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情感教学在民办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摘要:情感教学是一种把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需求纳入优先考量指标而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安排的教学方法。针对民办高校学生的实际状况,情感教学在民办高校思政课中的应用可以从学生的成长和心理需求层面有效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进行应用探究,可以为其他思政课程应用情感教学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情感教学 思政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探索
让思政课成为一门温度的课,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思政课建设提出的一项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新时代思政课教师一定要做到“情怀要深”、“思政课要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只有打动学生,才能引导学生。教师在课堂上展现的情怀最能打动人,甚至会影响学生一生。真信才有真情,真情才能感染人。”思政课教师“要有仁爱情怀,把对国家的爱、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心中始终装着学生,让思政课成为一门有温度的课。”唯有如此,才能实现教育和感化学生。
一、情感教学在民办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中应用的必要性
怎么才能让思政课成为一门有温度的课?在现实的教学实际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和条件的制约,大多数情况下民办院校思政课的教学还停留在单纯的知识灌输层面,由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与民办院校学生群体自身的特殊性,这种现象更是很普遍,最终导致民办院校学生缺乏学习原理课的兴趣,课堂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并没有预期的教学目标,思政课也缺乏相应的温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是高校思政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的重要课程。课题的研究就是要通过教学方法上的创新,把情感教学法引入到原理课的教学过程中,在知识灌输的同时,教师还要用真情感染、启迪、引导学生,让学生在亲切、融洽、愉快的环境下学习,如此才能更好实现总书记对讲好思政课的要求“把思政课讲的更有亲和力和感染力、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叫人口服心服。”课题组成员都来自教学一线,并一直担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主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同时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致力于研究思考如何改善独立学院原理课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这为本课题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研究基础。
二、情感教学法对民办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师素质的新要求
运用情感教学法,就是要在民办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堂教学活动中渗透难溢于言表的情感意志、思想感情等非理性因素,以此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同时,这也对民办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师提出了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等新要求。
(一)坚持以理服人
“理”就是“道理”和“真理”,坚持“以理服人”就是要做到“讲道理”“说真理”,以此纠正他人的不良思想动态、改正不当行为方式。民办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情感教学法时,首先则要做到“以理服人”,要对学生“讲道理”和“说真理”,避免“讲谬论”和“说歪理”,才能真正改正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错误认知和不正思想。做到“以理服人”,就要坚持说服教育。只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说的有理、讲的有味,才能保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声有色、有滋有味,这也才能真正让学生真正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的核心观点熟记于心。
(二)坚持以情动人
“情”是“破冰”的“武器”,是解决人与人之间矛盾、冲突的关键。“以情动人”就是要以情感来感化他人,促使他人能够在“情”的感召下行“知”。民办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情感教学法时,要注重“以情动人”,要对学生“讲感情”“表真情”,并在教学体系的转换、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方法的创新上下笨功夫、实功夫,才能以仁爱之心、上善之德、博学之资去培育和教化学生。只有民办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师坚持做到“以情动人”,才能感染、感动、引导学生。
三、情感教学法在民办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中的运用方法
推动情感教学法在民办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中应用,就要创设情景模拟、落实主题实践、搭建数字平台等方法,以此实现“以境染情”、促进“力学笃行”以及破茧“循规蹈矩”,从而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做到“有滋有味、有情有义”, 也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发挥“感动一刻、影响一生”的作用。
(一)创设情景模拟,实现“以境染情”
情景模拟教学就是以课程教学特点、学生的心理特征、不同的学段特色来构建典型情景,从而让学生能够在有声有色、丰富多姿的虚拟情景中对课程教学知识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民办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应用情感教学法,关键在于创设“情景模拟”场景,突破常规教学的方式方法,要做到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真正对学生进行渗透教育,并促使学生在情感上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产生认同。创设“情景模拟”,也就是要做到渗透教育,实现“以境染情”。渗透教育既是一种理念, 也是一种方法。从理念上讲, 渗透教育就是要做到全方位、全过程、全要素育人;从方法上讲, 渗透教育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渗透到学生培养、学生学习和学生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以此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情景模拟中对知识体系、核心理念、教育内容等产生情感认同。1
(二)落实主题实践,促进“力学笃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2主题实践是一种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有意识的活动,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方式,其实质就是要走出书本、走出课堂、走出传统教育模式的教育实践活动,同时也是赋予思政课生命力和活力的重要途径。而民办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在运用情感教学法时,就要依托“主题实践”,让学生走出书本的桎梏、脱离教室的藩篱、突破常规的教育,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处处感受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力量, 驱散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错误理念。落实主题实践,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堂绘声绘色,让学生在“知行合一”的教育场域中“力学笃行”,真正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知识内容融入到实践活动之中,真正形成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情感认知。
(三)搭建数字平台,破茧“循规蹈矩”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3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要求为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新的方向。民办高校作为育人的重要阵地,理应承担起传道授业、沁润心灵、铸魂育人等重要职能。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之一,也应当发挥出应有作用。在数字化背景下,民办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学方式也应当因时而新、因时而进,要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作用,坚持以数字化赋能课堂教学,避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因此,民办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在运用情感教学法时,要突破常规教育、打破传统教学思维,搭建数字教学平台,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时空破茧,以此让每一位学生能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做到时时学、处处学。
参考文献:
[1] 简福平.研究生思想政治渗透教育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8):12-14.
[2] 习近平.“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N],人民日报,2021-03-07.
[3]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项目课题:本文系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2020年度校级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建设有温度的思政课-情感教学在民办院校原理课中的应用探究”(JG202028)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