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以诗入曲,以乐抒情:赵元任艺术歌曲《听雨》的艺术特征
摘要:五四运动以后,艺术歌曲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歌曲应时而生。作为最早的一批优秀作曲家之一赵元任先生,在继承西方浪漫乐派美学观念的同时,又关注到了中国传统音乐从而促进了对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新探索。与其他艺术歌曲不同的是本文所研究的由赵元任先生谱曲、刘半农先生作词的《听雨》是以白话体新诗为歌词所谱成的艺术歌曲。它既不像规整的古诗词也不是通俗的白话文,是介于两者之间的白话体新诗。
关键词:《听雨》;赵元任;表演美学;
一、一度创作中的音乐分析
(一)以诗为词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前后,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拉开了序幕,席卷而来的文化思潮使我国艺术歌曲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一些知识分子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真理,以“科学”“民主”为旗帜掀起了一场伟大的新文化运动,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作为“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的赵元任先生也深深地被“五四”所倡导的“科学”与“民主”的精神所吸引,基于对白话文的竭力支持与多年的语言学研究工作,对赵元任先生的音乐创作具有较大的影响。赵元任认为“歌曲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它具有不同于其他音乐形式的特殊性,在歌曲中,歌词与音乐是存在于事务中的两方面,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系此消彼长。不赞成过去某些音乐家在二者之间孰轻孰重,谁主谁从的问题上争论不休,认为两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二者应该为共同创作音乐形象服务”。由此可见,赵元任所创作的艺术歌曲非常重视语言的运用,其艺术歌曲歌词大多采用刘半农、胡适等的白话体新诗来谱曲,使歌词与旋律紧密结合。大部分艺术歌曲都收录在他的《新诗歌集》中,《新诗歌集》则是五四运动以来第一部将中国与西方的音乐文化融会贯通的歌集,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基础上,运用西方的创作技巧与民族的作曲手法相结合。
《新诗歌集》共包含创作歌曲十四首,在这本诗集未出版之前,以学堂乐歌类型的创作风格居多,而《新诗歌集》中的歌曲正如赵元任先生所说“是舒伯特、舒曼的艺术歌曲那一派的东西”。《新诗歌集》中歌曲的歌词多为刘半农、刘大白、胡适、徐志摩等所作的新诗。可以分为三种题材,如《卖布谣》、《织布》等反映的是劳动人民现实生活的题材;《过印度洋》是表现民主、爱国主义的题材;《海韵》、《教我如何不想他》等则是展现“五四”青年新风貌的题材;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触景生情式的抒情歌曲,如《听雨》和《瓶花》。这些作品大多是赵元任先生有意识地在白话体新诗的基础上,吸收了各地民歌的音调、民间戏曲、吟诗调、地方方言等,以民族五声调式谱曲写成。《听雨》则是由刘半农作词赵元任谱曲,作为南方人的刘半农先生只身到京,在下雨天引发愁绪写下这首白话体新诗:我来北地将半年,今日初听一宵雨。若移此雨在江南,故园新笋添几许。整首诗读起来幽静中带着些许忧愁,淡淡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赵元任先生谱曲时在常州古诗的吟诵调稍加变化,节奏和速度比原吟诗调慢一倍,给人以平和之感,颇具诗意。
(二)诗词与民间曲调的结合
艺术歌曲《听雨》是在常州吟诗调的基础上加以扩充、变化形成的,节奏多采用附点和切分节奏,也完全符合朗读歌词的顿逗:我来/北地/将半年,今日/初听/一宵雨。若移/此雨/在江南,故园/新笋/添几许。赵元任先生曾在《新诗歌集》中提到:“细说起来,作曲的次序是《过印度洋》,《他》,《秋种》,《小诗》,《卖布谣》(以上1922);《织布》(1925);《上山》,《教我如何不想他》,《茶花女中的饮酒歌》,《也是微云》(以上1926);《海韵》,《听雨》,《瓶花》(以上1927);这样看起来,头三个是完全西洋派,越到后来越中国化,到末了第二歌用中国吟古诗调儿改改,到末了一个歌简直就取中国的七绝调儿”《听雨》恰恰是上述中用中国吟诗调的作品,把民间中的吟诵古诗音调融入歌曲旋律中,将作者对于故乡的思念之情表达出来。
在赵元任的创作中,钢琴伴奏也是密不可分的重要部分,他善于运用钢琴伴奏来塑造人物形象。在艺术歌曲中,通过钢琴伴奏声部织体的变化来表达音乐的意境,烘托歌曲的氛围。在《听雨》这首作品中,赵元任对浪漫主义时期西方作曲家肖邦《降D大调前奏曲(雨滴)》中的“雨点”音型的动机进行了借鉴,肖邦的这首前奏曲就是以固定的八分音符的节奏型在流动从而将雨滴的声音模仿出来,《听雨》中高声部也是连续不断的八分音符,左手低声部运用了分解式的琶音将连绵不绝的雨滴形象的描绘了出来,这种固定琶音来表现雨的连绵不断,而伴奏织体采用八分音符的音型来描写雨滴,仿佛“今日初听一宵雨”“故园新笋添几许”的景象就在眼前。
赵元任先生在《新诗歌集》中不断尝试用中国民族五声调式进行写作,如《听雨》的旋律就是在江苏常州吟诗调的基础上写作而成,由四小节的前奏开始,全曲共二十一小节,曲式为起承转合式的四句体乐段结构。前四个小节为前奏,5至8小节为起,9至12小节为承,13至16小节为转,17至21小节为合。全曲是在降E宫五声调式写成,其中有个别字处使用了变化音,如“今日初听一宵雨”中的“初”字使用了临时变化音还原B,但并不影响其调式调性。同时,五声调式也是赵元任先生经常使用的一种调式,正如他在《新诗歌集》中的序中说到“……歌调方面,加入中国风味的机会多了,在好几处地方我都用了滑音像说话或是唱中国歌儿的唱法”。《听雨》的旋律就是建立在常州吟古诗的调上加以扩充,节奏基本上是第1、2句为:x x. x x. x x x.;第3、4句尾字的旋律在节奏上略有变化。从润腔上来看,第3句的收音是阻声式,第4句是顺声式收音,使作品更具有民族风格。
全曲作品的旋律是建立在常州吟诗调的基础上,在主要音调的走向上二者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旋律是在常州吟诗调的基础上稍加变化,以节奏扩充、速度变化、自由延长、变化音的使用以及力度的变化来达到抒发感情的需要,南方人居住在北方的思乡之情油然而出。
同时他还深入民间采风利用民间音乐素材进行创作,所作歌曲极具民族特色,在艺术歌曲《听雨》中,“我来北地将半年”中的“年”字落音落在徵上,“今夜初听一宵雨”的“雨”字落音落在角上,“若移此雨在江南”的“南”字落在商上,“故园新笋添几许”的“许”字落在宫上,因此四句歌词的落音分别是“徵、角、商、宫”,恰恰是一个五声音阶的下行趋势,而像这种歌词末尾的落音构成五声音阶下行的现象在各地民歌中并不罕见,由此可见,赵元任先生的创作中包含着着许多的民间音乐的元素。
作者简介:徐佳慧 性别 :女 出生年月:199801 民族:汉族 籍贯:安徽利辛 学历:硕士研究生 学校:安徽师范大学 学校所在省市:安徽省芜湖市 学校邮编:241001 研究方向:声乐演唱
《从语言学角度透视赵元任艺术歌曲中的词曲结合》屠锦英.《中国音乐》.2007-12-25.
赵元任作曲.新诗歌集.商务印书馆.1928.
《赵元任音乐论文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4年12月第一版,第1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