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十大”育人体系视角下课程思政三全育人的生态构建实施路径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新时代的高校课程思政“三全育人”生态构建是要将“十大”育人体系融入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生态育人体系,厘清课程思政中“三全育人”的关键主体,凸显思想价值引领、课程互动创新、教学规范发展和整体衔接建设,有利于加速推动“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一体化进程。
关键词:十大育人体系 课程思政 三全育人 生态构建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讲话提到:“要针对青少年成长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1]党的二十大报告从新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强调了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
当下高校思政工作在落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新时代人才培养机制的过程中,课程思政建设基于各高校自身现状和特点探究不同的实施路径需要,以质量提升为目标,守好护好主战场,突出育人核心、抓住德育关键、找准要素重点,发挥全员主体的协同作用,在各门各类专业教育和课程教学中无缝衔接渗入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社会主义价值导向、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等,着力构建从课堂到育人的大思政工作格局一体化体系成为育人“最后一公里”路径实施的新尝试。
一、“十大”育人体系视角下课程思政三全育人的生态构建的必要性
(一)回应新时代教育现代化面临新形势、新要求、新问题的必然选择
由于受经济全球化、价值多元化和教育功利化等多种思潮的影响,以往的教育更把培育学生的某种技能、专业型人才放在第一位,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落实不够,忽视了作为人的全面发展和以学生为中心的三全育人教育目标。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进一步强化专业思政与课程思政的耦合育人,本质上是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校教育教学和学生成长成才的全方位全过程,因此抓好课程思政的方向引领,提升课程思政的系统集成,探索构建实现教育教学一体化、课内课外一体化、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工作机制,深化“十大”育人体系视角下的课程思政三全育人的过程实效,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以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
(二)服务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创新向现实转化的迫切需要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学校推进思政课建设指明了方向“3·18”重要讲话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即“三全育人”,指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在教学内容上,思政教育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课程,涉及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主张一体化地建构思政内容。在方式方法上,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继续深入阐述思政教育的内涵,即“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赋予了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工具。这强调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创新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创新是一脉相承、持续贯通,进一步明确了各门课程在育人过程中的角色与责任及其与思政课之间的关系。
(三)完善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创新发展
作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新样态和新探索,课程思政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挖掘和转化,让学生通过专业课程学习获取思想层面的积极、正面的教育性经验,从而获得技能和专业型以往的主流价值观塑造。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作为国家主流政治思想和价值观念的意识形态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个体层面的价值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应该更多地以学生为本,在课堂教育和实践中,让学生们通过接受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等,建立起主流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以及道德观念,不断规范自身行为,实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二、“十大”育人体系视角下课程思政三全育人的生态构建面临的问题
(一)教育理念不够清晰
课程思政建设推动显示出了课程教学的核心目标和理念从“教学”向“教育”的转变,也意味着教师从单纯的“授业解惑”,转变为健全人格的塑造者和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启发者,更多地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健全人格和独立思考能力。多数高校基于“十大”育人体系视角下的“三全育人”教育理念模糊、观点不够清晰,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还不相匹配。“经师易遇,人师难求”,从学校来看,部分高校对于“立德”“育人”的理念贯彻落实不够,同时在课程思政建设主要表现在部分教师教书育人的意识不强、能力不足、情怀不深等问题,关于教师教书育人的评价导向性不够显著;部分大学生和家长更为重视专业技能而忽视自身的人文素养培育,忽视了对学生本身思想的塑造和价值观的培育的必要性。
(二)体制机制不够完善
“十大”育人体系视角下课程思政三全育人的构建是一项具有时间漫长、过程复杂、影响深远的生态工程,高校需要针对自身校情特点制定合理规划,建立健全对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的顶层设计。当前,部分高校的教师对于“课程思政是什么?”“开展课程思政的目的是什么?”“怎样推进课程思政?”等方面的认识、理解和界定依然不清,从而导致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现象,主要表现为一方面专业课教师对课程的育人功能重视不够,在课堂中更关注课程内容知识的讲授、教学方式的先进性和方法互动性等,造成课程的“教学”与“育人”脱节。另一方面,在课程思政实践中,生搬硬套和空洞说教的现象较为常见,直接导致课程思政变为“课程”“思政”的直接“硬”相加,没有将课程中的“育人元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中,以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三)实施主体和路径不够完备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主体主要由思政专业课教师、辅导员承担,实施主体较为单一,基于“十大育人”体系下的多部门协同联动工作机制还未建立,没有依托“家校社”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造成课程思政“三全育人”生态构建的实施路径效果不佳、影响有限,未能形成真正的育人合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不仅是在学校学习,还需要多方面的协同配合。因此,课程思政是学生德育发展的重要一环,课程思政建设要以学生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的“增值”为指向,遵循“培根铸魂”与“启智增慧”互动逻辑,凸显对不同学科、学段和不同发展阶段学生的关注。[3]做好高校课程思政“三全育人”生态构建工作,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等诸多育人要素协同发力,多部门分工协作,提高对育人工作的认识,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联动育人机制。
三、“十大”育人体系视角下课程思政三全育人的生态构建实施路径
课程思政主要为了解决当下主流价值导向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教育衔接不足、思政元素融合不足、协同育人模式单一等实际问题。高校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要紧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结合自身实际,强化目标引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科学的顶层设计,设计一体化思政课程改革方案,推动思想引领、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位一体有机结合,优化设计具有中国特色、校本风格、符合人才自主培养目标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努力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大格局。
(一)坚持协同联动机制
构建协同联动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要强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作用,与人才培养相关联的各职能部门和各教学单位协同,实现学科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的相互贯通,相互补位,达到各守一段渠的育人效果。一是不断增强课程育人功能,积极开发具有德育元素的特色课程;二是探索学生积极参加任课教师的科研项目的机会和平台,加强科研学术诚信建设;三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四是发挥课程文化育人的特点,根据不同课程的性质,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厚植爱国奋斗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构建有效衔接机制
课程思政三全育人的生态构建需要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优质资源集聚不充分、合力不强问题。一是推进学科之间的联通。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建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或研究院,推进中心或研究院与相关专业学院的结对共建,通过辅导员、班主任建立起桥梁和纽带,加强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的耦合育人,建立起学科之间的有效衔接。二是推进教学与科研之间联通。要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各类平台基地的作用,在实践之余加强对课程思政相关理论的研究,推动一批高水平理论研究进入课堂、教学案例,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三是推进实践平台资源之间联通。建设课程思政相关的媒体教学资源、案例共享库,拓展校外优质思政社会实践资源,多渠道组织学生参与实践。
(三)实现多维评价机制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2021年12月7日发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全面推进》文件中指出:“把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纳入‘双一流’建设评价、本科教学评估、学科评估、专业认证、‘双高计划’评价、教学成果奖评审等,构建了多维度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所以,基于高校课程思政生态构建的评价体系指标应涵盖有组织管理、课程管理、教师队伍管理、学习效果和反馈管理四个板块。其中,课程管理应占比权重较大,包括课程目标、课程资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应涉及思政育人目标、专业知识技能目标、创新实践能力目标、协作沟通能力目标等,将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定期进行评估和动态调整,更加全面的评价和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效。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和教育部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等文件从顶层设计、系统架构的方面对“三全育人”的方向、目标、方法等给出了课程思政生态构建操作抓手。高校需要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集聚力量、多维融通,统筹推进保障机制建设,大力实施“十大育人”工程,全员参与课程、科研、实践等育人体系建设,着力营造浸润式育人文化环境,建立起协同联动、有效衔接、多维评价的课程思政体制机制。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总书记4月2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J].雷锋,2022(05):2+1.
[2] 习近平.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6-12-09 (1) .
[3] 陆道坤,王婧.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课程思政实施的依据、机理与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23,(02):72-78.
[4] 王宇明.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成效评价体系构建的价值、难点及优化策略[J].新乡学院学报,2023,40(10):66-68.
[5] 涂一昂.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三全育人”的路径解析[J].社会科学动态,2024,(03):109-116.
文章基金项目信息
本论文系西华大学2021年教育教学改革一般项目的研究成果,项目类型为“三全育人”与课程思政的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编号:xjjg2021071。
作者简介:杨恒 1992年7月 女 汉族 四川省 助教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单位(包含省市邮编):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西华大学61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