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网络流行语的汉英翻译研究
摘要:网络经济时代的更迭,层出不穷的网络流行语出现在大家的视野里,它是语言的一种新的表达,连接着世界各地的网民朋友,使我们的网络社会更加的亲切、紧密。而对网络流行语的翻译研究也十分的有意义,不仅可以了解热词本身,也可以了解其背后隐藏的文化意义。本文研究的是网络流行语的汉英翻译,主要是对其如何理解,如何翻译,采取何种翻译方法和策略做一个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 汉英翻译
1引言
1.1写作背景
追溯根源,我国互联网时代是在2008年时达到了飞速发展的阶段,中国的网民数量高达2.5亿人左右,是全世界网名数量最多的国家[4]。再者,我们印象中,2008年发生于汶川的大地震至今也感到惶恐后怕。但是我们中华儿女团结一致,上下齐心,共同面对苦难,在抗灾期间,出现了很多鼓励性话语。例如:“一方有难,八方资源。”、“挺住”、“不抛弃、不放弃”。这些都在当时给许多的守受灾人民和远在他乡的人民一股信念,让他们坚持到了最后。当然,也出现过一些不正能量的流行语,例如:“范跑跑”,以一名老师为原型,在汶川地震中,他心中所想的是自己的妻儿,一股脑地跑出去了,没有帮助自己班级里面的孩子逃跑。于是在后来的采访中被网络人贬低为范跑跑。在近期,还有类似“Duck不必”、“尊嘟假嘟”、“芭比Q了”等一些的流行语。可以说如今在互联网发达的时代涉及到方方面的网络流行语。
1.2发展趋势
霍开特在《现代语言学教程》中提到:“每种语言都定出一个语言社会,即通过共同的语言能直接和间接地彼此进行交际的一整群人[1]。”放在本文中,这个一整群 人指的就是广大网民群众。网络流行语从一开始发展到现在就一直围绕在我们身边,如今互联网已经是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我们的未来是离不开互联网的,互联网承载了太多,我们不可能、更不会让互联网从我们的生活中剥离。时代在不断的进步,事件在不断地发生,网友们的思维在不断更新,处于这个环境中,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必定是随时代而进行的,它会紧跟着时代的步伐。
2网络流行语的基本理论
2.1网络流行语的概念
流行语指的是在一定时期内被一定社会群体频繁使用并广泛传播的语言[5]。网络流行语则是指在网络上流行并被赋予特殊文化内涵的话语形式,包括词汇、短语,以及一些短小精悍的句子。事实上,网络流行语并不仅限于以网络为载体的书面表达,也会因其约定俗成的特点而被人们广泛应用到日常交流之中。网络流行语可因文化发展而形成,还可以因为社会热点而出现。它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的社会变化和大众心理,是一定时期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和人们心理活动等因素的综合产物[6]。
2.2网络流行语的主要特点
网络流行语具有时代性、创新性、简洁性和不稳定性几个主要特点[5]。
时代性。网络流行语具有极强的时代性,它是时代的一面是镜子,集中折射出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变迁、文化生活和大众心理[5]。这一点相信我们也很清楚,每个时期都有它特定的一些流行语,并且这些流行语的背后往往有一件让很多人都熟知的事件,并且是产生了一阵子的热议,由此把这个事件命名,而跟这个事件相关的流行语就是这件事或是这类事件的代表。网络流行语必须要与时俱进,跟着时代的发展。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比如在2009年,有这么些让人牢记的流行语,“不差钱”、“你妈喊你回家吃饭”、“这是不能细说”等;2010年中,有“神马都是浮云”、“我爸是李刚”、“羡慕嫉妒恨”等;2016年里有“老司机”、“洪荒之力”、“小目标”等;2017年中流行着“扎心了老铁”、“你心里没点B数吗?”、“惊不惊喜、意不意外”等。再现这些流行语的时候,大家或许都还是很熟悉,但是我们可能不太清楚支撑这些流行语的背后的事件是什么了。因此,时代性是网络流行语的一个很显著的特点。
创新性。我们可以知道,流行语在很多时候会看起来或是读起来会有不同于传统的表达。这个方面体现在结构和语义两个方面[5]。结构方面,不同于传统的书写方式,可以是文字加符号、中文加英文,常见的有:“互联网+”、“你太low了”;语义方面,就是旧词赋予新的含义,比如:“绿帽子”在以前,它就是指的一顶绿色帽子,但是现在,他被赋予了背叛的含义;“炒鱿鱼”原本是指的在烹饪鱿鱼这种事物,但是现在指上级领导开除某人;“老司机”原本指的是上了年纪的司机先生,但是现在指的是某人在某一方面有特别的造诣或是丰富的经验;“恐龙”在被赋予新的含义之前,它仅代表了史前巨型动物,现在它形容女生的面貌丑陋;“潜水”以前指的是一项水下运动,但是现在它可以概括一个行为,指在面对一个事件或是一个争议时,保持沉默的态度,不发言,不作为,保持旁观者的状态。关于这个点也确实是吸引了很多网络朋友开发他们的脑洞积极使用并且创造各式各类的流行语,也让我们的网络生活以及现实生活更加生动有趣,充满了活力。但是与此同时,同样也会伴随着消极的影响,这些富有创新性的词可能会使某些词语失去了它原本的表达,给我们的文化方面注入了一些负能量,而且,对于年长一些的人来说,这些词汇太新颖了,并不能让交流更加地轻松,而是更加地复杂化了,更加难以理解了。所以,网络流行语的创新性这个特点具有双面影响。
简洁性。不言而喻,网络流行语要么是一个字、一个简单的词语,或是一句简单的话语,并且每一个流行语的表达都会有对应的含义。像“呵”可以表达人们对每个人或是某件事的不屑或是无语的情绪;“low”可以说明某个行为活动很不上档次,没有符合对应的场面;“备胎”源于汽车的备胎,延伸为某人被当做备胎,当做退路;“你妈叫你回家吃饭了”,意在说明让某人快点走,不要停留。这样的特点很便于人们识记并且在很短暂的时间里提取出这个词或是一句话。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流行语在具有简洁性的同时,还具备了通俗的原则,要尽可能保证全民听得懂,或是根据语境自觉就能够联想到它的含义。
不稳定性。由于网络流行语是紧跟时代的步伐,因此它必然是不稳定的,我们网络时代是不断更新的,随着附带的语言当然也是变化着的。很多流行语只会在某一段特定的时期很有热度,有传播度,不久之后,这段时间流行起来的话语的热度就会被其他的新词新句所占据。但是并不是完全占据,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它的使用,比如,2010年的“我爸是李刚”;2018年的“做头发”,现在提起我们依然记得它们背后所代表的含义,并且我们现在依然可以用它来代替一类事,只是使用频率下降了。
3翻译过程
3.1源语言的理解
在翻译实践中,理解是表达的前提,没有正确的理解就没有准确表达的可能性,换言之,表达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7]。在这个过程中,不管源语是中文还是英文,我们都要从它背后发生的事件来充分理解这个流行语的由来。对于一个翻译员来说,掌握源语和目标语的文化背景是必备的素质,因此在阅读源语时,译员需要关注到每个词句是否有被赋予文化内涵,以及它的社会背景,了解当时的事件。
3.2目标语的译语产出
在目标语的翻译时,由于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表达方式、文化背景。译员在充分理解到源语时,需要将信息“转码”,考虑目标语的社会背景、表达方式、是否有文化歧义,将信息转化为目标语读者能够理解并且欣赏的文字叙述。译员需要采取运用合适地翻译方法和策略来完成翻译过程。
4常用的翻译方法和策略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文字所赋予的内涵是不同的。因此,根据Vermeer和Reiss的翻译目的论,译者需在遵守关注文化内涵的原则上,保证可读性原则和遵循英语语法原则的基础上,使目的语和源语相契合,以求获取更好的译文[2]。
4.1直译与异化
关于直译,朱光潜在《谈翻译》一文中写道:“所谓直译是指依照原文的字面翻译,有一字一句就译一字一句,而且字句的次第也不更动[8]。”此方法偏重于对原文的忠实。关于异化,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在《译者的隐身》中提到,所谓异化指的是“译者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让读者向作者靠拢”[3]。此方法要求译者尊重学习外来语言的文化、表达方式,采用源于的表达特点来译出文章。异化策略的目的在于考虑到了文化的差异,保留了源文的特征、风格。事实上,直译与异化都是把重心放在了源文上,这个翻译方法和策略在有时候具有一致性。以下举例一些在直译或是异化指导下的网络流行语。
例1
源语:“时间都去哪儿了?”
译文:“where did the time go?”;
分析:直接采用直译的翻译方法,简洁明了,没有歧义。
例2
源语:“双标。”
译文:“Double standards.”
分析:表达的就是字面含义,双重标准。同一性质的事情,根据自己的喜好、利益等作出不同的判断或行为。所以这里可以直接采用直译的翻译方法。
例3
源语:“我只想做个安静的美男子。”
译文:“I just want to be a quiet and handsome man.”
分析:表达的含义就是字面含义,只想做一个安静的美男子,其他的事不想管。采用直译最为合适。
例4
源语:“辣眼睛”
译文:“spicy eyes”
分析:“辣眼睛”主要用来描述看到某些令人不适的事物,表示眼睛的不适感和难以忍受的感觉。按照这个含义对应的英文翻译应该是:“Hard on the eyes”,但是这里,对于网络流行语的特点也做了解释,网络流行语具有创新性,可以有新颖的结构或是表达方式。大家对于“辣”的翻译很快就能想到“spicy”,为了便于理解,就直接采用了直译。
例5
源语:“退!退!退!”
译文:“Begone”
分析:这是网络上爆红的一个视频中出现的。后来被网友用这个流行语来驱散霉运。单看字面含义,可以翻译为“retreat”,表示退回。但是这里保留源语言的风格较为合适,采用异化策略,译为“Begone”,走开、滚开。
例6
源语:“真香”
译文:“A slap in the face”
分析:在这里也是采用异化的翻译方法。真香指的是一个人前后的言语行为有出入,带有一些打脸的含义,在这里网上对此给的译文是“A slap in the face”。
4.2意译与归化
关于意译,朱光潜在《谈翻译》中写道“所谓意译是指把原文的意思用中文的意思表达出来,不必依照原文的字句、顺序[8]。”此方法偏重于译文的顺畅。关于归化,劳伦斯同样提到,所谓归化指的是“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者译文读者为归宿,采用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内容”。在这里,这个策略可以让译文读者更加地理解源文,译者需要考虑到目标语的文化、表达方式来做翻译,才能让读者更加深入理解源文作者的表达含义。意译与归化在一定的程度上具有等效性,因为他们都是把重心放在了目标语上,侧重于对源语的理解,而不是字的层面上。
例7
源语:“什么都是浮云”
译文:“everything is nothing”
分析:这句话表示的是所有的东西就像是漂浮着的云,虚无缥缈、转瞬即逝。并不是说明所有的东西都像漂浮的云一样,翻译的时候不能直接采用直译的方法,如果翻译为“floating clouds”,在英语语言国家的理解上,是不清楚这个含义的,所以要把虚无缥缈表达出,使用意译,译为“everything is nothing”。
例8
源语:“破防了”
译文:“be emotionally overwhelmed”
分析:中文要表达的是本来是遇到一些事情情感上受到很大的冲击,内心深处触动,心理防线被突破了。在这里采用的是意译的翻译方法。
例9
源语:“奥利给”
译文:“Go for it”
分析:这个热词单看字面根本不知它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但在当时它流行的时候,它传达的意思是对某件事、某个人的一种肯定的态度,为某人加油、打气。在这里采用的是意译,即“Go for it”。
例10
源语:“山寨”
译文:“copycat”
分析:在这个词语的翻译中,我们不能简单地翻译成一个村庄寨子,而是要了解到它真正所想要表达的意思,意在说明一件物品不是正版,作为目标语受众,他们的文化中,将它翻译为“copycat”较为合适,这里采用的是归化。
例11
源语:“互联网嘴替”
译文:“Online mouth double”
分析:源语是指的人们想说的话,有网友先说出来了,和自己的想法一致。这里采用的是归化策略,在英文中,“Online mouth double”与源语的含义相同。
4.3音译
音译,“把一种语言的语词用另一种语言中与他发音相同或是相似的语音表示出来”[9]。这个翻译方法在网络流行语的翻译中一直具有幽默、朗朗上口的特点。使用音译这个翻译方法一般是直译、意译、异化、归化都不能恰当解决的时候。
例12
源语:“放你妈的屁”
译文:“funny mud pee”
分析:这是在新冠期间,一位中国网友在外网上就某些虚假新闻发出的一条评论,目的在于反驳那位外国网友的不实言论。对于外国网友来说,这无法理解,可是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只要会读每一个单词就会明白要表达的含义,这就是每一种语言它特定的表达方式,最后传颂度十分高还被收纳进入了新一版的牛津字典。
例13
源语“神兽”
译文:“Shenshou”
分析:“神兽”在汉语里面的是意思是指现在的淘气的小孩子们,需要家人的细心爱护与宽容,非常像供养着神兽。如果在网络翻译中,翻译为“mythical creatures”虽然含义是相同的,但是缺少了汉语的韵味,所以直接音译较为合适。
例14
源语:“爱慕未停”
译文:“I’m waiting”
分析:源语表达的是对某人的喜爱一直未变。在网络英译中,直接采用音译为“I’m waiting”不仅和源语的发音一样,同样也传达出了相同的含义,我一直爱慕着你,我在等你。
5结束语
随着网络时代的迅速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不可思议的改变,我们可以利用网络与相隔万里的亲人朋友实现“面对面”交流,在一定的场合环境中使用网络流行语可以让难以描述、难以表达的事件、情绪更加地容易解释说明,并且可以增强话语的轻松可读性。网络流行语的出现,使互联网更加地多姿多彩。中文网络流行语反映了中国的时代文化特色,展示了民族语言的创新和人们活跃,鲜明的思维,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10]。网络流行语在为我们的生活中增添了不少的趣味的同时,还受到了许多学者的关注,翻译流行语可以让更多的外国人以全新的视角看待其他国家,更加广泛的说,我们利用网络流行语的翻译还使我们自己的文化得到发展,同时又吸收学习到了他国的文化,为我们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帮助。
参考文献:
[1] Charles Francis Hockett. A COURSE IN MODERN LINGISTCS. 北京:北京大 学出版社.
[2] Hans Vermeer, Katharina Reiss. Framework for a General Translation Theory. 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6.
[3] Lawrence Venuti.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4] 胡青青.国内近十年网络热词研究述要[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0(02):97-102.DOI:10.13967/j.cnki.nhxb.2019.0032.
[5] 谭玉梅.网络流行语的语言特点及翻译原则探微[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8(01):40-42.DOI:10.13690/j.cnki.hzyxb.issn.1672-2388.2020.01.11.
[6] 丁一.网络流行语的构成形式及翻译方法[J].长春师范学报,2015(3).
[7] 谭卫国. 2006.翻译中的理解与表达[J].上海师范大学学35( 4):117-123.
[8] 朱光潜.《谈翻译》.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2019.
[9] 彭石玉,周丹.网络热词的零翻译策略[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20,41(01):124-127.DOI:10.13914/j.cnki.cn43-1453/z.2020.01.020.
[10] 金玲;黄广芳;祝东江.高低语境文化视角下中文网络流行语的汉英翻译策略研究[J].汉字文化,2023,(18):173-175.DOI:10.14014/j.cnki.cn11-2597/g2.2023.18.010
作者简介:林平,女,四川德阳人,汉族,1998年6月出生,硕士研究生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