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新时代背景下医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因素分析及干预策略

陈颖
  
西部文化媒体号
2024年11期
大连医科大学

摘要:随着社会变革与科技的快速发展,新时代背景下的医学生正在面临着独特的心理压力与挑战。本文通过对高校医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广泛调查研究,并进行多维度地分析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因素,为心理干预措施提供了依据。研究还探讨了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服务的优化路径,以及构建社群支持系统的可行性,目的在于提出有效的干预策略,从而促进医学生心理健康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医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心理干预策略

一、新时代背景下医学生的心理健康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医学生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学习和就业压力,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就在2024年2月-4月期间,短短两个月之内,就有四位年轻的医学生自杀,甚至其中两位医学生都来自同一家实习医院。而这些事件也在各种社交媒体上引起轩然风波,并发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医学生自杀事件为何频率如此之高、概率如此之大?这值得我们每一个人进行深入地思考和探讨。有研究表明,2007年至2020年大陆医学生的自杀意念发生率在0.84%到41.35%之间;Meta 分析结果显示,医学生的自杀意念发生率则有11.73%。同时,中部某省医学本科生的SCL-90量表总分更是达到了(154.90±51.52)分,其中强迫因子的均值超过了2分的临界值。所有的数据都表明,医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现状着实堪忧,亟需引起重视。

由于医学领域的特殊性,医学生往往要做好终身学习的准备。因而,医学生的学业压力要远高于其他领域。同时,医学生也面临着社会各方面的挑战。随着当代经济和医疗科技的发展,国家和社会似乎也对医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总之,新时代背景下,医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影响因素错综复杂。医学院校应高度重视医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心理健康干预。着力解决医学生的学习压力大、专业兴趣缺乏、经济负担重等问题,切实提高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医学人才的全面发展。

二、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因素分析

2.1繁重的学业压力

大陆医学生在本科阶段所用到的人教版书籍版面颜色是蓝色,所以医学界都流传着“蓝色生死恋”的说法,用以形容医学生与医学书籍之间的难舍难分。当然,这只是一种戏称,里边包含的更多是医学生对艰难晦涩的医学课程的心酸与烦恼。而对于新入医学院校的学生们,在面对如此繁重的学业压力,很多人更是失去了报考时的兴趣与激情。

新时代背景下,学校会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创新创业活动和一些挑战杯等科研项目,有的学校甚至将相关经历列为毕业要求强制学生 去完成。而这对学业压力本就繁重的医学生又增加了不小的负担。

研究表明,医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学业压力和对专业兴趣的直接影响。那些面临巨大学习压力且对所学领域缺乏兴趣的学生,往往会在学业上遭遇更多挑战,并可能因此产生负面情感,进而引发多种心理健康问题 。

2.2巨大的经济压力

医学生在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时,主要原因包括高昂的学费、实习成本以及昂贵的生活费用。

对于大多数的医学生来说,他们所要面临的是8年医学教育,其中包括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使他们能够胜任未来的医疗工作。然而很多医学生在规培时并没有得到与劳动力相对应的经济补偿,甚至有的医院不会提供任何工资待遇。年近30岁的临床医生还没有可观的收入在医疗界可以说是常态。或者可以说,30岁也只是医生职业生涯的开始。

现如今,医院对于医学生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在我国区域发展差异显著的背景下,城市与农村在医疗资源配置上存在明显差距,这促使大量毕业生倾向于前往发达地区寻求职业机会。这种趋势加剧了就业市场的竞争,带来了压力。以皖南医学院为调查单位发现,88.7%的医学生都有一定的就业压力,其中有43.5%的同学因为就业压力偶尔产生胸闷、注意力不集中、入睡困难等一系列不良身体反应。

2.3过高的家庭期望

根据研究发现,大学生学习压力感受性最强的是家庭期望压力。多数医学专业的学子是遵循家人、师长或亲朋好友的建议而选择该领域的,而有一小部分则是由于调剂分配或是在对专业认知不足的情况下随意填写志愿,这种对现状的不满和无可奈何可能导致了心理上的负担。特别是一些来自偏远地区的经济困难学生,由于教育资源和环境的不同,往往面临一些课程学习的挑战,从而影响了这些学生的学习动力,进而产生了无形的学习压力。

现如今,随着独生子女的比例持续增加,家庭对他们的关注和教育投入更为集中,这也在无形中增强了医学生的心理负担。导致学生对职业生涯发展期望过高,反而容易产生失望、焦虑甚至抑郁的不良情绪,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2.4复杂的人际关系

医学生除了面临师生、朋友、父母等方面人际关系的同时,更要在实习、见习和规范化培训期间面临更为复杂的医患关系。现实生活中,医学生要和不同年龄段、文化教育水平和社会阶层的病人交涉与沟通,这个过程中病人家属往往也发挥着很大作用,这就为医学生增加了很大的心理压力。

当前,随着我国医疗制度改革步伐的不断深化,医院已逐步迈入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付费的新纪元。然而,在过渡期内,这种付费模式的启用可能伴随着一系列的挑战,它们有可能在全新维度上激化医患之间的矛盾。医学生也要因此面临新的挑战,在无形中影响医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心理健康干预策略探讨

3.1加强心理教育和培训

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在医学院校里定期举办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活动,并对学生开展应对压力的技巧培训。例如,一些学校通过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针对挫折和压力问题向学生进行指导和教育,帮助他们能够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此外,一些学校也通过举办主题讲座,让学生意识到压力管理的重要性,学习如何管理不良情绪,并学会缓解压力的有效方法。

通过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等方式,医学生能够更好地调适自己的心理状态,提高心理素质,从而更好地应对医患关系中的各种挑战。

3.2建立心理健康支持体系

学校应当为医学生设立专业的心理咨询室,以提供心理疏导和指导服务。考虑到学生的隐私保护和应对可能的紧急情况,学校还应设立心理咨询热线,提供专属的电话咨询服务。以某医学院校为例,学校构建了“班级-辅导员-学校”的三级支持体系。在这一体系中,班级以心理委员为核心,对班级成员的心理状况负责。一旦发现有同学需要心理辅导,他们可以直接联系辅导员,由辅导员进一步联系学校心理咨询室。此外,心理委员也可以直接联系心理咨询老师,确保能够迅速有效地为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全面保障。

鼓励师生之间的沟通,建立开放的反馈机制,让学生能够更容易地表达自己的困难和需求。

3.3学会自我管理和调整

(1)客观评价自我,拥有认同感

新时代条件下社会对医学生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岗位竞争压力也日益凸显。医学生应综合考虑自身学历、家庭情况以及职业追求等因素,降低自我期待,合理客观地评价自我。这样医学生也更能在学业生涯和职业生涯中增加自我认同感,培养自信心,从而更好地融入医学领域并发挥潜力。

(2)培养兴趣爱好,提高幸福感

通过积极培养个人兴趣爱好,医学生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还能增加生活的乐趣和色彩,从而有效提升个体的幸福感。医学研究和学习往往是枯燥而无味的,更何况医学是一门终身学习的学科。然而,兴趣爱好在帮助医学生放松心情的同时,还能够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提高生活质量,从而减轻疲劳感,使医学生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医学事业中。

(3)投身志愿服务,减少孤独感

参与志愿服务是一个有益的社会行为,它不仅可以帮助他人,同时也是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特别是医学生,通过发挥自身优势服务他人,建立社会联系,增强社会归属感和职业认同感的同时,也可以有效地减少孤独感和社会隔离感。研究表明,医学生志愿者的专业认同感水平越高,心理压力越低;同时,参与志愿服务有助于职业发展的医学生志愿者心理压力更低。

(4)努力锻炼身体,增加满足感

繁重的课业负担和科学研究使医学生的压力倍增。增加体育锻炼、强健自身体魄,不仅有助于整体健康,塑造良好体型,提高自尊和自信,还能增加大脑内啡肽水平,降低身体不适感,增加欣快感。以此,医学生使自身情绪高涨,精神饱满,最终提高学习效率,充满自信心,以应对来自生活和学业的各种挑战。

参考文献:

[1] 张培芳. “中部某省医学本科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9.34 (2017): 29-31.

[2] 李坤花.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9.1 (2013): 9-10.

[3] 沈可,黄笛,杨雨飞,等.2007-2020年中国大陆医学生自杀意念发生率的Meta分析[J].医学新知,2020,30(06):431-441.

[4] 卞琥珀,陈娴,王妮,等.经济新常态下医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及影响因素研究综述[J].   劳动保障世界,2019(21):18-19. DOI:10.3969/j.issn.1007-7243.2019.21.013.

[5] 崔萌,师昕,乔佳琪,等.我国医学生志愿者心理压力状况及其影响因素[J].医学与社会,2024,37(04):124-130.DOI:10.13723/j.yxysh.2024.04.019.

[6] 唐宁娟. 基于医患关系中矛盾产生的调查分析及干预对策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21,37(28):191-192.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21.28.092.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