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大学生是建设文化强国的主力军,文化自信的培育对大学生的发展及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高校文化自信培育存在主体协同性不强,校园文化自信培育氛围不够浓厚,大学生群体价值观不成熟等问题,本文从这三方面入手探寻了解决方法,旨在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助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新时代 大学生群体 文化自信培育 思想政治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大学生群体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主力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的关键力量,培育文化自信不仅是提升个人文化素养的需要,更是服务国家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需要。新时代下,大学生群体价值观尚未成熟,更易受到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是新时代高校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要求。
一、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意义
(一)提升文化素养,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阶段正值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新时代背景下,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种文化思潮影响着大学生群体,大学生们辨别能力不够强,容易受到错误文化思想的影响并走上错误的道路。一方面,当前大学生习惯于从网络上获得各种信息,其价值观还尚未形成,思考不够成熟,容易被各种不良文化影响,培育文化自信有助于大学生群体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及价值观,自觉辨别及抵制不良文化及错误文化,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约束及要求自身行为,同时提升自身文化素养,提升道德品质,与自身的专业知识相结合,达到知行合一,内外兼修,真正成为德才兼备的新时代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运用内化的文化素养及专业知识,在校园内形成欣欣向荣的文化自信氛围,通过大学生群体的发声,向社会传递积极向上的文化理念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二)厚植文化根基,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出实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高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培育学生文化自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学生成人成才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不仅局限于学生思想水平提升及道德素养提高,文化自信的确立更是至关重要,大学生通过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文化的接受、认同、践行,构建起文化自信,是做到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的重要基础,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重要基础,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能够促进高校文化育人载体的构建及校园文化建设,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实效见长效。
(三)传承优秀文化,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中华优秀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石,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主要来源于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践行,并在传承践行中创新发展,从而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注入新的活力。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期,世界需要接触中国文化,需要倾听中国声音,需要了解中国故事,而大学生群体则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传播者,是文化强国建设的生力军,因此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至关重要。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不仅有助于其自身了解中华优秀文化,吸收中华优秀文化,更能激发其投身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浪潮的积极性,将自己的内在文化知识转化为传播文化内涵,展现文化风貌的实践,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青春力量。
二、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现状
(一)部分大学生对西方文化盲目追捧,辨别不良文化能力有待提高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迭代发展,大学生们接触外界事物的途径逐渐增多,西方国家利用互联网这一渠道对中国年轻人进行文化渗透,在潜移默化当中宣扬西方文化的先进性、自由性,鼓吹煽动中国大学生群体厌恶摒弃中华传统文化,操纵中国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念。部分大学生由于辨别能力较低,缺少自身理智的思考,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盲目追崇,与他人进行攀比,例如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知之甚少,却盲目跟随潮流过圣诞节等其他西方节日,一味的追求西方国家推崇的所谓民主、自由,甚至在网络上发表不当的言论引导他人,抨击社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在这些错误文化的引导下,逐渐摒弃了我国本土文化,严重地影响了青年时期价值观的塑造,极不利于文化自信的培育。
(二)高校培育主体协同性不强,未形成文化育人合力
高校思政教育队伍包括专业教师、思政工作者等,同时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文化自信培育的主要群体。但目前,各高校专业教师与思政工作者之间存在协同意识不强的问题,一方面,专业教师更注重对学生专业科学知识的传授,未能将文化自信的培育纳入课程设计及培养目标当中,在课堂中较少涉及到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专业知识的结合,学生无法从课堂这个主阵地得到文化滋养。另一方面,思政工作者多以辅导员、组织员为主,不涉及学生专业课程的讲授,在日常工作中与专业课教师合作较少,以解决学生思想问题为主,对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意识较淡薄。培育主体割裂的现象降低了高校文化自信培育的实效,打散了文化育人合力,不利于构建文化校园、文化社会、文化强国格局。
(三)校园文化自信培育氛围不浓,育人载体较为单一
高校常常忽视了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对文化自信的培育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充分为学生提供一个优秀文化浸润的良好环境,关于文化方面的活动开展的不够丰富多彩,没有充分利用一些关键时间节点例如传统节日等开展文化宣传教育,对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大多停留在文化常识的灌输上,或者只满足于常规动作,没有在校园内形成欣欣向荣、积极向上的文化自信氛围。同时,新时代下,一些高校没有真正利用起新媒体时代信息技术,育人仍旧按照以往传统的育人方式,依靠老师传授知识,被动输出知识等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文化自信的培育,形式较为单一枯燥,无法吸引思维活跃的大学生们的注意力,导致文化自信培育实效较差,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未能让文化“活”起来,深入学生内心。
三、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对策
(一)抓好课堂主阵地,发挥文化自信培育主导作用
学生们主要从课堂中汲取文化知识,应充分立足课堂这一主阵地,挖掘专业课程知识与文化的结合点,探索专业课程背后蕴含的社会主义文化,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例如外语类专业可充分运用外国文化与中国文化进行对比,在比较中引导学生坚定本土文化自信,理工类专业可以着重讲述科技文化方面的知识,唤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而行,在课堂中传递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价值观,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形成正确的文化观、价值观。同时,应充分拓展思政课程授课内容,将中华优秀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纳入到课程大纲中,形成多元完备的授课体系,推动文化自信培育与思政课程相融合,通过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协同发力,让中华优秀文化真正走入学生内心,达到启智润心的教育效果。专业课程教师也应加强培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修养,这样才能在课堂中传递正确文化观价值观,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坚定文化自信。
(二)增强协同意识,凝聚文化自信培育合力
高校中,专业课教师和思政工作者是最重要的育人主体,专业课教师在专业课堂上为学生传道受业解惑,是学生接触时间最长的群体,思政工作者,例如班主任、辅导员、组织员等则是在思想、生活等方面引领指导学生,目前专业课教师和思政工作者未形成合力,在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方面整体性、系统性不够强,学校及学院应加强顶层设计,建立起协作机制,为专业课教师及思政工作者搭建起合作的桥梁,可以通过与思政工作者合作备课等方式共同找寻文化元素,在专业知识讲授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文化的熏陶。整合思政工作者及专业教师队伍,做到全员育人,共同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文化元素,在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进行隐性思政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文化认知,同时,可探索共同备课制度,定期组织专业课教师、思政工作者等队伍进行探讨交流,挖掘文化思政元素,并打造精品课程,在学院及学校内形成值得借鉴推广的示范效应。
(三)拓展育人载体,创新文化自信培育形式
积极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文化自信培育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学校学院由上至下在校园内营造文化宣传氛围,可利用抖音、微信视频等拍摄文化短片,组织学生参与文化实践比赛,从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小角度讲述文化故事,从而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文化自信。同时,可在线下开辟文化自信宣传专栏,通过展板、电子屏、宣传标语等方式宣传文化热点,与线上活动相结合,共同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可组织学生讲述文化故事团,选拔一批优秀的学生讲述文化故事,形成可推广的示范效应,进一步扩大影响力。此外,应积极探索校内外文化实践基地,引入社会资源,利用社会的力量共同探索校内外联合实践模式,增进大学生们文化社会实践,通过社会实践,做到将文化自信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增强文化自信自觉意识及主动性,营造文化氛围,使当代大学生真正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基金项目:天津师范大学忠诚教育专项“文化自信融入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维路径研究”(52WT2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