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网络流行语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的建议与思考

廖傲梅
  
西部文化媒体号
2024年11期
西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摘要:语言是人类进行思维和传递信息的基本工具,是个体内心的直观反映和真实体现。网络流行语作为语言和时代背景相结合的“新语言”形式,对其去伪存真,因势利导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增强教育效果。网络流行语为文章切入点,探究网络流行语概念和分类,分析网络流行语的积极、消极影响,从创新优化思政教育者工作思路,善用优秀学生,建立宣讲团,巧用“流行语+”教育模式三个方面提出将网络流行语与高校思政教育相融合的建议与思考。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高校思政教育;建议与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履职之要在于立德树人,做好思政教育,就要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深化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改革创新。”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网络流行语的出现不断丰富着现代汉语词汇,同时也存在着结构不规范、价值取向错误等问题,这将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或多或少的挑战。

一、网络流行语概念及分类

网络流行语是在时代发展中,基于社会文化背景下被创造出来并引起热议的词汇。网络流行语因其反应当下的热门话题或心理诉求而呈现出个性化、时尚化,在大学生中深受青睐。思政教师了解网络流行语概念、分类及变化趋势,有助于掌握教育热点话题,贴近学生生活,通过共同话题产生情感共鸣,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一)网络流行语的概念

网络流行语属于词汇的一种现象,其涵义伴随人类生产、生活的改变,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衍生,呈现出动态开放的特征。因此,学界对网络流行语并未做统一规范性的定义,只有部分学者从专业学科角度来界定网络流行语。陈一民从语言学出发,提到:“网络流行语是伴随着现实社会新闻事件的发生,在网络几近同步产生、迅速流行风靡于网络内外、短时间内生命力极其强大,但不长久的热门词语。”[1]王仕勇从社会学与媒介的视角认为:“网络流行语是一定时段内主要在网络场域被网民自发使用的、最活跃的、具有发酵功能的、具有特殊意义并往往对现实产生影响的语言符号。”[2]结合学者给出定义中的共性,网络流行语概念可以定义为:伴随着网络热点话题、热门事件的发生,短时间内被网民广泛传播并使用的词、短语或特定的句子模式。

(二)网络流行语的分类

通过将中国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咬文嚼字发布的近5年十大网络流行语进行分析、归纳、发现网络流行语涵义丰富,类型多样,可以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类。形式上可以分为谐音类、缩简类和混合类。内容上可以分为旧词新义类、新词新义类。

1.谐音类

谐音类是指使用音同或音近的异义字或词来代替本字,意思不变,书写形式不同。谐音为可以细分为:汉语谐音、外语谐音、数字谐音。汉语谐音是指用相同或相近的发音的字来代替正确字书写形式,与修辞学上谐音双关类似。2022年春节联欢晚会小品《喜上加喜》中,“人参公鸡”(人身攻击)、“小杜鸡肠”(小肚鸡肠)。外语谐音与语言学中音译外来词相似,利用汉字对外来词进行直译。如:韩语“亲故”(朋友)。数字谐音是指用阿拉伯数字来代替汉字,表达上简洁明了。如:“1314”(一生一世)。

2.缩简类

在网络交际中为尽快得到回复,网民开始追求输入上最大化的便捷,于是开始对词语或者句子甚至一个事件进行缩略,以此达到交流上的高效、便捷。缩简类可以分为汉字缩简、符号缩简两类。汉字缩简一般是把一组词、一句话或者一个事件用第一个字或关键字组合成一个新词。如:“官宣”(官方宣布)。符号缩简指含拼音或字母的缩简,通常用拼音或英文首字母代替完整的表述。如:“YYDS”(永远的神)。

3.混合类

混合类网络流行语通常是把数字、符号、汉字组合在一起构成新词汇,形式上不符合词语发展规范。如:“3Q”(谢谢)、“C位”(中心位置)、“互联网+”(互联网和其他行业相结合)。

4.旧词新义类

网民为标新立异,给部分词语赋予了带有情感和娱乐色彩的新义,原来的旧义和现在的新义多无词义上的借用。如:2018年十大网络流行语“锦鲤”,原意为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一种观赏鱼,现在指一切跟好运相关的事物。

5.新词新义类

新词新义是指原来没有表示这类事物的词,后来人们根据现代汉语词汇的造词规律创造出的新词。如:电子榨菜指在吃饭时找来看的或者听的电子产品,以电视剧和有声书居多。

二、网络流行语对思政教育的影响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第 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 2023年 3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67亿,网络普及率达75.6%,其中20-29岁年龄段网民比例为14.2%。[3]网络作为一种社交工具,它所产生的流行语泥沙俱下、良莠不齐,这就决定了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

(一)网络流行语对高校思政教育的积极影响

1.了解网络流行语,洞悉学生思想形态

网络流行语更新的速度及快,如果不能及时了解其含义,容易造成和学生沟通间的语言壁垒。相反,了解学生当下使用的网络流行语及其产生并引起热议的原因,一方面可以帮助自身了解当前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趋势,找到和学生之间的共同话题。另一方面也可以侧面反应学生关注的网络流行语,帮助思政教育工作者洞悉学生思想形态,及时消除负面影响。“孔乙己的长衫”“985废物”“躺平”从这些当下流行词汇可以发现大学生就业选择的矛盾,就业观念的转变,从而帮助教师及时发现问题,促进就业育人工作的开展。

2.妙用网络流行语,拉近师生话语距离

以往教育模式中,思政教师是理论知识和信息资源的主动传递者,处于支配地位。学生在接受知识和信息资源中处于从属地位,是话语的被动接受者。在课堂和生活中教师通常使用文本式话语开展相关教育工作,这就造成师生间沟通的“鸿沟”,学生不敢表达内心的诉求。随着网络流行语的盛行,高校思政教育的话语权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教师在教学以及日常教育中妙用网络流行语不仅可以将情感融入语境,缓解学生心理压力,激发情感共鸣,提升思政话语的生动性和感染力,还可以满足学生期待的师生间平等对话的需求,从而拉近师生间的话语距离。

3.甄别网络流行语,树立人生正确导向

大学生高频使用的网络流行语通常是可以体现他们的心理需求和思想状态,彰显当下的精神内涵。思政教师需要甄别带有正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流行语,并将之适时、适当融入课堂和日常思政教育。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新”词,诙谐幽默,但部分词义上带有消极色彩,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树立存在负面影响。思政教师应多使用“踔厉奋发”这样正能量的词汇,引导大学生辩证看待网络中的负面词汇,通过正能量词汇背后的故事坚定大学生的正确理想信念,从而让人生观更直,价值观更正,世界观更辽阔

(二)网络流行语对高校思政教育的消极影响

1.随意改编,破坏语言结构

谐音类的网络流行语属于现代汉语认知中的错别字,严重影响学生的语言水平。缩写类的网络流行语在交流中容易引起歧义,人为设置沟通障碍。如:“YYDS”网友使用的意思有永远的神、永远单身等。缩写类、混合类这些词让语言规范模糊化,既不符合构词法,也不符合日常生活中的表达习惯,交际中通俗易懂可能变成语言壁垒。

2.良莠不齐,造成思想异化

网络使用上开放性,受众上的多样性,传播上的广泛性使得目前网络环境缺乏监管,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更加便捷获取各方信息,而网络流行语缺乏规范,良莠不齐,内容上部分词语浅薄俗陋。学生使用词汇未加筛选,易造成思想上的异化,价值观的扭曲。如:“精致穷”本指赚的不多,也要过的精致,为喜欢的东西变穷,也要开心快乐的生活追求。但在大学生中演变成“吃土也要剁手”的超前透支的错误消费价值观。这与适度消费、理性消费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相违背,最终让学生的思想产生异化。

3.错误从众,引发职责缺位

在自由、开放的互联网背景下,原本就通俗化、口语化的网络流行语受到群体狂欢情绪的感染,在使用上变得更加自由与随意,甚至一些低俗粗鄙的网络流行语也被创造出来,并在狂欢情绪的带动下被不断使用,大量传播。[4]中国语言文化需要群体共同的维护。如:“凡尔赛文学”是指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刻意炫耀。这本不值得提倡,相反现在很多大学生却觉得这是种荣耀。

三、网络流行语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建议与思考

将网络流行语与思政教育相融合,一方面通过网络流行语寻找共同话语源,淡化教师话语权威,建立师生间的平等沟通机制,让思政教育更“接地气”。另一方面,可以创新思政教师工作思路,优化工作方法。

(一)与时俱进,创新优化工作思路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紧跟时代热点话题、热门事件、文娱行业的热议内容,将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环节中,使教育内容更加生动有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从而体现思政教育的与时俱进的时代特点。例如,可以用网络流行语来解释抽象的政治概念,或者用网络流行语来总结某一社会现象,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创新优化工作思路:一是更新教学理念,强化自我改进。二是搭建新平台,赋能思政教育创新。更新教学理念,强化自我改进体现在思政教师需增强对网络信息的敏感度,将思想理论和网络流行语中的真实案例相结合,把思政教育设计成理论与现实的“对话”,让学生能在鲜活生动的话语中感知思政教育的重要和意义。搭建新平台,赋能思政教育创新体现在:“两微一端”已成为大学生学习和日常生活的伴随工具,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网络流行语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如网络流行语创作大赛、网络流行语解析讲座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入理解和使用网络流行语,同时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相关的思政知识。网络流行语教育和微信、微博等官方媒体的宣传介绍相结合,让网络流行语得到官方的认证,让思政理论知识用学生的喜欢的语言被传授。这种结合新媒体宣扬正能量网络流行语的“走新”形式,让大学生形成语言、话题、思想成面上的共鸣,从而达到“走深”“走心”的思政教育目的。

(二)朋辈引领,善用学生党员干部

大学生最懂大学生,身边人、身边事的影响最为深刻。教师要着力从班级学生、社团组织、学生党员支部选拔出一批综合能力强、思想素质高、群众基础好的学生组建一只“学生思想教育”宣讲团,用朋辈引领作用加强网络素养教育。宣讲团主要负责的内容:加强道德品质修养,做精神文明表率;培养危机意识,收集整理思想动态;使用流行语开展思政教育宣讲工作。宣讲团的成员需要通过网络流行语的内容、背后的价值观,有意识培养网络舆情的前瞻性判断能力,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工作职责当中,将网络流行语融入到学习、就业、社会政策的介绍中,针对网络流行语所带来的各种热点话题,宣讲团应充分准备、积极发声,反对“丧文化”“恶俗文化”等错误消极价值观。

(三)突破传统,巧用“流行语+”教育模式

网络流行语与高校思政教育相融合,打造“流行语+课堂教学/日常思想教育”模式,将流行语的“时髦性”渗透在思政教育中。传统课堂思政教育、日常思政教育几乎都是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因教师的权威和语言上的严肃而产生畏惧,排斥主动回答,最后的教育只是教师单向传递。教师适当使用网络流行语,消除对教师的“刻板印象”,提升话语的亲和力,营造妙趣横生的氛围,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参与对话。教师可以通过线上线下两个方面利用网络流行语进行思政教育,一是将正能量的流行语与新媒体相结合,利用学生碎片化时间宣扬网络流行语背后的故事和思想价值;二是将网络流行语融入大学生思政课堂和日常生活教育,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和谈心谈话。教师在教学中遇到学生不敢回答问题时可以用“‘元芳,你怎么看’的元芳在唐朝陪狄仁杰破案,没法发表看法,那就请某某同学代为发表。”来缓解学生心里的紧张;遇到平时总制造问题的学生可以用“你把你做这事的理由,我说不让做的理由都拿出来‘battle’下。”来让学生主动说出原因。“流行语+课堂教学/日常教育” 的新教育模式具有的优势:一是提高了学生在课堂的参与度,适当缓解课堂注意力不集中问题,让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更具活力。二是增强了教学话语的亲和力,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总之,语言是教育的基础,是个体内心的直观反映和真实体现,而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特殊又新颖的语言表达方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像是一枚硬币有着正面和反面作用。面对良莠不齐的网络流行语教师首先要辩证看待其作用,随后加以甄别筛选出正能量词汇,最后通过在课堂教学、日常教育中使用正能量网络流行语强化对大学生的正向引导。网络流行语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不仅会提升话语亲和力,拉近师生距离,还可以帮助了解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而让思政教育更具亲和力、感召力和有效性,为大学生价值观的正确树立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陈一民.语言学层面的网络流行语解读[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06):94-97.

[2] 王仕勇.网络流行语概念及特征辨析[J].探索,2014,No.178(04):186-192.

[3]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 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23年3月.

[4] 贾新. 网络流行语传播功能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2022.DOI:10.27483/d.cnki.gbjgc.2022.000003.

作者简介:廖傲梅(1994—),女,汉族,四川眉山,专职辅导员/助教,文学硕士,西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指导。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