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网络短视频语言对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负面影响及其解决对策研究

蔡明云
  
西部文化媒体号
2024年10期
扬州大学文学院

摘要:短视频时代的网络具有极高的开放性,碎片化的时间利用、低门槛的视频制作以及自由化的评论区对小学生的认知产生潜在的负面影响,各种新兴网络短视频词汇对其语文学习造成巨大冲击。正确地认识网络短视频新词,规范小学生对网络短视频语言的运用,提高孩子的文化素养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旨在为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提供有益的探索和借鉴。

关键词:短视频;网络语言;小学生;语文教育

一、网络短视频语言的定义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2024年3月22日发布的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92亿人,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为 10.53 亿人,较 2022年 12 月增长 4145 万人,占网民整体的 96.4%。在硕大的网民规模中,10岁以下、10~19岁网民占比分别为3.8%、14.7%,网民年龄低龄化发展趋势明显。年轻一代正在逐渐成为网络信息获取和分享的主要参与者,短视频更是成为主要他们活跃领域。

而短视频时代的网络环境具有极高的开放性,碎片化的时间利用和个性化的精准投放使得用户活跃度极高,同时低门槛的视频制作以及自由化的评论区对中小学生的认知产生潜在的影响,各种新兴网络短视频词汇对其语言语用学习造成巨大冲击。

所谓的网络语言是指在互联网上被网民频繁使用的词语或短语,包括英文字母、标点符号、拼音图标和中文汉字等多种组合。网络短视频语言指在特定的短视频平台中表达特殊意义的词汇组合。与传统口语书面语相比,网络短视频用语语言通俗、娱乐性强,具有短视频时代的显著特点。但是网络短视频语言通俗性与低俗性并存,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对语言的创造性,增强了语言活力,拓宽对语言的思维视野;但另一方面,义务教育阶段正是语文基础学习关键期,该年龄段孩子受周围的语言环境影响大,模仿能力极强,对新鲜事物的判断能力欠缺,意志力也薄弱,若缺乏引导和规范,极易受到不良影响。

同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具有正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思维具有一定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具有初步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而菁芜难分,良莠有别的网络短视频语言却给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科学健康养成造成了阻碍。

二、网络短视频语言的特性

(一)流行群体年轻化低龄化

数据表明10.92亿人网民中,10岁以下、10~19岁网民分别占3.8%、14.7%,当下小学生在互联网时代出生、成长,他们从小就接触计算机、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作为数字原住民,他们对于网络的使用和信息获取具有天生的熟练度,有着积极活跃开放的思想,面对短视频平台上流行的词汇、梗、流行语,他们好奇心也会更强,接受使用能力也更快,网络短视频语言年轻化趋势非常明显。

(二)更新换代多变化灵活化

短视频平台创作门槛低,活跃人数庞大,使得网络信息高速传播,APP提供的评论、弹幕功能提高了用户内部的互动频次,人们交流需求便也急速增长。碎片化的时间利用迫使网民加快交流速度,新的网络词汇也层出不穷,有的网络短视频语言的诙谐有趣、认可度较高,加之短视频的精准算法推送营造的一个封闭又高度同质化的空间,发酵成“梗”,存活的时间就长些,有的则不断被新兴的词汇更新或淘汰,消亡迅速。

(三)遣词造句诙谐化社交化

短视频碎片化的时间利用和精准的兴趣算法推送促进了社交互动,为了能够让虚拟的网络互动交流变得更加亲切、随性,拉近网民与网民的距离,提高语言生动性便成了最直接的手段。网络短视频词语通常巧妙的语言搭配和含义转换带来幽默和创新的效果,以表达情感和态度,如汉字缩略式合成词有人艰不拆、喜大普奔等;字母类词语有YYDS、lgdl、ndcs等;数字类词语有23333、9494、825;谐音类词语自讨gucci、iphone手机等。此外还有符号叠加组合、比喻替代组合、曲解词义组合等。网络短视频语言创新是不讲究规则的,只要能表达趣味性和娱乐性,汉字和字母、阿拉伯数字混合杂糅使用,随意拼凑起来的组合语言都是被包容的,甚至会创建较为生动、滑稽、诙谐的象征性表情或动作图像,例如颜文字、emoji组合等。

(四)文化内涵干瘪化粗俗化

汉字是表意文字,但网络短视频词汇中却常常出现谐音滥用,比如因为首字母输入出现的“火钳刘明”,为了避谶将“死”输入成“亖”,为了呈现低龄化可爱“小公主”变成“小公举”等等,只追求“音”而忽视了“意”。同时网民使用杂糅拼凑的组合语言,表面上是语句“生动活泼”,实质上降低了文字精确度,虚拟网络社交与现实社交有一定的相似性,如果出现话不投机、意见不合的情况,自然就会出现辱骂他人甚至人身攻击的情况,诸如“TMD(他妈的)”“屌丝”“尼玛”一类的网络词汇,因其充斥着低级趣味。一些网络短视频语言还带有歧视性质,“坦克”“娘炮”造成对被歧视者的伤害和排斥,进一步加剧社会的不公平和偏见。

三、对小学生语文负面影响

(一)语言学习与思维发展方面

短视频平台自由创作、自由交流的特殊环境促进了言论自由和开放,为了达到“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口语化的东西”这个对话目的,网络短视频语言往往随意胡乱组合词语,忽略了语言结构、语法规范、修辞方式等。标准不统一,就容易引发乱用、滥用和错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理解难度,容易导致人们对词义的曲解或误解,对现代汉语严谨规范的准则造成了强烈的冲击。

小学学段正是初识文字阶段,是语文基础学习的关键时期,对学生语言文字的学习与使用需要正确的规范与引导。儿童在此时期内思维活跃、易接受新鲜事物,模仿能力极强,也不具备良好的辨别能力,会产生追求时髦与前卫的心理,自我表现逐渐强烈。若此时不对其语言运用加以规范,使其明确网络用语与规范语言的界限,以致于让小学生养成了一种随意使用语言的习惯,那会导致规范的词汇体系被扭曲、摧毁,对低龄儿童的语言语用学习造成不良影响,甚至会阻碍孩子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的发展。无厘头格式也会影响儿童的口语交际能力,语言的逻辑思维遭到破坏,模糊的口头语与书面语使用边界使得学生的写作能力下降,导致学生认知和思维的窄化。

(二)审美构建与文化理解方面

为了吸引眼球、获取流量,不少网络短视频创作者和直播作者在自己的作品中嵌入一些“网络烂梗”低俗内容,“摆烂”“老六”“鸽鸽”等毫无文化涵养的网络短视频语言充斥评论区,甚至某些词还蕴含不良价值观,用“细狗”嘲讽瘦弱的人,用“化粪池警告”去暴力威胁他人。不良的遣词造句习惯和混乱的词义内涵,导致语文基础不稳固,阻碍小学生基本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此同时,小学生不具备完善的辨别是非的能力,会被短视频语言的趣味性甚至恶趣味所吸引,视自媒体博主为榜样,盲目模仿其语言和行为。长此以往,粗俗的网络短视频语言走进现实生活,用于日常表达之中,不仅会降低学生素质、限制学生的思维,还会导致其自身心理失衡、思想畸形,影响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

四、解决策略

(一)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短视频网络语言依托短视频平台更新、传播,是短视频网络文化的一部分。短视频平台应该成为社会主义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之一,整治短视频平台,清理不良内容滋生土壤刻不容缓。这不仅要求平台制定明确规则,提高自媒体从业者的准入门槛,加强用户教育与引导,优化审核机制,筛选语言,对低俗暴力网络烂梗、不符合规范的短视频语言进行警示删除,提供有效的举报机制和投诉渠道。还离不开每个网民的努力:自媒体博主提升自身知识文化素养,作品契合主旋律,不宣传负能量内容,不为流量使用粗言秽语哗众取宠;短视频用户遵守平台社交规则,规范文明互动,利用平台举报机制和政府监管渠道积极检举不利于社会主义文化传播的糟粕。多方合作规范网络短视频语言,共建健康文明的网络语言空间,

(二)教师引导合理使用

小学生正值学习语言的黄金基础期,无法完整应用规范语言准确表达自身想法,缺乏清晰辨别是非能力。为保持学生语言文字学习使用规范性,教师应堵疏并行,一方面要严肃对待字形、语法等汉字基础教学,灌输正确的语文学习观念。在自身在了解网络短视频语言基础之上,对学生进行语言应用领域的科学指导,帮助学生归纳书面、交际、网络用语特征与规律,认识辨别语言运用情境,剖析短视频语言的缺陷,强调规范汉语的地位。另一方面,规避“一刀切”,肯定网络短视频语言的生动趣味给汉语带来的活力,肯定其对学生思维的开放活跃带来的贡献,引导学生正确全面认识网络短视频语言,教会学生汲取精华、摒弃糟粕,养成高雅的语言审美品质。与此同时,小学生的价值取向正处于养成关键期,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消除以丑为美、以低俗为流行的畸形价值取向,提升个人文化素质。

(三)共育陪伴家校合力

当代小学生家长多是活跃于90年代末的早期网民,是早期网络语言的创作者、使用者和传播者,在网络短视频时代依旧能与时俱进,成为短视频平台的活跃用户。现实表明,家长受网络短视频语言影响而出现的语言失范行为,也会对孩子的语言学习造成不良影响。若家长长期不尊重规范语言,沉迷网络与孩子缺少沟通,不重视家庭教育,孩子便会“有样学样”,不认可家庭的管教,养成消极语言运用习惯。家长的言谈举止皆要成为孩子的榜样,严格要求自己,主动放下手机,给予孩子陪伴,同孩子一起发掘课堂之外的语言美、体会语言文字的艺术性;尊重规范语言,引导孩子理性思考、辨别对错,加强亲子交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强化自觉拒绝和抵御不良信息干扰的能力。

(四)完善相关法规制度

家校单纯的引导是无法杜绝垃圾信息传播的,无法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法律的约束与纠治是高效的,2000年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并未对网络环境下的语言文字使用提出规范要求。而后教育部为规范信息技术产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保障信息化条件下语言生活和谐健康发展,于2023年3月正式施行《信息技术产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管理规定》,这于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力度提供了重要指导。

因此政府部门完善网络语言相关法规制度迫在眉睫,依托法律约束短视频平台,整治语言乱象。切实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正确有效监管,准确规范惩治,才能够真正保证文化良性风气,为大众尤其是成长中的青少年营造一个健康干净网络环境。

(五)学生自省自我提升

现如今,小学生课余活动多与网络有关,刷视频、玩游戏等,尤其是校外文化活动相对贫乏的农村地区学生,对手机网络有着更深的依赖。作为自己人生的掌舵人,学生要重视自我克制与反思,自我进步与提升。利用好自身高效的学习模仿能力,严格要求自己,规范文字使用,拒绝使用网络粗俗语;与人为善,传播正能量内容,拒绝网络语言暴力,养成网上文明用语的好习惯。“腹有诗书气自华”,学生要主动走进经典文学作品,感受更典范、有韵味的语言表达,在经典的熏陶中品味汉字,汲取智慧,陶冶情操,提升自我语言修养,以一双聪慧的眼睛审视网络语言。同时,为避免沉溺网络短视频,学生要积极参加学校和社会开设的多元文化活动,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走进社会,走进自然。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s://www.cnnic.net.cn/n4/2024/0322/c88-10964.html

[2] 罗玮,徐健青.语言伦理视阈下青少年网络语言失范问题及对策研究[J].江西开放大学学报,2023,25(04):83-89.

[3] 万志云,周思宇,刘惟真.警惕“网络烂梗”入侵学生社交[J]半月谈.

[4] 李胜男.网络新词汇对语文教学的负面影响及对策[D].西南大学,2016.

[5] 黄琪.高中生写作文本中网络语言使用的调查与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7.

[6] 李玲靖.媒体语言对青少年语言学习和语言教育的影响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

[7] 信息技术产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管理规定[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3,(Z1):6-8.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23年扬州大学大学生学术科技基金资助项目“网络短视频语言对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负面影响及其解决对策研究”(编号:XCX20230016)的相关成果

作者简介:

蔡明云(2003.08-);女;汉族;江苏盐城人;本科在读;扬州大学,文学院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