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浅析中国民族乐器走进小学音乐课堂的实施策略

吴昭阳
  
西部文化媒体号
2024年12期
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 金茂 小学 重庆市九龙坡区 400050

摘要:中国民族乐器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但是其学习的普及率及重视程度并不高。本文从民族乐器对学生的影响、民族乐器进课堂的可能性、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旨在引导更多人重视民族乐器,传承优秀文化。

关键词:乐器、小学课堂、实施

一、选题缘由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音乐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早期音乐的主要功能是巫术祭祀,后来音乐演变为统治阶级进行教化的工具,再之后音乐逐渐发展为一门艺术,音乐理论以及形式不断的丰富充盈,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笔者在参加印度尼西亚“爱尔朗加”大学访学交流项目时,有幸学习了印度尼西亚的传统乐器—加麦兰。笔者发现,“爱尔朗加”大学有一层楼民族乐器室供学生们使用,对于加麦兰这一组合乐器,该校的学生几乎人人都能弹奏,他们对于传统乐器的继承与发展是值得借鉴的。那时,我不禁思考,中国民族音乐艺术内容丰富且多样,为什么能够鉴赏中国音乐美的人和弹奏民族乐器的人不多呢?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中国传统音乐在基础教育环节上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浅析民族乐器进课堂的实施策略。

二、民族乐器对于学生发展的影响

第一,民族乐器能够让学生具有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素质教育提出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民族乐器的学习便是美育的途径之一。上学期间,学生如果都能够在学校学习民族乐器,逐渐地便会拥有鉴赏和感受传统音乐魅力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可以作为音乐教学能力培养的补充。

第二,乐器是中华民族璀璨的文化瑰宝之一,乐器的学习有利于提高中小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责任感。教师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上应该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对于民族乐器的兴趣,兴趣才是最好的引路人。同时,展示中国传统名曲,用生动的方式讲解其文化内涵,提高学生对于祖国文化的认同感,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第三,学习乐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和创造力,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缓解学习压力。乐器的要求学习者熟练的掌握弹奏技巧。在乐器演奏时,头、口、手等器官同步运转促进学习者记忆力的发展。音乐还具有舒缓心情的功效,不光能在课余时间丰富学生的娱乐方式,而且能够在弹奏乐器中释放压力。

三、民族乐器走进小学音乐课堂的可能性

民族乐器能否走进中小学音乐课堂进行较大范围的推广呢?笔者认为是有很大可能性的。

首先,从学校层面来说,2016版《小学音乐教学器材配备标准》中告诉我们学校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购置乐器的。但是如果学校想大规模开展民族乐器走进中小学的项目就需要向相关机关提出申请,主要涉及到音乐教室的建设以及乐器购买方面的经费及补贴。根据了解,目前,重庆、四川、浙江等多地的中小学已经在开展民族乐器进课堂的项目。

其次,从教师层面来看,音乐教师作为学生与乐器的桥梁,应该具备良好的音乐素养。因此,学校在进行教师选拔时要提高要求,声乐教师和乐器教师都是不可缺少的存在,同时定期对音乐教师进行培训。教师自身也应该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专业能力,用音乐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乐器的兴趣。

然后,从学生层面来想,通过音乐课程掌握一门弹奏民族乐器的技能,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在学习乐器的过程中,孩子能了解和接受中华优秀传统音乐、优秀传统文化,从小培养文化自信,培养鉴赏美的能力。

总之,笔者认为,让民族乐器走进中小学音乐课堂是有可能的,但是需要社会各个层面的配合,并且实施的每一步都需要制定详细的实施策略。

四、实施策略

(一)明确民族乐器进课堂的教学目标

“音乐课的价值在于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开发创造性发展潜能,提升创造力;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增进对世界音乐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人际交往、情感沟通及和谐社会的构建。”这段话摘自《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民族乐器进课堂不是为了培养一大批优秀的乐器演奏家,而是以艺术教育为手段,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民族文化认同感,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具备初步感受音乐美、欣赏音乐美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由于小学上课的形式是整班教学,因此,民族乐器的教学目标不像乐器专业培训那么严格,而是应该让学生掌握这门乐器演奏方法和原理,教授的内容应与学生的年龄特征相吻合,不宜过难。

(二)乐器的选择

乐器的选择要有一定的方法,可以总结出如下几条:

第一,乐器演奏技法不宜过难。就弹拨乐器而言,古筝和琵琶都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族内涵,但是选择古筝作为普及乐器比琵琶更合适。古筝学习入门比琵琶容易,而且国民接受度高,手法较为简单,很适合中小学生学习。就吹奏乐器而言,箫和笛子,笛子是相对好一点的选择,笛子学习较为容易。笔者个人比较推荐的乐器有:葫芦丝、巴乌、古筝、二胡、埙、笛子等乐器。

第二,一所学校乐器的选择最好不超过三个。乐器的选择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所有人学习同一门乐器。一种乐器的学习比较容易集中管理,而且大家学习同一门乐器共同话题多,能够班级齐奏。另外一种是选择2-3种乐器。教师可以采用分年段学不同乐器的方式,扩大民族乐器学习的宽度。

第三,选择富有地方特色的民族乐器。例如,云南的中小学就可以选择巴乌、葫芦丝、葫芦笙、象脚鼓、三弦等云南少数民族的乐器作为目标乐器,一方面是对民族乐器的传承,一方面又使更多鲜为人知的优秀乐器走到世人眼前

(三)分阶段教学

由于学情和能力发展水平的不同,笔者把学生主要分为个阶段,1-2年级为一个阶段,3-6年级为一个阶段。

1-2年级的孩子由于年龄太小,教学的内容主要以激发兴趣为主。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做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也可以查找一些与古代音乐有关的小故事激发学生兴趣,例如《余音绕梁三日不绝》、《高山流水》等,如果有古代音乐家的动画故事则更好。同时,老师不做过多乐理上的讲解,而是让学生多听、多唱,培养学生的乐感。在二年级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操作乐器,进行乐器技巧的简单讲解,主要是老师教,学生模仿,能够吹出或弹奏一首如《生日歌》、《小星星》等很简单的曲子即可,不对学生做过高要求,这个阶段的乐器学习,主要是激发兴趣。

3-6年级的学生相较于1-2年级的学生而言,自控力和理解力有所提高,因此可以慢慢的从易到难,教学生识谱、节奏等乐理知识,并且随着年级的增高,可以适当增加难度,但是老师还是要注意上课的乐趣性,不要一味的让学生操练,可以采用同学PK,小组合奏等多种方式丰富课堂。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文艺活动,锻炼学生的自信心和表演能力,让学生学而有所用,获得成就感,成就感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又一动力。

总之,如果要让民族音乐走进小学音乐课堂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这无疑是一个极其庞大的工程,还需要更多的人给予帮助。但是,从目前全国一些学校的探究与试验来看,民族乐器进课堂是有极大可能性的,只是需要时间的推进。中国传统民族乐器正在被我们现代的人所忽视,想要传承中国的音乐文化,想要中国的传统民族音乐被大众所广泛接受,想要更多的人具备鉴赏传统音乐,领略音乐美的能力,想要中国传统音乐注入更新鲜的血液,就需要“从娃娃抓起”,通过一代又一代的培养,不断的向更高的目标靠拢,让中国传统音乐走得更远更广。

作者简介:吴昭阳(1996.04),女,汉族,四川人,硕士研究生学历,单位:,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育。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