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跨省市校地合作在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育中的实践、挑战与对策研究

顾蒙 陶颖
  
西部文化媒体号
2022年43期
浙江外国语学院 浙江杭州 310023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索跨省市校地合作在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育中的实践情况、面临的挑战以及针对这些挑战所提出的对策。在全球化背景下,英语教育成为连接世界的重要桥梁,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育不仅对提高地区竞争力,也对促进文化交流具有重要影响。通过跨省市校地合作,学校能与地方资源和文化相结合,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英语教育模式。然而,文化差异、教师资源短缺、学生背景多样性等问题是该地区英语教育发展必须面对的挑战。为应对这些挑战,本研究提出多方面的对策,包括加强教师的培训与专业发展、融合本土文化与英语教学、促进资源共享与合作等,对提升校地合作在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育的发展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校地合作,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育,文化差异,教师培训

一、背景和意义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英语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教育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在此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育的发展受到了广泛关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历史、文化、地理等多种因素,英语教育存在一系列挑战。这些挑战既包括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分配问题,也包括教育教学方法与少数民族学生实际需求之间的脱节。校地合作模式作为一种创新教育机制,近年来在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育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这一模式的核心在于整合教育资源,促进地方政府、学校和社区的合作,共同推进英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然而,在实践过程中,跨省市校地合作模式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文化冲突、教学资源匮乏、教师专业发展不足等问题也影响着校地合作的实际效果。部分地区因受限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导致英语教师水平和稳定性较低,学生接受英语教育的机会也较为有限。地方方言和传统习惯等文化差异,也给校地合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因此,本研究立足于分析校地合作在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育中的实践情况,探究其面临的主要挑战,并提出相应对策。为提高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育的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和文化交流,进一步推进我国教育国际化的进程。

二、校地合作在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育中的实践

(一)校地合作的概念和意义

校地合作,即学校与地方社区之间建立起一种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通过资源整合、共享和优势互补,共同推进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在少数民族地区,校地合作对于促进英语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合作关系的建立,学校能够引入外部优质教育资源。如通过远程教学支持的方式为地区学校提供教学支持和指导,分享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校地合作还可以与企业合作,获取资金支持用于更新教学设备,改善教学环境等。社区的参与也能为英语学习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实践场景,如英语角、英语演讲比赛的组织,以及与外国志愿者的交流互动,这些举措将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使用英语,增强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提高英语实际运用能力。

同时,校地合作还能够促进教育公平,通过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让偏远地区的学生也能享受到与城市学生相同的教育机会。校地合作在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育中的意义在于通过资源整合和共享,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教育公平和地区可持续发展。

(二)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育的现状分析

在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育的现状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既有积极的进展亦存在不容忽视的挑战。目前,少数民族地区已基本完成英语教育覆盖。然而,在教学环境、师资力量和教学质量方面,仍然存在显著的差异。从硬件设施方面来看,各地学校基本都配备了适合进行英语听说教学的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然而,在一些偏远的乡村地区,英语教学仍然依赖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且缺乏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和技术支持。师资方面也存在一些挑战,由于缺乏专业的英语教师,部分学校通过聘请非英语专业背景的教师授课。由于缺乏合格教师,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在英语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发展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目前各级教育系统已经开始重视并采取措施改善英语教育状况,例如增加资金投入、提供师资培训和引进现代教学设备,但要改变长期形成的教育格局并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仍然需要克服许多现实问题。

三、校地合作在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育中面临的挑战

(一)文化差异与教学困境

从校地合作在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育中的实践中,存在两种不同情况,一是当地高校与当地政府达成合作,为所在地中小学提供人才赋能,也为高校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二是不同行政区域的高校与政府合作,通常情况下是由经济较为发达,人才较充裕的地区所属高校以支教、对口帮扶、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对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提供人才支持。从第二种情况来看,支援人才水平相对较高,但也必须面对文化差异与教学困境所带来的挑战。文化差异是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育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这些地区有着独特的文化背景,包括语言、习俗以及传统,与经济发达地区和西方文化存在一定差异。这种多样性虽然保护了文化多样性,但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却可能引起学生的文化冲突和学习障碍。由于英语教学中常采用西方文化背景的内容,少数民族学生很难找到与自身文化相关的内容,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此外,少数民族地区往往面临着教学资源匮乏的问题,其中就包括必要的硬件条件,由于经济条件和教育资源的限制,部分地区的学校往往缺乏足够的教学设备和材料,如多媒体教学工具和互联网资源,这种情况进一步增加了教学的难度。

(二)师资短缺与机制问题

随着英语成为全球化时代的通行语言,对英语教育的需求在全世界范围内不断增长。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育已经成为连接当地居民与外部世界的重要桥梁。在近些年跨省市校地合作中还存在师资人才匮乏和跨地区调配人才困难的问题。为解决师资人才短缺问题,目前普遍有几种思路。首先是通过建立帮扶结对的合作关系,从机制上定期向受帮扶地区学校增派优秀师资。也有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远程教育,通过线上课程和录制课程分享的形式教学。

加强高校准师资队伍建设,对高校师资培养具有直接而长远的影响。通过将英语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增派至少数民族地区,也能够不断提升其专业水平与教学能力。同时,建立激励机制,如提供奖助学金或特别补助与证书,也能够激发其积极性与创造力。在师资前往少数民族地区支援或帮扶前期,各地较为重视岗前培训工作,在培训的过程中,非常注重提高大学生实习教师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与资源利用能力,而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帮助其了解少数民族地区风俗文化等情况,以免在大学生进入实际教学环境时遇到各种困难。

(三)学生背景差异与教学匹配

在校地合作的英语教育实践中,学生的背景差异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在家庭背景、文化认同和语言习惯等方面呈现多样性,这对英语教学提出了巨大挑战。与汉族学生相比,少数民族学生在英语发音、语法结构和词汇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意味着学生的先前学习经验、家庭支持和学习动机对英语学习的适应性和进步速度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背景差异,制定针对性强的教学方案,以提高教学的效果。目前,通用的方法是将少数民族文化融入英语教学中。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学生成为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

四、跨省市校地合作在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育中的对策研究

(一)教师培训与支持机制

在跨省市校地合作中,教师培训与支持机制对于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育的改进起着决定性作用。在教师培训上,通过定期组织短期培训和工作坊,由高校派出资深教授协助少数民族地区教师提升外语教学法、课堂管理和学科知识等方面的能力,引进国内外高等教育资源,通过聘请国外专家教授进行线上或线下的教学指导,以提升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鼓励少数民族地区现有教师参加国内外的教师培训交流项目也能更大程度上拓宽教师的视野和知识结构。

为了维系和不断更新教师培训的效果,建立持续的支持与激励机制也有其必要性。在经费方面,当地政府应当提供足够的经费支持,确保教师可以在没有财务压力的情况下到对口高校参与进修。可以建立教师培训与绩效挂钩的激励机制,例如通过提升职务职称等方式对积极参与培训的教师进行奖励,激发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培训内容应该超越简单的教学法和教材,结合当地教育实际和文化特色,进行本土化的教学策略培训,如组织教师进行田野调查,了解学生家庭和社区的语言使用情况,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设计出更贴近实际需求的教学内容。只有将英语教育与当地文化有效结合,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力。通过实施这些对策,可以不断提升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的英语教学水平,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最终提高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育的整体质量。

(二)融合本土文化与英语教学

融合本土文化与英语教学在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育的校地合作框架下,是一种创新的教学策略,同时也是实现教育公平和促进少数民族学生身份认同的关键。少数民族地区的本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语言资源和文化价值,将其与英语教学相结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具吸引力和实用性的学习内容,激发学习兴趣,提升语言学习效果。

为了成功融合本土文化与英语教学,首先需要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背景进行深入研究。高校派出专家和大学生应该首先了解和挖掘民族文化中的英语教学资源,例如民间故事、传统节日和习俗等,并将这些文化元素与英语教学内容相结合。2022年浙江外国语学院“微霖·贵州铜仁小分队”积极响应共青团中央、团省委“返家乡”社会实践的号召,以贵州省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为研习点,开展苗绣文化保护和传承活动,这对其日后帮扶松桃苗族自治县英语教学提升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例如,在讲授英语单词和句型时,可以引入相关的本土文化内容,使学习材料具有文化的熟悉感,并提供语言学习的情境。这样的教学方法既有助于学生学习英语,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自己的文化遗产,还能促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

然而,实施本土文化与英语教学的融合也面临一定的难度。高校派出的专家和大学生需要具备扎实的语言教学能力,同时还要拥有丰富的本土文化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于英语教学。为此,需要加强派出师资的岗前培训,提升其融合本土文化与英语教学的能力。同时,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机构也需要开发和整合更多包含本土文化的教学材料,以支持教师的教学工作。

(三)教学资源共享与互助合作

在跨省市校地合作模型下,教学资源共享与互助合作成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资源共享是指不同学校、教学机构之间共同使用和开发教育资源,涵盖教科书、教案、多媒体课件、在线课程等。考虑到少数民族地区的地理偏远和经济条件限制,教学资源短缺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通过资源共享不仅可以有效利用现有资源,而且可以通过互助合作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为推动教学资源共享,学校可以建立网络平台,如MOOCs(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在线图书馆和教育资源数据库,以便少数民族地区教师和学生随时获取所需教学材料。而教师的互助合作可以通过建立专业学习社群和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来实现。高校专家和大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教学心得和成功案例,同时为少数民族地区教师提供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教学资源共享和互助合作对于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成功实施这一模式还需要解决相关的设施和网络问题,并加强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习社群的建设。

五、结论与展望

通过对少数民族地区跨省市校地合作英语教育实践的研究,可以发现校地合作模式在推进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育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西部计划”“对口援疆”等一系列国家重要战略的推进,未来,跨省市校地合作模式在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育中仍然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和相关教育部门应当继续支持校地合作,各大高校也应勇挑重担,为在校英语相关专业学生提供实习、志愿机会,更为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育提升做出贡献。此外,通过提供政策引导和财政资助来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的模式将更加有效地解决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育的不平衡问题,真正推动其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鲁子问.我国民族地区外语教育研究进展[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0,(05):111-116.

[2]周琼,郑春萍,高梦雅,等.英语学习者在线自我调控及新媒体素养研究——以少数民族地区高中生为例[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21,29(02):78-83.DOI:10.16362/j.cnki.cn61-1457/h.2021.02.015.

[3]罗贵榕,谢义涛.乡村振兴视域下校地精准合作探究[J].石家庄学院学报,2024,26(01):5-9.DOI:10.13573/j.cnki.sjzxyxb.2024.01.006.

[4]李芋枚.民族地区高校英语教学中少数民族文化课程融入的可行性探究——以丽江地区为例[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02):277-280+283.

作者简介:顾蒙(1993—)男,汉族,浙江杭州人,单位:浙江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陶颖(2003-)女,汉族,浙江绍兴人,单位:浙江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化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属2022年度杭州市学校共青团研究课题《高校共青团助力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育精准扶贫的路径研究——以松桃苗族自治县为例》(编号:hzxx22022)研究成果。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