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大学生道德人格培养研究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几千年来华夏文明的积淀,蕴含着博大精深的内涵,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是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依据。道德人格是人格教育的核心内容,人格教育应该以道德人格为理论基础。当代大学生是未来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而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而当代大学生的人格教育愈发成为掣肘高校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面对这一现状,需要重视加强大学生的人格培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饱含的内容丰富且广泛,如:道德规范、人文精神、宇宙观等,这些对于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借力传统文化,加强人文课程熏陶,丰富校园文化活动,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大学生文化自信,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领作用,可以有效达到培育大学生健全人格的目的。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涵养 大学生 道德人格 培养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拥有5000多年的丰富历史,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其内容博大精深,魅力无穷,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根基,是多种文化理念不断发展、凝练、传承的集合体。这一文化体系,以其深邃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构成了民族精神的基石,体现了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和传承。特别是儒家文化的影响,它贯穿了中国历史的多个时期,如先秦百家争鸣、两汉时期的经学兴盛等,塑造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
在当今社会的大背景下,大学生的道德培养面临新的挑战,由于社会的快速进步和变革,学生群体,特别是大学生群体的道德素质和学习能力受到了较大的挑战。本文强调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教育中重要作用,提议将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融入到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以有效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人格,探究如何有效培养当下的高校学生的道德人格,突显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教育策略的重要性。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道德人格培养的重要意义
在高校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基础和其在国家革命、建设、改革中的重要作用。他提到,这些文化不仅展示了民族的智慧和精神,也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为大学生人格道德培养储备了深厚力量。如何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高校学生的文化自信,并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提升道德人格是每一所高等院校教育者必须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一)有利于传承国学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深刻影响着国民的整体文化水平。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引导大学生正确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使大学生正确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时代价值,例如“克己复礼以为仁”“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等等。因此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下的大学生的道德培养路径,一方面有利于高校的教育者进一步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成为大学生立德修身的行动指南,另一方面,也能启迪大学生的智慧,陶冶情操,美化他们的心灵,让教育更有温暖和实用性。
(二)有利于推进高校文化育人建设
文化育人强调了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根本要求,其中涉及到关键的三个问题,首先是继承与创新的主体,即是人类社会。文化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人类的社会实践和交流,不存在脱离人类存在的文化。这一观点强调了人在文化传承和创新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文化的发展和演化是在人类的交往和实践中不断进行的。当代大学生担负着民族复兴与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也是继承与弘扬中华文化关键主体,是时代之所需,是民族之所需,国家之所需,同时也是青年获得自身成长之所需。二是从何处继承与革新,高等教育机构作为承载和传递社会精神与文化的主要平台,对于促进文化遗产的传承和鼓励创新性思维至关重要。高等教育机构应积极参与到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中,通过教育和研究活动,不仅保存传统价值观,同时也推动文化的创新发展,以适应社会的不断变化和进步。
二、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现状
道德人格(moral personality),是由某个个体特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习惯的有机结合。其中,道德认识和情感是基础,道德意志是关键,道德信念是核心,而道德习惯是道德人格的最后完成。在人们进入社会道德生活以后,人在不断地处理围绕着他本人和他人发生的各种道德关系,并且不断地进行各种各样的道德实践,最终逐渐形成道德人格。因此,研究者们意识到,必须整合发展心理学、道德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心理学知识和方法,并引入道德人格的概念,这样才能够将道德行为、道德认知、道德情绪等统一,形成好的庞大的道德系统。
(一)大学生道德人格存在的普遍问题
1、道德意识淡薄
一些大学生缺乏基本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意识,对道德行为和不良行为的认知不足,容易做出不道德的行为。为了解决大学生道德意识淡薄的问题,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加强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自觉性和责任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学校可以通过加强德育课程、开展实践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方式,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和判断能力;家庭应该注重孩子的道德教育和家庭教育,培养孩子的道德观念和责任感;社会应该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倡导正确的价值观和价值观念,减少不良风气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同时,大学生自身也应该加强自我教育和自我反思,提高自己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
2、责任感不强,缺乏自律性
在高校教学过程中,有些大学生到校后缺乏自律性,组织纪律较差,存在部分大学生无故旷课、迷恋电子游戏,不重视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在日常生活中过分追求物质享乐,逃避甚至拒绝参加集体活动,少部分人过于注重个人利益,有人即使勉强参加集体活动也要考虑自己能从集体活动中获得什么利益。
3、就业意识和诚信意识淡薄
现在毕业年级大多数学生在就业问题上认识不清,由于从小在家庭环境中没有过苦,也少有自主意识,存在等、依、靠的思想,没有主动就业的观念。他们在思想上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没有给自己一个清醒的定位。同时,也还存在少部分学生诚信意识淡薄,跟用人单位签约后,不讲承诺,不打招呼,私自离开工作岗位,一定程度上给学校和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
(二)影响高校学生道德人格的主要因素
1、环境因素
环境对人格的塑造确实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从中国古代历史人物看,环境对人的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许多历史人物的生活环境和经历对其人格的形成和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成长环境对他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孔子出生于贵族家庭,从小就受到了传统的儒家文化的熏陶,对礼仪、道德、学问等非常感兴趣。此外,孔子的家庭环境也使他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和家族荣誉,这些因素也影响了他的思想和行为。
再比如,孟母三迁的故事是中国古代环境对人格影响的一个典型例子。孟母为了给儿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多次搬家,最终选择了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环境。这个环境对孟子的性格和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使他更加注重道德和学问,最终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
这些历史人物的生活环境和经历对他们的性格、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发展进程。因此,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不仅会影响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会影响整个社会和历史的发展进程。
综上所述,环境对人格的养成具有较强的塑造功能。在培养健康人格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营造良好的环境,包括家庭、学校、社交圈等,同时也要注重个体自身的应对策略和自我认知,以实现更全面的人格塑造。
2、网络因素
网络信息资源的丰富和便捷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和交流平台,有利于他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升能力。同时,网络信息也可以促进大学生品德的自主构建,使他们能够根据自身需求,主动识别、选择、判断、吸收信息,从而增强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网络信息良莠不齐也可能对大学生的品德产生负面影响。首先,不良信息可能会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标准产生误导,使他们形成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次,网络上的欺诈、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可能会引发大学生的消极情绪,如焦虑、抑郁、恐慌等,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此外,网络信息的不确定性和虚拟性可能会使大学生丧失现实感和责任感,形成孤僻、冷漠、缺乏同情心等不良性格特点。
因此,大学生在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时,需要保持理性思考和判断能力,积极识别和筛选不良信息,加强自身的道德和法制观念建设,从而确保自身健康成长和发展。学校和社会也应该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管和管理,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为大学生的品德培养提供支持和保障。
3、教育影响
我国传统的道德教育强调的是“社会本位”“集体主义”的德育内容,但是过于强调人为社会服务,就会压制人的创造性,特别是思政课的课堂教育,就会显得教条化。在大学教育里,要将德育融入到教学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以人为本位,这样才能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的创造性。
三、中华传统文化涵养下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培养路径
中华传统文化认为理想人格具有现实的普遍可塑性,即每个人都有成为圣者的内在因素。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蕴含的丰富的理想人格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人格教育具有现代意义与价值。
(一)用“天人合一"的理念引导学生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提倡“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在教学中介绍“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让学生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在指导当代大学生如何处理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的时候,我们应当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中“爱人”之道。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宽容他人、关爱他人的品质。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教育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想法和意见,尊重他人的个性和差异,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同时,也要教育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与他人进行良好的交流和沟通。高校校园在开展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的同时,积极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鼓励并指导他们关注民生改善和社会发展,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二)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人格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修身养性,认为这是形成健康心理人格的关键。通过引导学生学习中华文化中的经典著作,如《论语》《大学》《中庸》《诗经》等,让他们理解修身养性的重要性,并培养他们自我修正、自我反省的能力。在高校校园里通过开展传统礼仪等相关课程,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强调“仁爱”“礼义”“诚信”“中庸”“无为而治”等价值观,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自豪感。
(三)继承“君子”理想,提高个人修养
“君子”一词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具有非常高的地位,它代表着一种道德标准和社会责任。君子是指有德行、有修养、有学问的人,他们注重道德、品质、礼仪等方面的修养,强调以仁爱、诚信、宽容、谦虚、自律等品质来待人接物。
“君子”思想强调“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即要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理解他人,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避免伤害他人的感情。
在教育方面,“君子”思想也具有重要意义。它强调教育要以德行为本,注重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而不是仅仅追求知识技能。因此,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关于“君子”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
总之,“君子”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强调了人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对于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和行为方式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等。在对大学生的人格培养中,利用“君子”理想帮助学生建立诚信观念;利用“君子”人格培养学生坚贞不屈、刚正不阿的崇高气节;利用“君子”修养培育学生知书守礼、自强不息的精神面貌。“君子”人格还要求其具备责任感和担当,能够在国家和社会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为国家和人民尽责。
四、结语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着一代有一代的华夏儿女,推动着我们整个中华民族不断向前发展。同时,高校大学生肩负着党和国家培养高素质全能发展人才的光荣使命,其中,思想政治教育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不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优秀思想理念、传统美德故事和人文精神涵养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生态,提升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作者简介:黄亚利,1987年10月,性别:女,名族:汉,研究方向:汉语文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