原则是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翻译的方法是语言维度、文化维度、交际维度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译文的评价标准是多维转换程度、读者反馈、译者素质等,最佳翻译是“整合适应选择程度”最高的翻译。”[4] 简言之,在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翻译过程即译者适应和译者选择的过程。该过程中,尽管译者处于“中心”地位,但同时也作为生态环境中的一部分,必须依赖环境。译者作为翻译生态中的主体,要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根据自身所处的翻译生态环境,从原文内在的生态结构出发,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维度指导下翻译作品,力求原文与译文达到生态内部的和谐平衡,从而使得译文具有最佳选择性与最强适应性。
二、石林景观英译旅游文本解读
基于生态翻译学,笔者从陈刚编著的《旅游英汉互译教程》中节选了一篇关于云南石林景观的旅游外宣文本作为研究对象[5]。对原文本中的词汇、句式进行深入分析,试图理解语言背后蕴藏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交际需要,并全面解读了陈刚的英译本。笔者将陈译本与原文本进行仔细对比,试图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维度来分析译者的“三维”适应性选择转换,探究旅游文本英译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
原文本主要介绍了云南省享有“天下第一奇观”之称的路南石林。虽篇幅简短,却称得上汉语旅游文本的典型代表。旅游文本以描述为主,与民俗文化、异国风情不可分离。为了达到预期的宣传及文化传播目的,汉语旅游文本的普遍特点分以下三个。其一,传达与景点相关的基本信息,主要包括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占地面积以及与景点相关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等。为游客提供一些旅游基本信息,做好宣传功能。其二,多用四字词语或优美词藻。汉语旅游文本包含了大量的四字词语且句式上喜用排比,让游客如同身临其境以达到交际目的。其三,多见引用典故或古代诗词等。中国的诗词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因此,旅游文本中常常引用著名诗词或典故来深入描写景点背后的文化底蕴。在翻译这类句子时,很难在译入语中找到可对应或完全对应的词,因此也是一大翻译难点。
石林景区旅游外宣文本的难点颇多。首先是地理问题,文中涉及到的地理专有名词很多,诸如“腹地”“经度”“县境内”等,然后是景点名字、景点描写、景区描写以及如何处理句子间的复杂关系以做到语言通顺、结构合理紧凑等。方梦之指出:“翻译和翻译现象本身具有多元性、复杂性和普遍性特征,因此,翻译研究是需要“广度”的。”[6] 旅游翻译以跨文化交际为特色,其“综合性”“特殊性”“灵活性”“多变性”和“应变性”使得这类翻译既是应用翻译又是文学翻译。石林景观的英译本是陈刚根据多种官方译本重新编写并经过他反复实践得出的参考译本。笔者反复对比该英译本与原文本,发现该译本不仅在内容上忠实原文本信息内容,在文化内涵与交际需求方面也实现了平衡,真正做到了译者在翻译生态中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三、“三维”视角下石林英译文本分析
胡庚申认为:“……翻译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类的跨语言、跨文化的沟通与交流。”[7] 在翻译过程中,语言、文化、交际是译者应该充分考虑的重要因素。以下举例探讨译者在旅游文本英译时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及他如何实现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的顺利转变,以保持原文本和目标文本间的生态平衡。需要注意的是,从三个维度上分别进行分析并不意味着各个维度是独立的,一个句子的翻译往往会同时涉及到其他维度。只有当译者同时关注到三维转换,才能产生高质量的译文。
(一)从语言维分析译本的遣词造句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汉英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生态系统,在形式上存在着巨大差异。汉语造句采用意合法,句子常用松句、省略句、散句、流水句或并列形式的复句。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往往没有明显的逻辑关系词,而是靠词语或分句的含义来体现;而英语造句多采用形合法,在英语文本中,包孕式的复合句随处可见。句中的词语或分句之间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常常用语言形式的手段连接起来。连淑能认为:“英译汉时,往往要先分析句子的结构、形式,才能确定句子的功能、意义;汉译英时,往往要先分析句子的功能、意义,才能确定句子的结构、形式。”[8] 因此,译者在英译时要综合考虑译入语的表达习惯和语言风格,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适应翻译生态环境,选择最优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对此,笔者通过举例分析,探讨译者如何在语言维实现双语生态环境的适应与转换。
例1:石林地处滇中高原腹地,东经103°11”—103°29”,北纬24°40”—24°56”,位于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县城海拔1679.8米,距省会昆明市约78公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的气候属亚热带低纬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约16℃。
译文:Geographically, Stone Forest is located in the hinterland of the central Yunnan plateau at 24°40”-24°56”N and 103°11”-103°29”E. It lies within the Yi Nationality Autonomous County with an elevation of 1,679.8 meters (5,511 feet), about 78 kilometers (49 miles) southeast from the provincial capital-Kunming. It enjoys a subtropical montane moonsoon climate in the high-plateau and low-latitude area with the annual mean temperature of 16℃(61℉). Being neither cold in winter nor hot in summer, it is like spring all the year round.
该原文本句子由八个小短句组成,极具汉语句式喜用流水句的特征,包含了许多言语信息,向游客介绍了石林所处的地理位置、景点概况、周围情况以及气候条件,以此促进游客对该景区的进一步认识,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不难发现,译者在英译时并未逐字逐句对原文本进行翻译,而是将原文本的语言信息划分为两个意群:地理问题和气候条件。然后将译文的主语确定为石林,后用“it”代替,体现了英文句式结构严谨完整的特点。另外,译者对英汉两种语言做了对比分析,将中文中的流散句例如“县城海拔1679.8米”“距省会昆明市约78公里”以“with an elevation of 1,679.8 meters (5,511 feet)”“about 78 kilometers (49miles) southeast from the provincial capital-Kunming”介词短语的形式译出,在英语句子中充当伴随状语起补充说明背景的作用,使得句子结构紧凑,逻辑合理,从而使得译文符合现代英语的表达习惯。
例2:由于各个时期的造山运动和地壳变化,又经过2亿7千万年的溶蚀、冲刷和风化,形成了无数石柱的组合。
译文:Owing to the orogency and the movement of the earth’s crust in different geological periods and 270 million years of crosion and weathering, the limestones at the bottom turned into countless combinations of stone pillars above the land.
原文中“溶蚀”“冲刷”“风化”三个动词表达的意思都是石林里的景观因自然环境演变从而被塑造得千姿百态的的过程。由于英语旅游文本通常面向广大游客,英译过程中,译者需尽量采用简单易懂的词汇以避免译文累赘,理解起来生硬晦涩,从而方便游客理解和阅读。本句中译者并未将三个动词一一逐字译出,因为“crosion and weathering”已经包含了“溶蚀”“冲刷”“风化”的意思。因此译者采取省译的翻译方法来减小游客的理解成本,使译文更有利于译入语读者明白,达到宣传目的。
在英译过程中,译者综合考虑了汉语的语言风格和英语的表达习惯,使用了合译和省译的翻译方法对文中的句式结构和词汇表达进行了适应性转换,从而实现了双语在语言维层面的生态平衡。
(二)从文化维阐释译本中的文化负载词及文化意象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在翻译过程中,离不开语言和文化的考量。胡庚申指出:“由于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在性质和内容上往往存在着差异,为了避免从译语文化观点出发曲解原文,译者不仅需要注重原语的语言的转换,还需要适应该语言所属的整个文化系统,并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9] 翻译的过程不仅意味着两种语言在形式和结构层面的简单转换,更涉及两种不同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因此,译者在翻译旅游文本时要从文化维进行适应转换,关注到语言中文化负载词的译法从而更好地实现文化生态的和谐平衡。范先明指出:“翻译对文化意象的处理存在着两大弊病:一是略去文化意象不译;二是文化意象被译者破坏,从而使读者不能真正地了解源语文化的意象。”[10] 然而,在翻译过程中,完全的对等是很难实现的。因此,对于不同类型的文化负载词,译者需要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
例3:石林......位于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
译文:Stone Forest (Shilin) lies within the Shilin Yi Nationality Autonomous County.
石林是中国的5A级景区之一,因其形态各异的石柱而著名。地名蕴含着极为丰富的自然或社会文化内涵,因此在英译时要尽可能的保留下其文化内涵。出于该考虑,译者虽将石林直译为“Stone Forest”,但仍将其音译名“Shilin”补充在后,尽量保留中文地名所含有的民族色彩和文化内涵。这有利于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实现跨文化交流。
例4:“剑峰池”/“母子偕游”/“凤凰梳翅”
译文:“Sword Peak Pool”/ “Mother and Son Viewing the Scene(traveling together)”/ “Phoenix Preening Itself”
上述例子中的名称均是石林景区中具有典型代表的景点, 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生动形象地反映出了该景点的特征。译者采取了直译的方式将其译出。在不违背英语语言规范同时又不容易引起误解的前提下,直译就是在英语中保留中文文化负载词的意象及其民族色彩。另外,根据剑峰池的形成过程,译者选词灵活。尽管“pond”和“pool”都有湖的意思,但是后者可以表示“自然形成的湖”, 有利于外国游客更清楚更准确地理解原文的文化内涵,达到跨文化传播的目的。
例5:“万年灵芝”
译文:“Longevity Mushroom”
万年灵芝是景区内一座高约15米的石峰,因形状奇特,犹如一朵巨大的灵芝而闻名。对于“万年灵芝”的译法,笔者通过查找相关文献发现有几种译法:(1)Ten-Thousand-Year-Old Linzhi;(2)glossy ganoderma;(3)ganoderma lucidum等,但是译者采用意译的翻译方法将其译为“Longevity Mushroom”。廖七一认为:“原语词汇关键的隐含意义,在译文中应转换为非隐含意义,也就是说,“译者的侧重点通常是内容上。”[11]考虑到文化差异,如果译者直译的话,势必会令外国游客不知所云。因为灵芝在中国文化中表示一种能让人长寿的仙草而英语文化中并无此说法,于是译者找到形状相似的蘑菇替换,优先完成文化意义的传递。
考虑到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面对不同类型的文化意象,译者分别采用了音译、直译和意译的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最大程度上传递了原文文化内涵,实现了文化维层面的生态平衡。
(三)从交际维探究译本的交际意图
刘红丽和王爱萍认为:“语言维和文化维的适应性转换是生态翻译的基础,而交际维的适应性转换是对译文的最高要求。三者共同维护和保持源语和目的语的生态环境。”[12]交际维以语言交际功能为侧重点,要求译者除了传达清楚文本的语言信息和文化内涵以外,还要将交际意图作为语言转换的重点,关注到译文是否能体现出原文中的跨文化因素。尤其在旅游外宣文本的翻译过程中,译者要特别注意交际维的适应与选择,使译文达到一定的宣传和推介目的,吸引外国游客并增添游览兴趣。
例6: 石林......位于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县城海拔1679.8米,距省会昆明市约78公里......年平均温度约16℃。
译文:It lies within the Yi Nationality Autonomous County with an elevation of 1,679.8 meters (5,511 feet), about 78 kilometers (49 miles) southeast from the provincial capital-Kunming.
原文主要是介绍石林景观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周边概况。对于句中出现的中文表达方式例如“米”“公里”“摄氏度”等常见计量单位,译者在译文后特意补译了“英尺”“英里”“华氏度”等外国常用的计量单位作比照,完全是出于方便外国游客理解,达到有效交际目的。另外,译者还增译了“ southeast ”,将石林位于昆明市的具体方向译出来。译者这样的译法其实更贴近原文本的初衷,阐明了原文本蕴含的交际意图,让外国游客更加清楚地了解到石林的位置所在,传播了我国旅游文化。
例7:整个石林由八个区域组成:大小石林、乃古石林、芝云洞、长湖、大叠水瀑布、月湖、奇风洞和仙女湖。
译文:The whole Stone Forest consists of 8 sections: Greater Stone Forest and Lesser Stone Forest, Black Pine (Naigu) Stone Forest, Underground Stone Forest (Zhiyun Cave), Long Lake, Flying Dragon (Dadieshui) Waterfall, Crescent Moon Lake, Magic Wind (Qifeng) Cave and Fairy Maiden Lake.
该例句式结构简单,但其中对石林景区八大重要组成区域的翻译需要深入考究。在翻译之前,译者首先必须搞清楚这些景区名称的由来。为照顾到海外旅游读者,译者在此处采用释义法以表达原习语在上下文中的涵义。例如,石林县人民政府于1985年用过“乃古石林”取代了旧名, “乃古”即彝语“黑色”之意,所以译文可以是“Black Stone Forest”;由于“乃古石林”又称为“黑松岩”,所以译者特将其译为“Black Pine Stone Forest”。同理,分别用“Underground Stone Forest ”“Flying Dragon Waterfall”“Magic Wind Cave”代替“Zhiyun Cave”“Dadieshui Waterfall”“Qifeng Cave”来帮助外国游客减少文化障碍以达到有效的交际目的。
例8:有的如笋如柱,有的如利剑刺天;有的如婷婷少女,有的如壮士相搏;还有的如鸟似兽,像在奔腾、跳跃、昂首嘶鸣。
译文:Some appear to be a bamboo shoot or pillar, or look like a sharp sword piercing the sky. Others are like a pretty girl standing silm and graceful, or resemble warriors wrestling each other. Still others are likened to birds, or animals galloping, jumping or neighing with their heads high.
原文中包含五个“有的......”结构,使用大量的四字词语。如“如笋如柱”“婷婷少女”“壮士相博”等运用了排比、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极具中文旅游外宣文本的特色,从侧面烘托出了石柱造型之多,千姿百态。然而,富含中国特色表达的四字词语有时难以找到对应或完全对应的英语词汇来表达。纽马克认为,中文词句较抽象,倾向于使用较华丽的用词,更注重文采,而英文句子更具体,简洁朴实,平白直抒[13]。因此,译者在翻译四字词语时侧重从交际维的角度出发,使用简单客观的词汇以达到有效的沟通。如此一来,外国游客接收到的语言信息和情感体验就会与中国游客一致。
考虑到旅游文本的宣传效果和目标群众的理解能力,译者采用了增译和释义的翻译方法在清楚表达语言信息和文化内涵的同时又体现出了原作者的交际意图,使得译文实现了交际维层面的生态平衡。
结语
综上所述,旅游文本的翻译作为中国外宣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促进中国旅游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径;也是搭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云南石林旅游文本中含有大量中国特色的词汇和句式结构,蕴含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在体现汉语旅游文本特点的同时又给翻译造成了一定困难。在英译过程中,译者不能单一的考虑某一方面,这样势必会使得译文质量欠缺。因此,本文以生态翻译学为指导,将石林的英译本放在“语言”“文化”“交际”三维的整体视域下综合探究分析,感受译文的生态之美,以期对将来旅游文本相关翻译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义。研究表明,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在语言维层面使用了合译、省译的翻译方法对句式进行重构使其符合现代英语的表达习惯;在文化维层面使用了音译、直译和意译的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传达出了原文的文化内涵;在交际维层面使用了增译和释义的翻译方法体现出了旅游文本的交际功能。通过三维转换,使得译文整体上实现了生态环境的平衡之美。总之,生态翻译学对汉语旅游文本的英译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燕芳.跨文化视域下的旅游外宣翻译研究[J].轻工科技,2019(04):145-146.
[2] 胡庚申.翻译生态VS自然生态:关联性,类似性,同构性[J].上海翻译,2010(04):1-5.
[3] 胡庚申.生态翻译学构建与诠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4] 尹来莹.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旅游公示语翻译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9(09):103-104.
[5] 陈刚.旅游英汉互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6] 方梦之.拓展跨学科翻译研究的广度与深度[N].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2-05-10(001).
[7] 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虚指”研究与”实指”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1(06):117-126+159.
[8] 连淑能.英译汉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9] 胡庚申.例示“适应选择论”的翻译原则和翻译方法[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6(03):49-52+65.
[10] 范先明,陈清贵,廖志勤等.英译汉理论与实践——跨文化视角下的英汉翻译研究(第2版)[M].四川大学出版社, 2022.
[11] 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译林出版社,2000.
[12] 刘红丽,王爱萍.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黑龙江文化外译三维转换探析[J].外语教育教学,2021(11):80-81.
[13] Newmark, Peter.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London: Prentice Hall, 1988.
作者简介:黄瑶(2000–),西南科技大学2022级翻译硕士,研究方向:英语笔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