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激发学生潜能,加强实践探索:品读朱永新《新教育之梦》
朱永新历任苏州大学教务处处长、苏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全国政协副秘书长,现任十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求学于江苏师范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主修教育心理学,一直攻读到博士后。20年来,他在美国、英国、日本和国内发表有关教育的论文200余篇,出版了多本论著。2000年,朱永新发起“新教育实验”,二十多年来,“新教育实验”[1]惠及全国8300多所实验学校,800多万名教师和学生参与实验之中,其中超过半数来自农村及偏远地区,成为推动我国教育改革的一支重要民间力量。2022年9月,凭借“新教育实验”的探索与实践荣获全球最大教育单项奖“2022年一丹教育发展奖”。下面通过朱永新教授2004年出版《新教育之梦》一书来了解朱永新教授的教育理念。
《新教育之梦》(作者:朱永新,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04年,ISBN:9787107174254)是《朱永新教育文集》的第一卷,是文集的总论部分,是作者对教育宏观问题的思考和对教育理想宏伟蓝图的诠释。本书是朱永新教授关于教育理念和实践探索的结晶,深入探讨了当代教育面临的挑战和可能的解决方案。书中深入探讨了理想中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等方面,并对教师、校长、学校、学生、父母五种教育角色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描绘。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剖析了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并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为构建更加人性化、个性化的教育体系指明了方向[2]。本书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家长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份宝贵的指南。
在《新教育之梦》中,作者首先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了全面的批判和反思。他指出传统教育注重的是知识的灌输和考试的结果,而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发展需求和创造力的培养。这种教育方式导致了学生的机械学习和应试教育,削弱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无法适应当今社会快速变化的需求。接着,作者提出了建构主义教育的理念,强调学生应该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他倡导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启发者,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让他们在实践中建构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3]。这种教育方式注重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特长和兴趣,促进其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等方面全面发展。
在书中,朱永新教授对教师、校长、学校、学生、父母五种教育角色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描绘。他认为,教师是教育的灵魂,应该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扎实的专业知识;校长是学校发展的引领者,应该具备战略眼光和创新能力;学校是教育的主要场所,应该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优质的教育资源;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应该积极参与学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应该关注孩子的成长,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支持[4]。朱永新教授认为,德育是教育的灵魂,应该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在德育方面,他提出了将德育目标细化、生活化的观点,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及日常出现问题,制定班规、班训,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谦让、帮助他人等。他还强调了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设置德育目标,形成层次进,不断完善德育目标的体系。而智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智育方面,他主张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体育方面,朱永新教授强调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认为体育锻炼不仅有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在美育方面,他主张让学生与书本为乐,建设书香班级,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在劳育方面,他主张让学生参与劳动,培养他们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
此外,作者还对教育科技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互联网+教育”的概念。他认为,利用互联网和新技术可以打破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个性化定制,提高教育的效率和质量。但同时,他也警示了教育科技可能带来的问题,如信息过载和虚拟化教育的局限性,呼吁在教育科技发展的过程中保持人文关怀和教育本质的理念。
总的来说,《新教育之梦》是一本具有启发性和前瞻性的教育著作,为我们重新思考教育的目标和方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作者以诚恳的口吻对各种教育角色加以定位,并提出相应的要求,对于广大教育、家长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份宝贵的指南。它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充满希望的新教育之梦,也为我们指明了实现这个梦想的途径。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教育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如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如何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如何实现教育的公平和可持续发展,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探索。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之梦》呼吁教育者和决策者们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和社会的变革趋势,积极探索创新的教育模式和手段,共同努力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包容、有活力的教育体系,实现每个学生的梦想[5]。它为我们提供的思考框架和实践指南,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我认为《新教育之梦》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教育读物,它不仅涵盖了教育的各个方面,而且提出了许多启发性的观点和措施。我相信,通过阅读这本书,广大教育工作者、家长和学生一定会受益匪浅,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蕊.探讨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新路径——以朱永新新教育实验为指导[J].文教资料,2023,(09):124-128.
[2].朱永新.朱永新:教育如何应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J].云南教育(视界综合版),2023,(Z1):22.
[3].程介明.从朱永新“新教育”看到的[J].教育家,2022,(51):48-49.
[4].本刊编辑部.朱永新:家庭教育的10点心得[J].平安校园,2023,(01):78-80.
[5].薛正香.在爱与责任中成长——品读《朱永新说教育》[J].湖南教育(C版),2022,(12):26-27.
作者简介:张春雷,男,汉族,1983-08,黑龙江牡丹江人,韩国草堂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学。
曹宏伟,女,汉族,1984-10,黑龙江哈尔滨人,牡丹江医学院讲师,法学硕士,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