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一带一路”视阈下傣族白象、马鹿舞的跨文化传播研究
摘要: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源远流长,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以肢体动作传情达意,可有效打破语言的壁垒,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流的媒介,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密切沿线国家的交流,增进彼此间的信任。傣族白象、马鹿舞作为傣泰族群的传统舞蹈,历史悠久,至今仍在中、缅、泰等国流传,以傣族白象、马鹿舞为切入点,有利于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多类型的合作与交流。
关键词:“一带一路”;傣族白象、马鹿舞;跨文化传播
白象舞又称跳白象,因白象舞道具沉重,对舞者身体素质要求高,需要舞者具备强壮的体力。在佛经中有很多关于白象的典故,傣族全民信奉小乘佛教,视白象为吉祥的象征。马鹿舞流传于云南省普洱市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孟连),傣语称为“烦朵”或者“嘎朵”,“朵”的意思是马鹿,“烦”、“嘎”意为跳。当地村民认为,马鹿是从幸福地方来的,它具有神圣的力量,能够为傣族人民带来吉祥与幸福、兴旺与发达,深受当地民众喜爱。马鹿舞和白象舞都属于模拟动物的道具舞蹈,二者的伴奏乐器相同,皆为铓、象脚鼓和镲。表演时,经常是白象舞先表演,随后是马鹿舞登场。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就将二者联合申报,命名为傣族白象、马鹿舞。傣族白象、马鹿舞历史悠久,在“一带一路”倡议下,重焕勃勃生机。
一、“一带一路”倡议与傣族白象、马鹿舞的契合点
“一带一路”倡议有利于将沿线不同文化、信仰的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除了经贸往来,在文化交流、传播对话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傣族白象、马鹿舞作为一种身体符号,承载着傣族传统文化的基因,通过肢体动作模拟马鹿、白象的动态特征,散发着独具特色的傣族风情,生动展现了傣族民众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傣族人民天性温和,与人为善。人们在跳傣族白象、马鹿舞时,需要两位舞者的高度配合,突显了傣族人民善于合作的天性。每当出现傣族白象、马鹿舞表演,人们总是络绎不绝地前来观看,潜移默化中增进了彼此的了解,促进民族大团结。傣族白象、马鹿舞诠释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与“一带一路”倡导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相契合。2013年9月,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演讲中提出了借助创新协作的模式,对丝绸之路经济带进行开拓性的建设。“一带一路”倡议表达了沿线国家共同的文化心理诉求与价值追求,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大范围、全方位合作的实践。这种开放和合作的气度与傣族白象、马鹿舞的文化内涵不谋而合。
二、傣族白象、马鹿舞跨文化传播的困境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形成的以丝路精神为核心的文化有机体,由共同的历史记忆、文化生活和文化精神构成。近年来,受疫情影响,跨国界的文化交流逐渐减少。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管控措施的降级,人们日常生活恢复正常,傣族白象、马鹿舞的跨文化传播也迎来新的转机时刻,与此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困境。首先,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傣族白象、马鹿舞原生聚居区年轻人外出打工,形成傣族白象、马鹿舞传承者老龄化现象,一些高难度的动作无法完成,傣族白象、马鹿舞的观赏性降低。其次,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接触讯息的渠道增多。特别是近年来,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兴起,影响普通大众对信息的接受方式。人们不再有耐心观赏长段舞蹈,短、平、快的节目更符号现代人的胃口。傣族白象、马鹿舞的表演并不符合当代人的审美,因此普及度并不高。第三,传承人专业性不足,缺乏创新意识。傣族白象、马鹿舞表演,数十年如一日没有改变,在国内受众小,其知名度远不及孔雀舞,缺乏跨文化传播的原生动力。最后,傣族白象、马鹿舞中的白象舞,表演程式简单,道具制作复杂,在其流传地孟连县也很少表演,很多时候都是马鹿舞单独表演。在泰国,马鹿舞被称为“朵朵”,也没有和白象舞一起表演。从马鹿舞到白象、马鹿舞的发展,其表演程式也发生着嬗变,制约了其跨文化的传播。
三、傣族白象、马鹿舞的跨文化传播路径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终究离不开民心相通。通过傣族白象、马鹿舞的跨文化传播,可有效促进“一带一路”国家的民心相通。因此,可借助“一带一路”历史机遇,推动傣族白象、马鹿舞的跨文化传播。
(一)培养文化自信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以傣族白象、马鹿舞为媒介,充分发挥独特的文化魅力,增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增进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化开展。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傣族白象、马鹿舞传承者要深入理解该舞蹈所蕴含的文化内涵。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时,始终保持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保留傣族白象、马鹿舞所蕴含的根性特征,避免同质化现象。
(二)推进和而不同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文化传播面对的不是一个国家,不仅仅是语言和习俗的基本差异,更多的是政治文化、价值观念、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等显著差异,异域文化的国际传播往往容易引发文化的“敏感性”和“排异性”,造成国际传播的文化焦虑或文化冲突等困境。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跨文化传播时,秉承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的心态,从单一走向多元。以日常的交流与互动为切入点,加深各国的信任与认同,增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可,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达到跨文化传播的效果。
(三)健全传播体系
傣族白象、马鹿舞在进行跨文化传播时,要注重传播体系的全面建设。包括但不限于传播内容、文化理念、多样渠道、创新方式。首先,政府相关部门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定期举办傣族白象、马鹿舞研习班,让更多对傣族白象、马鹿舞感兴趣的同胞有机会学习该舞蹈;建立规范完善的市场机制,鼓励傣族白象、马鹿舞与旅游业相结合,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其次,充分利用傣泰民族的同源共性特征,搭建文化传播平台。通过舞蹈的形式,淡化沿线国家对中国的误解。最后,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精准投放目标群体,提高大众对傣族白象、马鹿舞文化内涵的认识。有计划的开展跨境舞蹈交流活动,弘扬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结语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引领下,傣族白象、马鹿舞跨文化传播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困境与挑战。在进行跨文化传播时,我们要始终保持傣族白象、马鹿舞的根性特征,在此基础上适当创新,不断提高政府与群众的关注度,推进“一带一路”视阈下傣族白象、马鹿舞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得盛,马恒辉.2015全国首届丝路高校音乐舞蹈学院院长论坛暨学科建设研讨会会议综述[J].人民音乐,2016,(02):60-61.
[2] 徐琴,孙绍勇.“一带一路”文化共同体的生成逻辑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9,(11):141-144.
[3] 车向前,郭继荣.跨文化外推视阈下的“一带一路”民心相通提升路径[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7(02):50-56.DOI:10.15896/j.xjtuskxb.201702008.
[4] 刘肖,蒋晓丽.国际传播中的文化困境与传播模式转换[J].思想战线,2011,37(06):108-111.
基金项目和编号:“一带一路”视阈下孟连县傣族白象、马鹿舞的传承保护与文化变迁研究”,2023年云南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YJSJJ23-B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