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拓展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第二课堂的路径探索
一、研究缘起
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新闻观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提出了要“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和“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要求。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始终是高校育人初心和目标,理应肩负起培养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提升大学生党性修养的职责使命,将党报作为有效载体,让党报走进校园,使党报学习成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第二课堂,占据舆论宣传主阵地,是其自身属性所决定的,也是果行育德的有效抓手。
本文致力于探寻将党报作为培养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抓手的运行模式,打破党报在大学生群体中情感连接疏离性,媒介运用单一性的壁垒,将其作为独立于书本学习的第二课堂,搭建对话平台,从而有效弥合舆论的多元差异与认同离散,促进形成风清气正的舆论环境,更好的培养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二、高校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面临的挑战
当下,新媒体的产生和更新速度日新月异,可以说我们正处于人类历史上信息量空前庞大的时代,尤其是新闻信息的爆发性增长,导致对于新闻信息的法律法规约束和监管相对滞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从事新闻宣传行为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在网络新媒体环境下面临着复杂的形势和严峻的挑战。
(一)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渗透
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渗透目的在于通过宣扬资本主义价值观念、生活理念、行为方式从而影响其他国家和地域的社会制度、生活观念和文化方式。这种渗透通常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包括文化交流、媒体传播等,西方资本主义的渗透也对高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构成了冲击,使得一些学生产生了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质疑和困惑,其渗透的影响深远而广泛。
(二)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知浅显
如今高校课程思政成为教育界关注焦点,学生公共类课程有专门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课程设置,部门高校也提出学生专业课也要融合思政教育的目标,但由于课堂教育新旧观念、师生不同理念,高校依然存在课堂教学模式单一、课堂氛围沉闷、师生课堂割裂等情况。此外,我们通过各种信息渠道不难发现,媒体为了追求商业利益或迎合某些群体的需求与需要的时候,可能会偏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原则,这对于三观还未完全建立、人格还未发展成熟的大学生来说,对于其认知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三)新媒体时代各类媒体流量至上
在如今新媒体时代中,点击率、阅读量等指标被视为衡量新闻价值的重要标准之一,这导致部分无良媒体为了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新闻最为重要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公正性。对于高校而言,这种现象会直接影响到三观未建立完全的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过于注重形式而忽视了新闻的本质。
三、挖掘党报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有机耦合
党报党刊作为党的喉舌,党报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传播党的政策理论,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与呼声,因此让党报走进校园,结合党报论点论据,发掘党报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有机耦合,利用党报培养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行之有效的途径。
(一)“案例教学”让理论更有温度
通过党报刊登的典型案例,将理论知识具体化,有利于引导学生深入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考能力,案例可以包括各类新闻事件,包括政策解读、社会热点、典型人物事迹等等。
(二)丰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实践属性
将党报中的报道和评论作为学习材料,让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的同时F紧密联系时代特征,通过分析具体内容感受理论在实际新闻工作中的应用手段和方式,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作为新时代青年学子,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坚定人民立场,不断强化自身责任意识。
(三)课程思政和专业教学的有机结合
大学是青年人的“拔节孕穗”期,高校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给学生“扣好第一粒扣子”。面对社会环境和学习氛围对大学生的认知也产生着不可避免的影响的形势下,安徽师范大学提出“学科振兴行动计划”“基础教育振兴计划”“大学生护航行动计划”,对教师课堂提出“专业+思政”:课前五分钟进行班级思想政治教育的严要求老师们在专业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教学中结合课程内容,挖掘其中思政教育资源,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模式引导学生思考国家发展、社会责任等问题,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将课程思政的理念和方法引入到专业教学中:通过启发式、讨论式、翻转课堂等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构建党报学习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一)丰富消息来源,提高论点关联。
充分吸收不同媒介热点新闻报道,不拘泥于党媒报刊等纸质媒体,引入 “互联网+”教育模式,采取“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法”,利用新兴网络媒介如:党媒微信公众、热点评论员文章、视频影视资料、广播等官方路径。同时根据受众群体特点,利用新颖领域阵地如:党媒抖音号、B站、微博官方账号等,拓宽信息采集渠道,对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要点,提高论点关联。
(二)积极调动情绪,拓宽交流路径。
案例教学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将知识点灌输放在课堂,知识点理解搬到课后。采取线上线下共育实践模式,线上开设“新闻+(家)”网络端APP,将典型案例、新闻亮点、作品展集等收录其中;拍摄上传党报下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系列科教视频,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传播开来;搭建网络论坛、信息视窗丰富知识获取途径,从“纸”上学习变为“指”上学习,使受众群体“便学、乐学、享学”。线下,校内依托各党支部、大学生记者团、青悦课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社团等党团群众性组织,群众性文化活动,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实体化,将讲台与舞台结合,打造学生喜闻乐见的特色文化活动。校外结合三下乡,采风等时机对照党报写作模式,撰写新闻稿件、评选优秀作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感、获得感、喜悦感,从而通过党报学习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知识最大化的传播。
(三)推动专业融合,凝聚观点共识。
采取“热点话题播报”+“热点话题论坛”相结合的形式,通过讲座、研讨会、模拟新闻节目等教学手段,定期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提炼党报党刊中热点话题论点,结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要点,加深理解学习。将党报学习与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其他学科融合,开展跨学科教学和研究,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融入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中,帮助学生建立更为全面的知识体系和更为深入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解,同时通过交流讨论,进一步形成观点共识和理论认同,让党报在助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习理解的同时,也受到反作用影响,成为受到广泛认同的高校舆论主阵地。
结语:
“党报进校园”活动通过引入党报党刊,让青少年学生有机会直接接触和阅读主流媒体的内容,进一步增强学生爱党、爱国的情怀的同时,高校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融入日常教学,更好的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和前进方向。
参考文献:
[1] 郭景水.《“每天读党报”:主流媒体走进高校课堂的若干思考》[J].中国记者,2019.05
[2] 汪伟.《党报党刊成为天津大学生的良师益友》[N].人民日报,2005.01.19
[3] 张树芹.《党报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化途径探讨》[J].采写编,2016.03
[4] 许慧慧,梁瑞英,冯佳玉.《党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四维视角》[J].河北企业,2011.03
[5] 姜圣瑜,徐勇,陈晓春,任松筠.《党报在高校的覆盖面亟需扩大》[N].新华日报,2007.12.07
作者简介:李梦圆(出生年1996—),女,汉族,安徽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助教 专职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