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新时代高校国防教育路径探索

朱文祥
  
西部文化媒体号
2022年40期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天津 300222

摘要:国防教育是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一环,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共同的育人功能。新时代做好国防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和爱国情怀。然而,当前高校师生还存在国防意识不强、课程育人效果不佳、教育方式不够丰富等问题,从而未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本文章从高校国防教育工作者、大学生征兵、退役大学生等多个方面探索国防教育新路径,以实现高校高质量国防教育。

关键词:国防教育;育人;新路径

一、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的背景及育人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的军队是人民军队,我们的国防是全民国防。要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巩固军政军民团结,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凝聚强大力量”,这为新时代高校开展国防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国防教育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内容,能够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让学生积极主动融入国防事业发展与建设中,提高国防建设与发展的综合水平。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国防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环节。做好高校国防教育,首先可以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国防知识和军事技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国防观念,引导大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运用到国防建设中;其次可以让学生学习革命先辈保家卫国、不怕牺牲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新时代荣辱观和集体观,将国防意识转化为行动自觉,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最后可以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和参军志向;当前我国正处于国防和军队建设关键期,国防实力与世界先进军事水平国家还有较大差距,“强军之道,要在得人”,大学生参军是加强国防建设的必然要求,现代化的人民军队需要军事素质和科学文化知识兼备的人才,将大学生作为我国国防后备役的重要力量,是实现中国人民解放军现代化的现实需要与有效途径。

二、高校开展国防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师生国防意识不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社会长期稳定、经济快速发展的两大奇迹,始终处于一个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综合实力快速增强的环境中,给国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安全感,但是这也导致部分高校师生国防意识不足,缺乏忧患意识。当前,世界正在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周边的领土主权、海洋争端、民族宗教、暴力恐怖主义等也面临着严峻的风险挑战;同时由于境外一些敌对意识冲击和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渗透,容易让青年大学生产生信仰危机,由此削弱青年热爱党和社会主义的感情,造成一部分学生国防意识淡漠,参与国防教育活动热情不高。

(二)课堂主阵地作用不明显,育人效果不理想

高校国防教育师资力量较薄弱,未能将国防教育知识良好的融入课堂。部分高校的军事理论教研室的师资力量由非军事专业、无军事知识的辅导员兼任,国防教育方面的授课水平和专业素养不高,教育内容外延和扩展不够,不能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思政课和专业课教学中,任课教师不能较好地将国防教育融入思政课知识和专业知识当中,未能让学生清楚认识到自身在国防建设中的作用。同时部分教师授课较为关注书本内容的传达,很少将国防类时政内容融入国防教育体系中,影响到大学生对现代军事的认知与了解。

(三)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不够丰富,国防教育缺乏连续性

高校国防教育不够系统化、整体化,未能贯穿学生学业生涯,呈现出集中化和碎片化的特点,部分高校仅将国防教育作为新生军事课的内容,军事技能和军事理论课程结束就意味着教学任务完成。目前高校国防教育主要围绕大学生征兵入伍、军训、军事理论课程集中展开,辅以零星的教育性质的国防活动,具有明显阶段性。同时国防教育活动与方式还不够丰富,忽略了大学生的主体性,教育深度和有效度、学生的接受程度效果不佳。

三、多措并举,高质量做好国防教育

高校国防教育工作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旋律,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强军目标根本要求,充分发挥学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平台作用,精心组织各类国防教育活动,将国防教育与课程育人和实践育人相结合,从而取得高质量国防教育成果。

(一)提高师生国防意识,培养工作队伍专业素养

从思想上提升国防意识,国防是关系国家安全的头等大事,天下虽安,忘战必危。高校要不断增强判断力,把握形势变化,做到以史为师、防患未然,引导师生认识到和平与发展虽然是当今时代主题,但国家安全仍然面临重大风险与挑战,切实提高师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摒弃“国防只是军队和军人的职责”的狭隘观念,自觉履行接受国防教育的法定义务;同时要引导师生敢于直面矛盾,敢于同一切危害国防建设的行为作斗争。

(二)扎实推进大学生征兵,构建征兵工作良性循环

不断完善征兵工作体系,实现由“任务型”征兵向“质量型”征兵转化,全程跟进征兵工作各环节,为学生提供“一站式”服务;落实征兵宣传早动员、广宣传、细摸排,加大征兵工作宣传力度;邀请征兵工作专员进校园进行征兵动员,开展征兵工作业务专题培训与交流研讨,提高学校征兵工作队伍整体理论水平,针对有意愿参军的学生开展“面对面”答疑,实现征兵宣传“进校园”;遴选优秀退役大学生成立“征兵宣讲团”,发挥朋辈引领作用,进行前期宣传动员、经验分享,主动对接学院完成征兵宣讲;利用学校招聘会契机,设立征兵咨询展位,加大对毕业生宣传和政策普及力度;统一组织报名参军学生,集中开展军事体能体验、普及体检注意事项、模拟役前教育,精准储备孵化优质兵源,实现由临时征集向有计划输送的转变;探索退役大学生“送出去、迎回来、扶一把、护前程”人才培育新模式,做细做实退役大学生返校后的服务工作,培养树立大学生参军入伍的标杆,通过开展退役大学生交流座谈会,定期谈心谈话,提供锻炼平台、考研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形成征兵宣传-兵员储备-退役大学生人才培养的工作闭环。

(三)有效融入国防教育,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

1.要将国防教育融入学院“大思政”育人体系大局,把国防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推动国防教育常态化、体系化,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将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专业有效结合。

2.加强师资力量培养,提高任课教师国防素养,将国防教育融入理论课教学。首先要加强对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培养,聘请军事专业教师或国防教育工作人员进校对工作队伍开展国防教育培训;其次采用“共享、培养”相结合的办法,通过高校、部队之间“人才共享,教师互聘”补充师资,互鉴教学经验;最后适当给予学校复员军人、辅导员、任课教师政策倾斜,进行专业培养,形成“专题讲师”,不断打造政治强、素质硬、专业素养高的师资队伍。

3.加强领导,统一指挥,坚持把学生军训工作当成必守必保的“阵地”。军训能提高学生纪律意识、忧患意识,锻炼学生身体,磨练学生意志,是开展国防教育最有效的方式。高校要严格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拟定课程教学大纲,把国防教育第一课堂主阵地夯实夯牢。要成立学校军训工作领导小组,精心设计军训方案,相关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统一指挥,各司其职,保障军训工作的顺利开展;制定应急预案,军训全程严密风险管控、舆情管控,及时解决问题,加强学生管理,确保军训安全有序开展;做好先进表彰,引导军训先进人物发扬军训好精神,把军训成果转化为优良的学风,有效巩固军训育人成效。

4.突出军事理论课程的育人功能,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优化授课内容,发挥课程教研室的作用,安排集体备课,加强过程化管理,完善军事理论课任课教师选拔、课程计划安排、授课、考核等工作。邀请退役学生进课堂分享国防知识,把征兵宣传融入“武装力量”和“国防动员”等章节教学过程,让国防教育进课堂、进头脑,鼓励优秀学子到部队建功立业、绽放青春光彩。

5.积极推动思政课、专业课和军事课同向聚合、同心聚力。要以课程思政为目标,找准思政课、专业课与国防教育的交汇点,充分发掘国防教育中蕴含的家国情怀、尚武精神、国防观念和忧患意识等思政元素,使各门课程都能发挥“大思政”国防教育的功能,实现国防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

(四)树典型、立榜样,全面培养退役大学生成长成才

搭建国防教育平台,宣传退役大学生的光荣事迹。退役大学生具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强烈的国防意识和奉献精神,大学生聆听同龄人的“国防故事”,能更好的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国防意识,培养爱国情怀。要挖掘退役大学生在军旅生涯中的闪亮时刻、心理历程、成才事迹和退役复学后的典型事迹,在全校范围内宣传,形成良好的校园国防文化氛围;为退役学生提供成长平台,同时激起学生投身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的意志,同时也为高校国防建设和思政课建设提供丰富动力。

成立退役大学生社团,以每年两次征兵为契机协助学校做好征兵宣传动员、网上报名、政策咨询、体检政审与服务工作,积极支持和配合学校军事课教育,协助学校做好退伍士兵复学和国防动员等工作;协助学校将毕业生入伍作为就业新渠道,实现高质量就业。

(五)爱国崇军,实践育人,全面开展国防教育

进一步丰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实践载体,将国防教育与实践育人相结合,打造特色国防教育模式。统筹军地资源拓展活动载体,组织学生观看国防主题电影、参观革命烈士陵园、红色纪念馆、军史馆和展览馆等,定期开展国防教育讲座、准军事化素质拓展训练,在校园形成崇军尚武的国防教育氛围。通过实践活动厚植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之情、强国之志化为报国之行。

占领网络教育阵地,依托学校官网、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发声亮剑,在征兵季、国庆日、国防教育日等时间节点普及国防教育知识,扩大宣传效果。积极推进国防教育与教学、党建、团建、实践的多元深度融合,实现国防教育的思想化发展、融合化发展和常态化发展,全面培养学生成长成才。聘请先进典型人物进校园,用心、用情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文化,提升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国防建设的信心与动力。

国防教育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必须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强军思想为指导,以新时代国防教育工作为基础,以科学有效制度为保障,以建立长期的工作机制和运行体制为目标,加强顶层设计,拓宽思路,增强实效,不断取得国防教育工作新成绩,实现国防教育总体目标。

参考文献: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 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习近平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选编[M].北京: 解放军出版社,2014.

教育部,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 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EB/OL].(2019-02-01).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1061/s3289/201902/t20190201_368799.html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