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五育融合”视域下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探索与实践路径
摘要:新时代大学生“五育融合”目标,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根本遵循,强调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本文基于阐述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概念,探索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价值意蕴,从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创新劳动教育实践;校企对接、协同育人等方面提出实现新时代劳动教育价值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五育融合;劳动教育;价值探索;实践路径
新时代劳动教育是高校提质增效、协同发展的重要方式,对培养有劳动能力、有劳动气度、有劳动品质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强调了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弘扬劳动精神、淬炼劳动品德,有利于构建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2022年,党的二十大第一次将劳动教育写入大会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贯彻好新时代劳动教育,高职院校必须明确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探索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
劳动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实践活动,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不断创造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使人成为人,通过劳动人拓展了对世界的认知,并构建理想社会。劳动教育的侧重点,会随着我国社会发展而不断调整。新时代劳动教育通过教育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并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劳动技能和素养的同时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全面发展,从而积极影响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和人生发展,以坚定的信念和奉献的精神积极创造美好生活,更注重服务社会与自身发展相结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二、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
(一)树德价值:立德树人、知行合一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磨炼坚毅品质、强化责任担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路径,其本身蕴含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核,在教学环节中通过日常的教育教学和课后的实践操作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培养诚实守信、脚踏实地的敬业精神,从而逐步树立不畏艰苦、奋斗不止的崇高理想信念,肩负起新时代中国青年的责任和使命。
(二)增智价值:技能精进、做学合一
劳动实践对于科学文化知识学习的重要性,有着理论学习不可替代的效果。在劳动过程中,学生运用科学文化知识指导生产生活,当所处理的具体问题超出自身的知识范畴时,就会推动学生自主深入地学习相关知识,会激发学生的反思能力。可以说,体力劳动与脑力思考相互促进,在做中学与在学中做相结合,必然有利于启迪思想、开化心智,增添劳动智慧,创造劳动价值。
(三)强体价值:身强体健、向上人生
强体,即强身健体,拥有一个强健体魄。新时代劳动教育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学生的任何一次劳动实践都不可避免地需要消耗体力、精力和脑力。学生不自觉地就可以对身体各部位进行均衡的、全方位的锻炼,身体各部位也就获得了较为全面的、平衡的、可持续发展的力量。同时,劳动自身具有的创造性带来了趣味性和幸福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纯粹体力活动带来的疲惫,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的状态,能够主动地、精力充沛地进行劳动,进行身体活动。因此,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强体价值不单是强调促进发展身体机能,更重要的是培育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成就向上人生。
(四)育美价值:以劳育美、以美化人
劳动自身蕴藏着“美”,通过劳动教育揭示美学本质,让学生在劳动体验的过程中有所观、有所感、有所想,从而发现美、感知美、体验美、创造美,进一步丰富对劳动的价值感知,深刻领悟劳动的育美价值。新时代高校要进一步将劳动价值置于美学的视野进行审视,充分挖掘劳动教育的价值所在,真正实现以劳育美、以美化人,把学生培养成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
三、“五育融合”视域下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五育融合”新时代的高校劳动教育,要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要正确处理好“五育”之间的关系,发挥“五育”之间的协同效应。
一是开展校园“劳动实践+”活动,加强劳动教育实践体验。高校要积极探索劳动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充分利用校内现有资源和平台开展特色化、多元化的实践活动。首先,高校应创建良好的校园劳动文化,开展具有高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劳动教育元素。以“最美劳动者”“新时代大学生标兵”等评选为契机,鼓励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培养。其次,构建“劳动实践+”劳动教育实践课程体系,以创新创业为抓手,充分利用好创新创业孵化基地,鼓励大学生通过创新创业社团活动、比赛、路演等形式充分体验劳动创造的过程和收获的价值。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社区等地参与社会劳动,参与农业生产劳动,开展勤工助学、勤工俭学等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劳动过程,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和责任感。再次,高校要建立健全劳动教育考核制度,以准确掌握劳动教育效果,将劳动教育的考核结果纳入学生综合评价体系,调动学生劳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大数据优势,将劳动教育过程、阶段性表现实时上传至数据库,方便学生观察自身学习数据,同时助力教师通过数据分析评估教学效果。
二是注重劳动教育师资培养,打造专业化的师资队伍。首先,高职院校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确保“五育融合”落到实处。教师既是“五育融合”理念的传播者和践行者,也是劳动教育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在劳动教育中要注重发挥教师作为引路人和示范者的作用,通过教师个人示范引领、示范课堂等途径提高大学生劳动素养。其次,要加强对劳动教育师资的培训与实践锻炼,高校应建立健全对劳动教育教师的培训和锻炼制度,通过制订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和实践方案,提升其理论素养和专业能力。再次,要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高校可以通过自聘、聘请兼职教师或聘请校外专家等多种途径来构建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
三是加强校企合作,搭建学生校外劳动的实践平台。劳动教育不能局限于校内,还需要立足社会实践。“五育融合”背景下大学生劳动教育要建立在劳动实践平台之上,加强校企合作,搭建学生校外劳动实践平台,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成才。学校应与企业合作建立大学生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能够体验到真实的生产过程,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这个过程中,要强化对校企双方的指导,促进校企双方形成良好的协作关系。高校还可以采取“订单式”培养和“导师制”的形式,使企业作为大学生的校外实践基地,培养更多的人才。此外,高校还可以聘请社会上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来为学生提供劳动实践指导。此外,高校还应建立起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不断拓展校外劳动实践基地范围。总之,高校要通过联动机制,有效联动企业和社会,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从而实现教育合力,提升育人效果。
该论文为《“五育融合”视域下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探索与实践路径》课题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为B202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