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习近平主席演讲中概念隐喻的英译研究

——以2023年金砖国家工商论坛闭幕式上的致辞为例

刘晓巧 李思雨 钱顺 贾艾 张子娴 张丽
  
西部文化媒体号
2024年9期
南京晓庄学院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近些年政治话语的概念隐喻研究越来越成为当下语言学研究的热点话题,而外交演讲是一种重要的政治话语活动,其中包含了大量的中国文化特色。文中选取习近平在2023年8月22日的致辞金砖国家工商论坛闭幕式的致辞作为语料,根据Pragglejaz小组的隐喻识别对致辞中的概念隐喻加以分类统计,整理归纳出隐喻表达式,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英译本,总结相应的翻译策略。研究发现,本演讲中存在五大类概念隐喻。在对比中英文版本后,基于认知等效理论,提出映射对等,映射偏移和映射删除三种翻译方法。

关键词:概念隐喻;英译研究;习近平演讲

Abstract:The study of conceptual metaphor in political discourse has gained popularity recently in linguistic research, and diplomatic speech is a crucial political discourse activity that embodies Chinese cultural elements.In this paper, Xi Jinping’s speech at the Closing Ceremony of the BRICS Business Forum on 22 August 2023 is selected as the corpus, and the conceptual metaphors in the speech are classified and counted according to MIP developed by Pragglejaz’s Group, and the metaphorical expressions are sorted out.On the basis of the results,the English translations are further investigated to summarize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It is discovered that there are five types of metaphors. After comparing the English and Chinese versions, based on the cognitive equivalence theory, three translation methods, namely mapping equivalence, mapping deviation and mapping omission are proposed.

Keywords: conceptual metaphor; English translation studies; Xi Jinping’s Speech

一、引言

1.1研究背景

习近平主席执政以来,其发表的一系列讲话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深入人心引起国内外媒体地广泛关注。透过习主席的讲话,我们感受到其中的人文情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金砖国家工商论坛提供良好的国际合作平台将中国与世界各国聚集在一起进行友好合作,交流互鉴,促进经济社会的共同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良好的基石。习近平的外交演讲,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凭借中国语言智慧恰当地表明中国的立场,并在此基础上弘扬传统文化。通过对此次致辞的研究分析,希望可以促进各国对中国外交政策和国际主张的了解,打破“中国威胁论”,为国际社会了解最真实的中国构建一座桥梁。

二、研究现状

2.1概念隐喻研究现状

概念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和思维模式,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提出了隐喻修辞作用,他认为隐喻是一个词代替另一个词来表达同一意义的语言手段。上个世纪80年代Lakoff和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中将概念隐喻定义为“由源域向目标域的概念映射”,他们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和语言现象而是一种认知方式,本质上讲,人类赖以生存和思维的概念系统是隐喻的[4]。从那时以来,概念隐喻研究发展很快,日益深入到各个领域。Kövecses(2005)[3]提出将隐喻的认知语言学理论与其对诠释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的作用联系起来,有力地阐释了隐喻思维与文化和社会理解间的关系。

2.2概念隐喻翻译研究现状

随着概念隐喻研究的深入,相关的翻译策略研究也开始兴起。Newmark(1988)提出了7种有关概念隐喻的翻译策略对于翻译实践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但只是基于语言形式与语义对等来阐述隐喻翻译策略[6]。Toury(1995)提出了四种翻译策略—直接翻译隐喻,用另一种隐喻替换原来的隐喻,隐喻翻译为非隐喻与完全不翻译隐喻[2]。Maalej(2008)基于源语和目标语文化之间的相互映射,由此提出了断句,顺译和调整的“三步走”隐喻翻译方法[5]。Eleonora(2020)将概念隐喻理论与生态风格相结合,并通过隐喻翻译在源文本和目标文本之间实现和谐的生态风格[1]。

国内学者虽对概念隐喻翻译的研究起步较晚,但也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在认知语言学领域,刘法公(2007)提出了汉英喻体意向转换,强调了“喻体共知性”的不可或缺性[13]。刘冰泉和张磊(2009)则提出了映射对等翻译和偏移等效翻译两种翻译方法[14]。肖家艳和李恒威(2010)认为隐喻翻译会受到文化传统以及语境的影响,由此提出了归化,异化以及补偿策略等隐喻翻译策略[18]。陈奕如,曾涛,林海欣,陈树坤(2023)提出对等翻译法,归化翻译法和异化翻译法互为补充[10]。

2.3习近平演讲中概念隐喻的英译研究现状

近些年习近平演讲的概念隐喻成为翻译的热点。窦卫霖、温建平(2015)从传播学角度深入探讨了习近平话语的特征和英译特色,提出了直译、化译、回译等翻译方法再现语言魅力[11]。曹灵美、王宏(2017)从体验哲学视角,以习近平讲话中的隐喻翻译为例,提出既要保留中国特色隐喻的体验性特征又为目的语引入了新的隐喻映射方式的翻译策略[8]。钟含春、范武邱(2018)根据“政治等效”论提出风格传译“信”“转”“化”三大策略[21]。杨明星,齐静静(2018)提出“政治等效+审美再现”的复合式翻译框架,丰富中国特色外交修辞英译研究[20]。在认知语言学层面,龙新元,李秋霞(2020)提出了“政治等效+认知趋同”的复合式翻译标准[15]。吴瑾宜和汪少华(2022)提出了认知等效的翻译策略,力求在译文中呈现与原文一致或对等的概念、隐喻寓意、深层架构和词语的感情色彩[17]。冯正斌,苏攀(2021)从系统语言学角度出发,提出了“评价等效”的翻译原则[12]。孙宁(2020)结合翻译目的论提出直译、直译加注、意译、增译、省译5种英译策略[16]。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们对习近平话语的翻译研究呈现多学科趋势,涉及批判语言学,认知语言学,修辞学,系统语言学等领域,并取得巨大研究成果。但是大多数学者关注的领域大多将关注点放在语义和风格上,从认知语言学和“等效”层面深入剖析英译策略的研究相对较少。所以本文从认知视角出发结合奈达的“等效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探讨具体的习近平外交话语英译策略,丰富习近平外交话语英译的理论研究。

三、2023年习近平在金砖国家工商论坛闭幕式上的致辞隐喻类型及其分析

本文以新华网发布的习近平2023年金砖国家工商论坛闭幕式上的致辞中英文版为研究语料,并根据Pragglejaz Group[7]提出的隐喻识别方法(MIP)进行隐喻源域分类,对进行隐喻识别,根据始源域的不同,归纳出隐喻类型,及其实现方式,出现次数和词频。

根据表1可知,习近平主席二〇二三年金砖国家工商论坛闭幕式上的致辞共使用隐喻57次。其中机器隐喻占总频次最高,频率为0.263,其次是植物隐喻、旅程隐喻、建筑隐喻、战争隐喻和水流隐喻。根据这六大隐喻出现的频率,文章决定重点分析旅行隐喻、机器隐喻、建筑隐喻、植物隐喻、战争隐喻这五大隐喻并逐个分析。

3.1旅程隐喻

旅程隐喻是2023年习近平金砖国家论坛闭幕式上的致辞中出现频率仅次于机器隐喻的概念隐喻。旅程是指从始发地到目的地的位移行为,包括目的、过程、路径和终点等要素。当其距离比较长时,它又常常代表一个长期又具有挑战性的发展过程,在2023年习近平金砖国家工商论坛闭幕式的演讲中,旅行隐喻是将源域中的道路、步伐映射到国家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如下:

例1. 只有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才能走出一条普遍安全之路。

例2. 中国式现代化主要特征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

例1用旅行隐喻将各国实现普遍安全的发展比喻成一段旅程,要想达到这样的终点,就必须坚持新安全观。例2用旅行隐喻比喻中国实现和平发展是一段旅程,要想到达目的地就要坚持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方针。

3.2 机器隐喻

“机器”本身是由多个零部件组成的完成各项任务的物体,这样的结构也凸显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也表明了各个部件缺一不可。工业革命后,“机器”的概念内涵包括构成部分、作用等被广泛应用在社会各界。在本篇致辞中,机器隐喻使用频率最高,其推动力和转化多用于形容国际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发展的建成。如下:

例3. 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加强合作,就无惧前进道路上的任何风险挑战,就一定能推动人类发展的巨轮驶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例4. 面对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考验,各国要秉持正确的世界观、历史观、大局观,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转化为行动、愿景转化为现实。

例3“推动”一词用了机器隐喻,意在表明团结合作和无惧风险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文中将这种力量隐喻成无形的机器推动力助力人类的发展。例4中“转化”只能机器进行,意在表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不是空想,而是靠行动将其变成现实,这样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望指日可待。

3.3建筑隐喻

建筑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事物一般用于住宿、办公、储存等。建筑包含的因素十分多样包括蓝图、地基、布局等等。建筑隐喻应用在外交话语中希望以此促进公众对国家政策和国家倡议的理解和支持。在本篇文章中,建筑隐喻的大量使用凸显我国建设美丽国家和推进和平发展的理念和决心。如下:

例5. 我们将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建设美丽中国,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例6. 今天,金砖国家同50多个国家聚首南非,不是拉谁选边站队,不是搞阵营对抗,而是打造和平发展的大格局。

例5的两个“建设”都属于建筑隐喻,将国家比喻成建筑物,要想打造生态文明美丽的国家,就需要像修建一座建筑物一样,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完成各项指标,这样才能建成一个生态文明又美丽的国家。例6中“格局”属于建筑隐喻,金砖国家与其他国家共聚南非,商讨经济发展大事,为和平发展筑牢基础,文中就把和平发展比喻成建筑,要想建好一座建筑就要打好根基,设计好格局,这样和平发展的大计才能长远持久。

3.4 植物隐喻

“植物”是自然界的一种生命体,拥有根、茎、叶这三个基本特征,包括发芽期,幼苗期,生长期,开花期,休眠期整个生长周期。该隐喻将植物的生长状态映射到国家倡议和国际关系中,以本篇致辞为例包括:国家政策是植物,国际关系是植物。如下:

例7. 中方愿同各方一道,推动全球安全倡议落地生根,坚持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共赢而非零和,携手打造安全共同体。

例8. 无论有多少阻力,金砖国家这支积极、稳定、向善的力量都将蓬勃发展。

例7的“落地生根”就是植物隐喻词的一种,旨在表明全球安全倡议落实需要一定过程,就如同一粒种子生根发芽一样,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才能慢慢成熟,成为稳定全球安全的重要力量。例8的“蓬勃”属于植物隐喻,原指植物生长旺盛,欣欣向荣,这里指的是金砖国家日后发展前景大,势头不会衰弱。

3.5 战争隐喻

“战争”原指国与国之间或者部落与部落之间的武装冲突。这一词包括丰富的军事概念包括军事战略,武装对抗,堡垒等等。随着时间的推移,“战争”的概念延伸至文明交流、国家战略和国家政策上。因此当人们遇到一些冲突、困难时,往往会借助“战争”一词烘托问题的重要性,增加人们对事件的关注度,引发思考,提出对应的解决办法。

例9. 蓄意鼓噪所谓“民主和威权”、“自由和专制”的二元对立,只能造成世界割裂、文明冲突。

例10.中方欢迎各国积极参与倡议合作,促进不同文明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打破交流壁垒,赓续人类文明的薪火。

例9的“冲突”是战争隐喻的一种,文中将不同的文明存在的差异和分歧隐喻成冲突,能让受众更加清晰地感受制造文化对立只会导致更严重的冲突,不利于世界文明的繁荣发展。例10“壁垒”原意是指打仗的时候会建立堡垒,壁垒阻碍敌人的炮火,此处指的是不同文化会因为语言,宗教,习俗不同等原因产生障碍,要想实现文化的交流互鉴,就必须跨越这层障碍。

四、2023年习近平金砖国家工商论坛闭幕式上的概念隐喻翻译策略

翻译实际上是两种语言相互碰撞的过程,认知角度是翻译实践中必不可少的内在因素。认知等效是指在汉英互译过程中,译文应再现与原文相似或对等的认知结构,如概念、深层架构、隐喻寓意、词语的感情色彩,让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似的认知效果[17]。翻译中的认知等效模式可理解为源语和目标语世界现实、认知、语言之间的映射。根据这样的关系,我们可以理解人的认知是连接现实世界与语言表达的桥梁,现实活动通过认知模式来显示,语言借助认知模式来反映现实活动。现实指的就是指整个客观世界,认知涵盖了概念,隐喻,架构等,语言可分为隐喻性表达和非隐喻性表达。按照这个逻辑关系,源语与目标语世界现实、认知、语言的交流是双向互动的,现实之间的映射是最显著的,认知之间的映射次之,语言因为受现实和文化因素等要素限制,所以语言之间的映射最弱[17]。但在实际翻译过程中,隐喻性表达可以直接处理成隐喻性或非隐喻性表达,同理非隐喻性表达亦是如此。由于源语和目标语世界存在文化差异,表达概念的感知运用方式、隐喻的源域、表层架构以及词语感情色彩均有可能不同,但译文中的概念、隐喻的寓意、深层架构体现的价值观、词语的褒贬色彩需与原文中的保持一致,以此实现认知等效。翻译的认知等效是指译文构建了与原文一致的话语现实,该模式要求译文应忠实于原文的精神内涵,而非原文本身。这也就要求翻译时,应在尊重文化背景的同时,尽可能贴近源语的意思,实现源语与目标语之间的映射对等,映射偏移和映射删除。

4.1映射对等

概念隐喻来源于个体的认知体验和生活经验。中国和英语国家在地理环境、文化背景、认知方式等方面的相似性,导致了许多相似甚至相同的隐喻表达,这些共性并不妨碍外国读者的理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交通系统的改善促进了世界各地人们之间的交流,为其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提供了重要条件。因此,译者可以在译文中选择映射对等,即保留原有的概念隐喻及其相应的隐喻表达。这种翻译策略指在翻译过程中将源语中所要传达的概念,隐喻寓意,以及词语的感情色彩完整再现到目的语。这种翻译策略通常适用于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中语言内涵及其表达形式一致时的情况。此次致辞中,建筑隐喻的使用诸如“构建”“建设”等,很好的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和蓝图。这些词的源域和目标域在汉语与英语中本质是相同的。同样旅程隐喻的使用如“路径”在汉语和英语中的映射方式相同。在源语文本和译语文本隐喻意象一样的情况下,我们直接采取映射对等的翻译方法,如下:

例11. 10年前,我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各国把我们共同生活的地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

Ten years ago, I made a proposition of building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calling on all countries to build this planet we all call home into a harmonious family.

例12.希望广大发展中国家都能从本国国情出发,在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基础上,探索实现现代化的新路径。

We hope that other developing countries can draw on the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of human civilization and find their own paths to modernization in keeping with their national conditions.

例13. 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我们致力于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

Achiev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s a top priority in China’s goal of fully building itself into a modernized country.We are committed to applying a new development philosophy and creating a new development paradigm.

例11中“构建”和“建成”在中英文化中拥有相似的内涵,可采取映射对等的翻译策略。同时这两词凸显了国家领导人对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各国和睦相处的期待。这些词都翻译成“build”既保留了源语内涵和意象,同时又贴近目的语读者。例12中“路径”属于旅程隐喻,实现现代化的方式并非只有固定的一条死路,各个国家应该主动与他国沟通交流,借鉴他国的可行之道,开拓属于本国通往现代化的道路。原文的“路径”和英文中“path”具有相同的含义。例13中“建设”一词也是建筑隐喻,把现代化国家看成是一个建筑物,中国看成是工人,那么实现这样地构思就需要长期的付出汗水,辛勤劳作才能实现这样的愿望,这对建筑工程至关重要。所以,不论面的“构建”还是“建设”都用了“building”一词。例13中“格局”也是建筑隐喻词的一种,要想开创新局面,实现新发展方式,我们就需要认真规划,各个方面统筹兼顾使其健康协调发展。所以译文“构建新格局”采取了保留隐喻意象,译成“creating paradigm”。

4.2映射偏移

中英受众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中,难免对同一事物的认知有分歧。译者在进行翻译过程中可能遇到隐喻表达引起不同的认知反应,或者目标语读者难以理解的情况。如果源语意象与译语意象不完全对等,那么译者就需要用同一概念隐喻类别中的另一个更符合目标语读者认知倾向的表达来替换原文本的隐喻表达,以此来完成映射偏移。这样保留下的隐喻既符合原文,同时也利于受众更好地接受。这样当两种文化碰撞时,双方都能感受一种文化交流互鉴的过程。如下:

例14.只有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才能走出一条普遍安全之路。

Only a commitment to a new vision of common, comprehensive, cooperative and sustainable security can lead to universal security.

例15.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展现出现代化的新图景。

Chinese modernization has created a new form of human advancement and presented a new future of modernization.

例16.今年以来,中国经济保持回升向好态势。

This year, the Chinese economy has maintained the momentum of recovery and growth.

例14中“走出一条普遍安全之路”就是典型的旅行隐喻,将各个国家实现普遍安全比喻成走上一条安全道路,既体现了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又表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艰辛。但是译文中并没有直译,而是采取映射偏移的方法。英文“lead to”就指踏上了一条路,这也几乎与译语受众观念中的意象相一致,同时也传递了文章的内涵。例15中“图景”这一隐喻生动地表现出现代化发展的前景,表现了另一种现代化式的道路,而英文中用“future”一词就符合他们的表达习惯与观念印象。例16中“回升向好态势”就是指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英文中保留这一隐喻映射,并将其替换成符合英语受众的语言表达习惯翻译成“the momentum of recovery and growth”。

4.3映射删除

在翻译外交演讲文本的过程中,译者偶尔会遇到一些隐喻表达,这类表达给翻译带来了重大挑战。外交演讲中当原文概念隐喻的文化负荷过大,在目标文本的文化中根本找不到可以与之对应的隐喻表达时,那么译者可以删除这种映射关系,直接翻译源文本的意思即可。这种翻译策略要求译者可能不拘于原文的形式,以便为目标语受众提供更清晰的内容理解。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翻译策略可能会导致通过隐喻表达的原始风格和文化因素的丢失。因此,使用这种翻译方法需要谨慎,并对源语和目标语文化要有深刻的了解。

例17.历史的钟摆朝向何方,取决于我们的抉择。

The course of history will be shaped by the choices we make.

例18.10年来,金砖国家工商界不忘初心,把握机遇,深化合作,为金砖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也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了正能量。

Since then, the Council has stayed true to its founding mission. It has seized opportunities to deepen cooperation, contributing to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BRICS countries and helping sustain global economic growth.

例19.中方愿同各方一道,推动全球安全倡议落地生根,坚持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共赢而非零和,携手打造安全共同体。

China stands ready to jointly pursue this initiative with all others. We should have dialogue and oppose confrontation, forge partnership but not alliance, and pursue win-win outcome and oppose zero-sum game, and work together to build a community of security

例17中“钟摆”指的是历史的发展方向,在目的语受众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隐喻意象,这时删除这样的映射关系最好,在英语受众中“course”就有进程,进展和发展的意思,直接将其隐喻内涵解释出来,利于受众接受,同时也不影响源语的意思。例18中“注入正能量”这一隐喻内涵指的是金砖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繁荣。这种隐喻图像在英语母语的人中并没有,因此映射不成立,这就需要将隐喻的内涵解释出来,利于读者接受。例19中“落地生根”这一植物隐喻说的是积极稳妥地使全球安全倡议落到实处,推动其继续长久发展。在目的语受众中并没有这样生涩地隐喻对象,这就无法产生映射条件,直接删除,译出这一隐喻地实质。例17、例18和例19中都将其删除,译出它本来地意思“course”“sustain”和“pursue”就完美再现了源语的隐喻内涵和感情色彩。

五、 结语

本文借助 Pragglejaz 小组提出的 MIP 隐喻识别模式,对2023年习近平金砖国家工商论坛闭幕式上的致辞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机器隐喻使用最频繁。同时,基于吴瑾宜、汪少华的中国特色社会话语认知等效分析发现隐喻的映射机制,本文提出三种翻译方法,即映射对等、映射偏移、映射删除。译者在翻译隐喻时, 应该明确隐喻所涉及的源域和目标域,还有判断源语和译语的在概念,隐喻寓意,深层架构和感情色彩上的异同,然后以此灵活处理。通过上述案例分析发现,这种翻译策略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既能准确传递原文本的政治内涵,又能在目标文本再现源语的意象和寓意,有效缓解目标读者的认知负担,帮助受众了解中国的政治主张和理念,促进外交话语的跨文化传播,同时也可为相关翻译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1] Fois E.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Grazia Deledda’s La madre and the relevance of culture in translating landscape metaphor [J]. Cadernos de Tradução, 2020, 40.

[2] Gambier Y. Toury, Gideon (1995)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J]. Meta: journal des traducteurs/Meta: Translators’ Journal, 1997, 42 (3).

[3] Kövecses Z. Metaphor in culture: Universality and variation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4] Lakoff, G. & 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5] Maalej Z. Translating metaphor between unrelated cultures: A cognitive view [J]. 2008.

[6] Newmark,P.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M]. Oxford: Pergamon Press, 1981.

[7] Pragglejaz Group.MIP: A Method for Identifying metaphorically Used Words in Discourse [J]. Metaphor and Symbol, 2007 (1):1-39

[8] 曹灵美, 王宏. 习近平话语中的中国特色隐喻及英译研究——体验哲学视角 [J].语言与翻译,2017 (03).

[9] 陈恳.浅谈关联理论与隐喻翻译 [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 (02)

[10] 陈奕如, 曾涛, 林海欣,陈树坤. 论概念隐喻的翻译策略 [J]. 英语广场, 2022(16)

[11] 窦卫霖, 温建平. 习近平国际演讲亲民话语特征及其英译特色研究 [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5 (04).

[12] 冯正斌, 苏攀. “评价等效”视域下“习式”讲演辞的英译研究——以习近平抗疫国际讲话为例 [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1,44 (04).

[13] 刘法公. 谈汉英隐喻翻译中的喻体意象转换 [J]. 中国翻译, 2007 (06).

[14] 刘冰泉, 张磊. 英汉互译中的认知隐喻翻译 [J]. 中国翻译, 2009, 30 (04).

[15] 龙新元, 李秋霞. “政治等效+认知趋同”:认知翻译观视阈下的政治文本翻译研究 [J].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0, 27 (05).

[16] 孙宁. 习近平外交话语特点及英译策略分析——以《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例 [J]. 外语与翻译, 2020, 27 (01).

[17] 吴瑾宜, 汪少华. 中国特色话语英译的认知等效探讨 [J]. 贵州社会科学, 2022 (05).

[18] 肖家燕, 李恒威. 概念隐喻视角下的隐喻翻译研究 [J]. 中国外语, 2010,7 (05).

[19] 杨明星. 论外交语言翻译的“政治等效”——以邓小平外交理念“韬光养晦”的译法为例 [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8 (05).

[20] 杨明星, 齐静静. 外交修辞的复合性翻译标准: “政治等效+审美再现”——以国家领导人外交演讲古诗文为例 [J]. 中国外语, 2018,15 (06).

[21] 钟含春, 范武邱. 习近平外交话语风格特点及传译研究 [J]. 上海翻译, 2018 (03).

[22] 朱晓敏, 曾国秀. 现代汉语政治文本的隐喻模式及其翻译策略——一项基于汉英政治文本平行语料库的研究 [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3, 36 (05).

项目基金:江苏省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号:202311460089Y)“基于语料库的习近平演讲概念隐喻的英译研究”

作者简介:姓名:刘晓巧;性别:女;出生年月:2002,11;籍贯: 河南信阳 民族:汉;最高学历: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翻译

指导老师:张丽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