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深剖当代大学生“躺平”现象的背后
摘要:近些年来“躺平”现象在年轻人中迅速流行起来,其多表现为对社会期望的降低、压力的逃避,以及对高强度生活方式的拒绝,同时也是一种社会心态的映射。广大青年群体在思想上越来越多的逃避现实,行动上随波逐流,自嘲的同时又满足于现状、不想奋斗,对生活充满着无意义感、失落感和无价值感,以及对传统成功观念的反思。“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本领、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大学生应当从“躺平”中走出来,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关键词:躺平;大学生;
近期,当代部分大学生对生活无欲无求,只需要最基本生存的“躺平”现象引起大众的广泛热议。大学生躺平指的是一种心态和生活态度,源于中国互联网文化中的一种现象。这一现象表现为大学生对社会和职业压力感到沮丧,不论外界如何,都选择无动于衷,尤其在困难、挑战与压力面前,选择“既来之,则安之”,不奋斗、不拼搏,甘愿做一条没有梦想的“咸鱼”。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对其进行对应性文化探源并建构矫治路径意义凸显。如何正确看待“躺平”现象,以及如何激励并正确引领当代大学生摆脱“躺平”现象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当代大学生“躺平”现象的生成机理
(一) 学业竞争压力大,内卷现象严重
对于未来生活的迷茫、当下的困惑,让不少大学生陷入“内卷”。 进入大学后,大家对于“优秀”的定义变得多样化,大学生们自身学业发展和未来人生规划的选择也比中学时期丰富得多。然而,每一条道路总会有更“厉害”的人存在:想做科研,有人发的论文更重要;想玩社团,有人的专业水平更高;想找工作,有人简历上积累的证书和经历更多……
2019年,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一项调查显示,29.2%的被调查本科学生既无明确的自我发展规划、自主性学业参与也较低,32.8%的学生虽抱有清晰的自我发展目标定位、却在行动上滞后。在本科院校中,近42%在校生对于未来没有清晰的生涯规划。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学生们的“内卷”,也是应对竞争压力的必然反应。随着竞争的加剧,大学生们逐渐两极分化:一部分人选择继续提升自己的实力,而另一部分人则选择了“躺平”。
(二)就业压力大,社会竞争激烈
据统计,2023年高校毕业生人数约为1158万,2022年高校毕业生人数约为1076万,202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约为909万。随着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就业市场竞争逐渐加剧。从小到大,绝大数人都被灌输过一种“考上高中就成功了”“考上了大学就成功了”“找到个好工作就成功了”的思想,但事实上绝大部分大学生找不到所谓的好工作,甚至很多人会被“就业”这一门槛阻拦在社会大门之外。
毕业前夕,无数大学生幻想着自己未来也能闯出一番新天地,但事实是,他们和绝大多数普通人一样每天挤公交地铁上班、加班,过着996的生活。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3年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平均每天工作时间约为9.8小时;《中国美好生活大调查中》中提及2022年中国人工作日平均休闲时间仅为2.76小时,可以说当代打工人正在疯狂的透支着青春和健康,在这种高强度的工作环境下,普通人都很难保持着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何况是初入职场的大学生。
(三)生活成本高,收入“难以”敷出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见证了中国经济的高速腾飞,但随之生活成本也在不断上升。在生活成本中住房和育儿这两项占据了绝大部分。以住房为例,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中国平均房价就已经突破了10000元每平方米,依此来看,动辄百万的房子对于普通人来说无疑是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而买房只是众多大山中的一座。再说育儿成本,将一个小孩抚育到18岁的成本大概在八十万元左右,如果还想给孩子提升教育水平或者培养兴趣爱好,那这个数值将会达到一百万元以上,相信绝大部分人看到这些都会有些望而却步,更何况是初入社会的大学生群体。
因此,大多数大学生会以“躺平”“摆烂”来逃避现实。
二、解决大学生“躺平”现象的引导策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年的品德修养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讲话”谈到:“我为什么要对青年讲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问题是因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 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 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养成十分重要。”[2]
(一)加强思想教育,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明白历史交给我们的任务以及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和身份——我们不仅是一名大学生,更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弘扬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播者。鲁迅先生说过:“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3]这段话放到现在仍然具有其丰富的内涵,我们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一百零四年前的五四运动中,北大的学生们用自己的行动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呐喊“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等口号,自此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同时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身处列强侵略、军阀混战的乱世,那时的大学生并没有选择“躺平”,而是毅然决然的投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正是因为有无数学子的努力,这才创造了这段无比灿烂辉煌、波澜壮阔的历史。身处和平盛世的我们应该积极的投入祖国的建设中去,而不是选择“躺平”。
(二)净化网络空间,营造积极氛围
当代青年可以说已经是网络里的土著居民,网络俨然成为生活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内卷”“躺平”等摆烂文化悄然通过网络这个媒介进入大众视野[4],已然成为大学生健康发展的阻碍,并且网络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虚假信息,如歪曲事实、误导大众、恶意发布暴力、色情信息等,若不加以管制,这些信息可能会侵犯他人人格尊严、侵害他人利益,并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网络空间不能成为法律监管的真空地带。治理网络环境需要加强立法,完善互联网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互联网法制体系,规范各种信息传播,做到严格执法。依法加强网络环境监管,对在网络空间恶意传播谣言、不良思想的行为依法查处,对散布反动言论、诋毁党和国家形象的行为依法追究法律责任。营造晴朗网络环境,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提高上网素质,养成文明上网行为,自觉抵制极端言论、谣言、负面新闻等不良信息和违法犯罪行为。
(三)以实践促学,在实习中丰富自己
关于实践,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这样生动简明地描述道:“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5]
实习是大学学习阶段最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方式,是提高学生政治思想水平、业务素质和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发现并解决实践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可以提升大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通过在实践中了解各种产业的发展现状,可以巩固加深在课堂中学习的理论知识,并且为未来的从业方向做好职业规划。
实习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加深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平台,作为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转换的一个过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让大学生们提前认识到社会的残酷,为即将到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
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一个脚印地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类对社会的认识,也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大学生们切忌一味的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同样重要的实践技术。
结语
大学生群体是中华民族的冉冉新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力量,在维护国家和平团结,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通往成功的道路绝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困难的作用就是让我们变得更强,摆脱“躺平”式生活,让青春在积极奋斗中度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5(002).
[2]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4年5月4日)
[3]鲁迅:《热风·四十一》, 《鲁迅全集》 (第1卷) , 第325页。
[4]陈姣,牛菲. 当代青年“躺平”现象的病理溯源、症候透视及诊治理路 [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 21 (03): 21-25.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沈东.“内卷与躺平”冲击下中国青年奋斗精神的熔铸[J].中国青年研究,2022,(2): 30-36
作者简介:张妮(2003.10),女,汉,江苏省盐城市,江苏大学京江学院,社会科学类
基金项目:江苏大学京江学院第二十二批大学生科研立项《深剖当代大学生“躺平”现象的背后》;项目编号:J22CC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