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产教融合的高等职业教育《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内容以及评价体系的优化策略分析

赵振宇
  
西部文化媒体号
2022年39期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张家口 075051

摘要:针对高等职业教育《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课程内容以及评价体系优化策略。

关键词:建筑施工技术、优化策略

一、高等职业教育《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内容优化原则

凸显高等职业教育《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实用性原则。作为培养行业企业所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的摇篮的高职院校,使高职院校所培养出的学生与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实现零距离对接,关键落实到高等职业教育《建筑施工技术》课程上。高等职业教育《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内容建设依据行业企业标准进行设置,突出高等职业教育《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实用性,保障高职院校所培养出的学生与行业企

业的人才需求实现零距离对接。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课程改革时,如何将行业企业认证标准转化为高等职业教育《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是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首要任务。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化时代的带来,产业升级的不断加快,行业企业对于人才质量、规格相应发生了变化,以行业企业认证标准为依据,根据成果导向反向设计思维,通过分析出行业企业认证标准中对于人才的核心能力要求设置高等职业教《建筑施工技术》课程课程内容,这样才能保证专业课程内容的实用性,进而使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满足实际职业岗位发展变化的需要。

彰显高等职业教育《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终身学习原则。科技的飞速发展,数字化、智能化时代的带来,产业升级的不断加快,使得行业企业的生产技术以及组织方式等发生巨大变化。新知识、新技术以及新规范被应用于行业企业的生产制造当中,使得行业企业对于技术人才在职业素养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在

校期间所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在很大程度上落后于当前行业企业发展的需要。基于此,要使职业院校的学生能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进入工作岗位后,就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当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提高岗位迁移能力以及服务社会的能力,需要对自身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根据行业企业发展变化的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更新,是经济新常态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

二、高等职业教育《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内容的改革策略

高职毕业生毕业直接面向工作领域,工作领域的职业岗位所重视的就是职业能力。在实际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高职院校进行课程内容设置时没能及时将行业企业先进元素与优秀的企业文化融入到专业课程中,造成高职院校所培养出的学生与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不能实现零距离对接。构建基于产教融合的高等职业教育《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其实质是解决校企供需矛盾,实现人岗匹配。

基于产教融合的高等职业教育《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内容改革时,依据行业企业认证标准,根据成果导向教育的反向设计思维进行高等职业教育《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内容设置。认证标准是指行业企业

集先进知识、技能、规范、课程资源以及企业文化的职业标准。依据行业企业认证标准,根据成果导向教育反向设计思维确定预期成果,通过分析行业企业认证标准确定行业企业所需人才的核心能力,进而确定与核心能力相对应的能力指标,每个核心能力对应多个能力指标,但是一个能力指标不可以对应多个核心能力;每个能力指标对应多项实际职业岗位能力,但是每项职业岗位能力不能对应多个能力指标,依据最小的成果目标即职业岗位能力确定专业课程内容。

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化时代的带来,产业升级的不断加快,行业企业认证标准会相应发生变化,行业企业对于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也会随之发生变化,通过产教融合办公室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双方进行商讨,依据行业企业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对高等职业教育《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内容进行更新调整,确保高等职业教育《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内容的与时俱进,使高职院校所培养出的学生与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实现零距离对接。

三、基于产教融合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评价体系的优化策略

构建基于产教融合的高等职业教育《建筑施工技术》课程评价体系的关键在于如何确定评价指标、评价方法以及评价主体。确定评价指标的关键在于根据高等职业教育《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特征;确

定评价方法的关键在于把握各个评价方法的基本特征,将各评价方法有机组合、灵活运用;确定评价主体的关键在于参与专业课程开发的成员。从而实现专业课程评价结果与专业课程发展有效融合。

评价主体多元化。专业课程教师是专业课程的实施者,因此专业教师作为专业课程评价主体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课程专家参与专业课程构建的各个环节,从课程理论角度对专业课程开发与实施进行规范、指导、监督;行业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与专业课程开发的各阶段,也是专业课程评价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变化,他们从行业企业发展对于人才需求变化的角度进行专业课程评价。学生也是专业课程评价主体的一个组成部分,根据自身情况,对专业

课程做出相对客观公正的评价,同时根据毕业生就业情况可以反映出专业课程的设置是否满足行业企业职业岗位的需求。第三方评价是独立于政府与高职院校、行业企业在外的社会力量,这些第三方评价组织或评价机构必须具备评估资质,他们通过掌握行业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对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进行客观评价。

评价方法多样化。基于产教产教融合的高等职业教育《建筑施工技术》课程评价,主要评价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所习得的能力。为保证专业课程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将定性评与定量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学校内部评价与学校外部评价相结合是十分必要的。定性评价就是对基于产教产教融合的高等职业教育《建筑施工技术》课程进行“质”的方面的评价,然而定量评价是将定性研究的成果进行数字化转换的结果。基于产教融合的高等职业教育《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建设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在进行专业课程评价时,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指标可以量化,对于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意识以及职业态度等评价指标却不能进行量化,因此应该采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高等职业教育《建筑施工技术》课程设置的实质就是保障高职院校的学生具有职业性与社会关联性,因此,在进行高等职业教育《建筑施工技术》课程评价的过程中,应该引入行业企业的专家以及技术骨干人员对于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学生进行专业课程评价,才能保障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设置的实质。对于学生职业能力的评价,主要是对其程序性知识的评价,然而对程序性知识进行评价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到产教融合课程改革运行机制,双方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不断优化高等职业教育《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内容,进一步使高职院校所培养出的学生与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实现零距离对接。

专业课程评价指标的多角度化。专业课程内容的与时俱进与不断创新的基础就是从多角度进行高等职业教育《建筑施工技术》课程评价指标。进行基于产教融合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使高职院校培养行业企业所需要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其职业能力恰恰可以反映高等职业教育《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改革效果。随着科学技术更新迭代,劳动生产组织方式的不断变化,基于产教融合的高等职业教育《建筑施工技术》课程评价指标应包括职业素养、企业元素以及学生培养等一级指标以及职业知识、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态度、最前沿的技术、工艺、规范、企业优秀文化、职业岗位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毕业生就业情况等二级指标,这些指标都会对学生的职业能力产生影响,在对高等职业教育《建筑施工技术》课程评价时应多要素相结合进行。

作者简介:赵振宇(1990-),男(满族),河北张家口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土木工程。

基金项目:本文系张家口市“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产教融合的施工技术课程内容优化研究》(课题编号:222804)研究成果。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