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长篇小说《西游记》中女儿国国王形象分析

郭梦琪
  
西部文化媒体号
2023年29期
平顶山学院 文学院

摘要:”《西游记》是成书于明朝中后期的著名神魔小说,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途经十余个国家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成正果的神奇故事。其中的女儿国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女性乌托邦”。女儿国国王不仅拥有权力与地位,还将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具有出众的才能。有别于封建社会的传统女性,她敢于追爱,热情大胆,展现出自我意识的萌发。但女王对男性的依赖以及对封建礼教的顺从,尚有相当大的局限性。这看似矛盾实则统一的人物形象既受到明代商品经济对男女社会分工的冲击、社会新风潮对封建男权的挑战、李贽“童心说”对礼教的抨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又体现了男权伦理对女性的理想化要求。

关键词:《西游记》;女儿国国王;女性形象;矛盾

引言

《西游记》是我国明朝著名神魔小说。书中塑造了女妖,女神仙等各种女性形象,女儿国国王正是其中较为独特的一个,她渴望爱情但不强求,她勇敢示爱但举止有度。而女儿国国王的形象与当时的复杂的社会思潮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研究女儿国国王形象的矛盾之处,有利于反映男权社会下女性意识的觉醒的表现,深切感受作者的反叛思想受现实影响的矛盾性,对思考当代女性的进步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女儿国国王矛盾的形象特征

(一)物质独立但精神依赖男性

女儿国国王治理的女儿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不同于以往由男性主导的国家,女儿国由女性组成并由女王领导。“农士工商皆女辈,渔樵耕牧尽红妆。”[1]女儿国国王将自己的国度治理的井井有条,妇女们自给自足,独立生活,国内上下一派和谐。而在《西游记》原文中,女王曾多次说出愿意以托国之富,招唐僧为王,自己为后这样的话。从现实角度来看,女儿国国王若是从内心深处正视自己作为一国之主的身份,那么她更应该关注的是保护好子母河水让女儿国代代繁衍,而不是用自己的江山来换取唐僧的青睐。以上体现出的女儿国国王的形象跟一般男性统治者比起来,缺少了一些责任感和领地意识以及捍卫自己权力地位的野心。女王以一个女人的身份,将一个国家治理得井然有序,这无疑是值得称道的。然而,文中如此自然的让位,让人明白“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的思想观念,是那样地深入骨髓。

(二)大胆追爱但举止顺从礼教

在小说中,面对心爱的男子,女儿国国王主动向唐僧求亲,女王勇敢追爱,赤诚热烈。“女王并非以女儿国里民众对男人的称呼‘人种’来对唐僧,分明是以一个佳偶来对待,文中种种迹象表明女王出现了不同以往的‘真情’。”[2]见到唐僧第一面,就“一把扯住三藏,俏语娇声,叫道:‘御弟哥哥,请上龙车,和我同上金銮宝殿,匹配夫妇去来。’”[3] 短短几句话,将女王对唐僧感情的直白大胆描绘得淋漓尽致。然而,女儿国国王的勇敢追爱,始终是在封建礼教允许的范围之内。《西游记》中的其他女妖,若是想与唐僧成婚,便直接把唐僧掳走。而到了女儿国国王这里,即使自己已经是一国之君,还是让女官作媒,要按封建礼教的三媒六聘来向唐僧求亲。这样的情节无不透露出浓浓的男尊女卑的观念,既是作者的创作受到了传统男权观念的影响。而这种矛盾的形象出现的原因,也与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当时社会思潮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女儿国国王矛盾形象之成因

(一)明代商品经济对男女社会分工的冲击

在中国古代自然经济下自给自足的社会里,男性依靠天生体力优势,靠劳作赚取经济收入,是农耕文明时期家庭的主要收入,而女人只能在家里相夫教子,而女儿国国王能作为一个女性在《西游记》这一男性主导的小说中担任一国之主的角色,并且拥有权力地位与财富,是因为在作者在自己现实生活中见到了女性参与社会劳动的可能。

关于《西游记》的成书时间,学术界向来有诸多争论,本文采取《西游记》成书于明朝中后期的说法。在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适合女性的工作增多,在农业方面,明代女性发掘自身优势,在对力气需求较轻的采摘业中占主导地位,在南方江浙地区出现了采茶女这一女性群体。在商业上,明代女性突破社会习俗的限制,为了家庭生计选择抛头露面。以上这些现象让我们看到明代女性开始摆脱传统束缚,而作者就是受到这些社会现象的影响,知道了女性有独立生存的能力,作者才能够在小说中赋予女儿国国王君主的形象,才能刻画出拥有治国之才的女王形象。

(二)社会新风潮对封建男权的挑战

与此同时,明中后期,统治思想的力量削弱,丧失了对民众的强大约束力,各种新兴思潮兴起。李贽提倡建立男女平等观,这与中国封建社会所注重的尊卑关系不同,他宣扬人人平等、提倡破除封建等级观念,李贽他作为“异端”的代表,更是主张一夫一妻制这样先进的婚姻观念,一反中国一夫多妻的制度,倡导婚姻自由,反对包办婚姻。这有利于提高女性在婚姻中的地位,同时也为女儿国国王勇敢追爱的叛逆形象提供了思想基础。

(三)李贽“童心说”对礼教的抨击

商业繁荣和商品经济活跃给当时的社会和个人都带来了巨大财富,与此同时,商品经济的兴起也引发了深刻的社会变革并不可避免地导致社会思潮的出现以及价值观念的转变,这些都深刻地影响了作者对于女儿国国王形象的塑造。

女儿国国王拥有了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自身爱情的追求。商品经济自身的自由平等的性质促进着封闭滞后的社会意识的流动,并涌现出一批主张恢复人性的“异端”思想家,其中就有李贽,他的“童心说”,强调个体的感受,崇尚人格,追求自我意识的觉醒。《西游记》就产生于这样一个年代,不可能不受到这股震撼心灵的反理学思潮冲击,这种思潮也为《西游记》中女儿国国王勇敢地向唐僧表白心迹这种自由追爱的行为提供了理论依据。

结语

女儿国国王的形象虽然有反抗封建男权的部分,但是她仍然是男性作者笔下的女性形象。女王的形象没有超脱当时的时代,是在明代异端思想对封建礼学的冲击下产生的形象。女儿国国王的形象传达出了当时封建男权伦理机制对女性的压迫,虽然她也有勇敢追爱的自我意识,但最终还是属于男权话语下的产物。但是女儿国国王追求婚姻自由,追求自我意识的先进思想仍然值得后世称道,在当时的封建时代显得难能可贵。

参考文献:

[1] [3]吴承恩.西游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673,673.

[2] 杨攀.被压抑的症状——对《西游记》女儿国国王形象的拉康主义试析[J].北方文学,2019(17):56.

作者简介:郭梦琪(2002年5月),女,汉族,河南南阳人,本科,单位:平顶山学院 文学院;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