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高中思政课教学中议题的“巧”设置
摘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2年修订)》中倡导开展议题式教学。议题式教学是通过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进而设置一个总议题,并下设若干个分议题,分议题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对课程内容进行细化。通过对分议题的探究,达到阶梯式育人的目的。要保证高中议题式教学的实效性,就要反思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议题的设置没有“扎根”、逻辑混乱以及脱离实际。基于此,本文对具体课例进行剖析,提出议题的设置要加深议意、聚焦价值引领,创新议题、体现知识脉络以及创设议境、贴近学生实际。
关键词:高中思政课 议题式教学 议题设置
在2017版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中指出,要围绕议题,设计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即议题式教学是实现活动型学科课程的重要方式。所谓议题,既包含学科课程的具体内容,又展示价值判断的基本观点;既具有开放性、引领性、又体现教学重点,针对学习难点。新课标中对于议题的阐述,点名了议题式教学需要处理好教学内容与学科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1]“议”字乃讨论、商讨的意思,议题便是学生和教师共同辨析、商讨的问题,它不同于课题,需同时具有可议性、学科性、序列性以及引领性。议题式教学是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以议题为中线,以情境为依托,以活动为载体,以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学形式。
一、议题式活动教学的价值
高中思政课本内容复杂,教师教学任务繁重,议题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与传统教学形式相比,存在较大的优势与创新。高中思政课本中知识点众多,脉络复杂,议题式教学通过设置总议题与分议题,构建出逻辑框架,由浅及深的引导学生掌握知识体系,把握教学重难点。围绕议题,设计议题式活动教学符合新课改的时代性要求,有助于思政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方式,有利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议题设置存在的问题
在议题式教学中,议题是贯穿教学始终的灵魂,议题的设置便是重中之重。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内容部分针对必修课程列出了35个议题,从设问方式来看可以分为三类:“怎么看待”(13个)、“为什么”(12个)、“如何做”(10个),它们围绕学习任务设置,政治导向与价值引领性极强,对高中思政教师设置议题起先行示范作用。
议题式教学自被提出后便被广泛研究与应用,然而其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部分教师对其在认识上存在偏差,实践效果不尽人意,体现在议题设置方面主要包括议题没有深度,欠缺逻辑性以及脱离学生实际。本文就议题设置方面展开探讨。
(一) 议题设置没有“扎根”
习总书记在思政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政小课堂映射鲜活大时代,这就要求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学必须具备宽广的视野,结合教学内容把政治、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贯通起来。因此,在为思政课堂设置议题时,出发点不应只是知识点,而应上升到观点,体现思政学科的观念。知识层面解决的是学生认知的问题,而上升到价值观层面解决的是学生认同的问题。“知识点”与“观点”,“认知”与“认同”,它们的本质不同。思想认知是核心价值观内化的基本前提,价值认同是核心价值观内化的重要过程,实践行动是核心价值观培养的最终目标。[2]
一位教师在讲授必修一第三课的第一框题《伟大的改革开放》时,将总议题设置为:“改革开放何以伟大?”,两个分议题设置为“改革开放有何成就?”与“改革开放有何意义?”。课标针对此课给出的教学提示为:可讲述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历史性转折的意义,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在革命、建设时期付出各种代价,经过接力探索,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创的,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讨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的巨变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等。这位教师设置的议题分别回答了“为什么改革开放是伟大的”,“改革开放有什么成就”以及“改革开放的意义”这三个问题,那么“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改革开放对我们自己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变化?”以及“作为新时代青年,学生应该有何作为?”等这些问题,通过这节课的讲授学生是否有了自己的答案呢?这个议题与两个分议题聚集在知识层面,它们的答案已经在课本上呈现了,没有可议性。议题式教学中的议题,既要反应学科内容和学科重难点,又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引领。议题中的价值引领是通过思辨、争论、讨论,让学生在思维冲突和思想碰在鉴别和比较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3]比如在第二个教学环节时,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谈“改革开放对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将最后一个分议题改为“新时代,有何行动”,以习总书记对广大青少年的寄语来结尾,让同学们来探讨“作为新时代青年,如何为改革开放助力”,把本节课回归至学生本身。将知识性的问题设置为议题,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从而缺失学习兴趣与动力。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到议题的引领性与可议性,使课堂“活”起来,学生的思维“动”起来。
(二) 议题设置逻辑混乱
教师在设置议题时,首先要着眼于学科内容,并结合课标的内容要求设置总议题;其次联系实际与学情创设议题情景;最后设置分议题,并针对每个环节进行活动设计。高中政治课本中知识点错综复杂,这就要求议题需具有序列性,通过议题这条引线,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结构,实现知识的衔接,内化,应用与迁移。然而在教学观摩中,发现多位教师设置的议题之间没有逻辑性,总议题不能起到引领作用等问题。总议题与分议题,分议题与分议题之间具有一定的逻辑,因此要按照一定的逻辑合理加以呈现。探究分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剖析总议题的过程,是促进学生对总议题进行结构化思维的过程。[3]
同样以《伟大的改革开放》一课为例,一位教师围绕教学内容设置的总议题为“改革开放何以伟大?”,两个分议题设置为“改革开放有何成就?”与“改革开放有何意义?”,议题回答了“改革开放的成就”与“改革开放的意义”这两个知识性的问题,然而仅仅知晓改革开放的成就与意义显然是不够的,不足以支撑学生构建清晰的知识脉络。针对本课,首先我们通过播放几十年来深圳经济特区的变化,引出“改革开放何以伟大”的总议题,并引领学生回忆1978年的国内情况与国际环境,使学生形成知识的衔接;其次教师引领学生梳理改革开放从逐步兴起(1978)至逐步推进(1992)再至全面深化(2013)的过程,使学生对改革开放的发展形成清晰的时间脉络;再次,针对分议题“致胜之招,有此成就”,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谈“改革开放对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变化”,从而引导学生归纳出改革开放改变了国家民族、党以及人民的面貌,中华民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人民实现了伟大飞跃,这一环节使学生完成了知识的理解;最后,针对分议题“新的起点,何作行动”,展示习总书记的寄语,让学生讨论“在新时代,作为青少年应有何担当”,使学生完成知识的内化。这样的教学环节使得议题式教学有了更为严谨的逻辑,并且本课的观念突出,最终指向学科核心素养。
(三) 议题设置脱离实际
在教学实践中,议题的设置存在偏离学生实际生活、不符合学情以及缺乏时代性的问题,导致议题式教学效果不理想。一堂优秀的议题式教学课,教师应针对知识点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的知识水平,设置不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进行探讨与分享。同时,教师应灵活的选取教学素材,采用图片、视频等方式来呈现,使教学素材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设置议题时,应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心理状况、知识水平以及政治觉悟等各个方面,将议题活化、分化、内化。
三、议题的“巧”设置
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学既要兼顾家国与国际,又要立足当下放眼未来,还要聚焦个人与社会。教师只有“巧”设议题,才能让学生有疑可探,有趣可学,才能让思政课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加深议意,聚焦价值引领
高中思想政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课程,具有特殊的政治属性,它不能被任何一门课程所代替。普通高中思政课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这在议题式教学中表现为议题的时代性与价值引领性。高中思政课价值引领很关键,中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设置议题最重要的是要发挥“家国情怀”的引领作用。[4]从理论过渡到实践。教学过程是师生间知、情、意、行相互作用的过程,应用到高中思政课当中,是通过对知识体系的构建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领,最终落实到学生的实践行为当中。
(二)创新议题,体现知识脉络
在议题式教学中,议题的设置要由表入深,层层递进,使学生在思辨中逐步完成知识的衔接、理解、应用与迁移,构建出知识体系;同时在设置议题时,不能仅仅局限于本课题,本单元的内容,而应考虑其在整本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形成知识的衔接并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这样的议题既能解答具体的问题,又能使学生发散思维。
(三)创设议境,贴近学生实际
议题情境是议题式教学的依托,活动是议题式教学的载体,这是由高中思政课实践性的特点所决定的。所谓情境的创设,是让学生处入某种情境当中或通过对情境的感知,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在选择情境时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方面要确保情境的科学性与时代性,避免对学生进行错误的引导,同时结合时政材料创设情境,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要结合学生的学情与生活实际来创设情境,选择生活化且趣味性较强的情境,有助于学生快速进入情境当中,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柳老师在本课中以询问学生出否具有出国的意愿作为问题导入,将学生代入到教学情境当中,并选择了二十大、颜宁归国这样的热点事情,让同学们展开讨论,将抽象的知识点变得生动化。课标的议题并不一定适宜直接应用于课堂,教师要结合自身教学理解和学情分析,对课标议题进行有的放矢的转化和创新。[5]
四、结语
议题式教学将是今后高中思政课的一种重要教学形式,那么就要解决如何将多且杂的知识上升为少且精的观点,并提炼为议题这一关键问题。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来设置议题,才能触及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进行开放性的辨析式学习过程。议题式教学构建了知识与能力之间的桥梁,真正为学生创设了可议的情境与空间,最终使学生形成对议题的正确认识与政治认同,聚焦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 陈烨.认知、认同到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之路[J].人民论坛,2018,27:1
[3] 张翰 黄丽.学科大概念:议题的“根·脉·魂”[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34:2
[4] 妥建梅.高中思政课议题式教学略探[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31:49
[5] 张建庆 王国芳.“议”入佳境展思政魅力 “题”转乾坤显育人担当——活动型学科课程教学之教学议题设置与展开[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21:3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36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