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活态传承非遗技艺数字化研究

——以凤翔泥塑为例

王伊晨
  
西部文化媒体号
2022年56期
西安美术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5

摘要:利用科技推动非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一方面是非遗技艺在当今社会下的必由之路,另一方面是利用非遗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科技化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本文选取宝鸡县的凤眼泥塑为例,利用实地调研法、信息搜集法、个案分析法分析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凤翔泥塑的价值。以访谈中提到建设凤翔泥塑的问题给出针对性建议,推动非遗文化在乡村振兴中开辟一条与时俱进的发展道路。研究认为随着人们对文化旅游需求的不断增加,开辟了具有独特文化特色的“非遗+科技”体现了“老技艺”拥抱“新经济”这一新型业态模式,这种业态模式的出现会解决非遗技艺的传承问题,在一定意义上也会因带动就业实现乡村振兴。

关键词:活态传承;凤翔泥塑;数字化

一、凤翔泥塑的发展现状

(一)凤翔泥塑悠久深厚的产业底蕴

凤翔泥塑作为陕西省凤翔区的传统美术样式。它汲取古代石刻、年画、剪纸和刺绣中的纹饰,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人们喜爱。凤翔泥塑的种类繁多,包括座虎、挂虎、五毒、卧牛等玩具类,以及八仙、三国、西游记等神话民俗类。其形态逼真,粗犷夸张,简练概括,色彩大红大绿或素描,具有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在生产经营方面,凤翔泥塑的生产经营已初具规模,六营村80%的村民从事泥塑制作。2023年,六营村已有1400余人从事泥塑产业,每月能产出泥塑超过5万件,年产值高达5280万元。同时还出现了将农户纳入管理的公司,如凤翔工艺美术开发中心等,进一步推动了当地产业的发展。

(二)凤翔泥塑的艺术特色与产业潜力

凤翔泥塑是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2021年改为凤翔区)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俗称“泥货”。其汲取了古代石刻、年画、剪纸、刺绣以及彩陶、秦汉漆器中的纹饰,常以太极、莲花、牡丹、海棠及云纹等图形作为纹饰符号,整体色彩鲜艳,造型夸张,是中国民间美术中独具特色的精品。传统泥塑以座虎和虎头挂片最具特色,具有保太平、避邪祸、纳福瑞之意。凤翔泥塑造型优美、生动逼真,色彩鲜艳、对比强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其种类丰富,包括座虎、挂虎、五毒、卧牛、十二属相等多种玩具类和神话民俗类作品。其工艺成品在世界各地进行展览与销售。其中,凤翔泥塑被美术界公认为“神州一绝”。随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当地相关部门主动利用自身优势,积极深入开展非遗保护传承,挖掘和合理利用非遗资源,创造出符合大众喜闻乐见的新时代工艺品。很大程度地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新动能。

凤翔泥塑工艺品畅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力。通过非遗工坊的建设和“非遗+旅游”的发展模式,凤翔泥塑实现了产业化、规模化、集群化发展,为当地经济发展和就业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国家对于凤翔泥塑的支持力度加大;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深入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使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紧密衔接,能够在促进乡村振兴的产业、人才、组织、生态、文化五大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于2024年3月1日的正式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地位和保护原则得到了明确,提倡将中华优秀文化纳入旅游业的倡议也更加具体化和强调。凤翔泥塑作为地方文化遗产,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承载着当地人民智慧和审美情趣的载体,其在传承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因此,加强对凤翔泥塑的保护与传承,并将其与科技旅游深度融合,对于推动地方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提升当地经济的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需要加强对凤翔泥塑传统工艺的传承培训,培养更多的手工艺人才,保持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市场竞争力,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注入新的活力。

二、凤翔泥塑在新媒体时代的转型的必要性

(一)文化保护意识薄弱,传播渠道较为单一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各种媒体的发展,人们的思想和审美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凤翔泥塑由于其原生风格、题材、形式等较为老旧,在各种外来文化和网络文化的冲击之下,生存空间越来越狭小。在六营泥塑村,凤翔泥塑的宣传主要还是通过家庭作坊及实体店进行宣传。尽管泥塑村也成立了合作社,鼓励大众来六营村进行参与式体验,但这种宣传方式在当地进行的较多,宣传力度也比较有限。凤翔泥塑的对外宣传大多时候还是依赖于政府的宣传。近年来,新媒体平台的影响力日益增强,抖音短视频平台也成为政府进行宣传时选择的主要平台。由于传播途径单一,内容创新不足,凤翔泥塑的知名度并不高。同时传承者、经营者和管理者对于泥塑的文化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凤翔泥塑本身所蕴含的丰富价值内涵被忽视,存在过于看重物质利益和符号价值,导致文化价值逐渐降低。

(二)传统产业难以转型,创新成果转化不足

凤翔泥塑的生产方式主要还是家庭作坊式,泥塑制作程序烦琐,前后包括30多道程序,且只能按照顺序制作,有些还会受到时节、天气等自然现象的影响,工艺的特殊性导致泥塑制作数量仍难有突破。从市场经济方面来说,目前产品的规模和生产量显然都满足不了现代市场的需求,旧有的发展模式无法跟上新的发展速度,以至于经济效益不佳,也难以实现转型发展。但是从问卷调查得出:近80%参调人员认为非遗技艺应与现代科技相融合,在此看来,虚拟现实技术对于空间和时间限制的打破无疑为非遗的传承与创新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近年来,中国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各地都在推行文化旅游和文化产业的战略,但这种战略缺乏地域针对性,也缺乏新意和个性吸引力。除了外部市场因素之外,凤翔泥塑本身的产品形象就比较单一,大部分泥塑产品都采用传统的生肖形象和配色模式,产品颜色与现代审美并不相符。且现有的泥塑制作者大多恪守传统,并无创新产品种类的意识,无法满足现代社会消费群体对于个性化定制的需求。另外,凤翔泥塑的原材料取自当地,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原材料所需的板板土逐渐减少,原有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泥塑的制作创新和资源整合难度加大。

(三)年轻群体未成气候,代表性传承人稀缺

凤翔泥塑属于小作坊式生产,其传承形式最初以家传为主,传男不传女。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单一的传承方式满足不了市场需求。从调查中我们可以发现,当今社会人们对于非遗技艺的了解并不多,有将近50%的年轻人根本不知道宝鸡的非遗技艺是什么。新时代的转型使得现代生活观念不断影响年轻人的思想,他们对于传承传统技艺普遍热情不高,加之民间艺术从业者的经济收入在社会中处于中低水平,因而不少传承人的子女都不愿意研习泥塑技艺,以至于传承人青黄不接,新生力量呈日渐式微之势。此外,凤翔泥塑这类民间艺术也不单是技术的传承,还包括文化的传承,这也意味着传承人必须具有相当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底蕴。

三、凤翔泥塑活态传承的路径选择

(一)数字技术赋能文化产业促进传播渠道拓展

在加大宣传力度这方面,政府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承担宣传引导作用,创新传播方式,引进专门的技术人才,利用融媒体平台,将宝鸡非遗技艺的起源、发展历程、制作过程以及核心技艺等内容用数字动画的形式呈现出来,以凤翔泥塑为例,便可以利用二次元的形式在多媒体平台进行有效传播。同时,在博物馆和线上传播凤翔泥塑文化,增加受众群体。凤翔泥塑文化渊源深厚,需要深度挖掘,对其文化内容进行现代化调整,利用网络文学故事和网络梗、连载漫画等方式,借助各种设备进行广泛传播。为了增加凤翔泥塑文化传播的广度,一些经营者和管理者可以打造自媒体矩阵,也可以利用各类传播平台,开通专属账号,定期发布主题动画或者H5小游戏来与受众进行情感交流,深入传播泥塑文化。

另外,利用数字科技对凤翔泥塑进行可视化处理,引入虚拟现实技术,打造虚拟游戏,吸引顾客体验,更好地传达泥塑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设立线下体验馆,提升泥塑技艺的感染力,满足消费者的沉浸感体验需求。

(二)打造品牌传播矩阵带动合作营销模式创新

首先必须了解并适应目前的市场需求,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对产品进行创新,通过打造独特的记忆点,塑造独属于凤翔泥塑的文化标签,并将其有效地融入大众生活中。例如,打造专属凤翔泥塑的品牌,可以从凤翔泥塑的传统产品入手,从其作品包含的独特寓意出发,开发出符合当下消费群体口味的品牌形象,并以此为元素进行IP设计,拓宽市场路径。

其次,传承人应该改变固有的经营模式,利用“互联网+”在短视频平台开通专属账号,打造粉丝经济,合理利用直播,详细介绍和展示非遗制作技艺和非遗产品,与各大电商平台做好合作对接和展示带货的准备。除此之外,还可以与其他产品进行联合营销,通过附赠的产品提升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在这一方面,凤翔泥塑可以借鉴上海博物馆与优衣库的合作营销模式,通过与知名平价品牌合作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国潮”之风逐渐兴起的当下,凤翔泥塑可以借助这场春风,与不同的品牌进行跨界营销,通过其他品牌的宣传推广,逐步进入社会大众的视野,实现自己的产业创新。

(三)“VR技术”+传统工艺形成融合发展道路

(1) VR 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它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是一种多源信息融合的、交互式的三维动 态视景和实体行为的系统仿真使用户沉浸到该环境中。跟踪头部运动的虚拟现实。

(2) 头套:在传统的计算机图形技术中,视场的改变是通过鼠标或键盘来实现的,用户的视觉系统和运动感知系统是分离的,而利用头部跟踪来改变图像的视角,用户的视觉系统和运动感知系统之间就可以联系起来,感觉更逼真。另一个优点是,用户不仅可以通过双目立体视觉去认识环境,而且可以通过头部的运动去观察环境。

利用“VR 技术 ”与传统工艺结合,比如说利用 VR 技术,模拟泥塑制作的过程,并通过手套内的震动触点,让体验者感受泥塑制作过程的真实感受; 利用 VR 技术,让消费者 360 °全方位观看我们制作的产品,以便于在购买前先做好定制,满足消费者的个性需求;通过 VR 眼镜,观看和了解造型捏制、纹饰选取等的发展史和制作工序,带领体验者走进传统手工艺的殿堂;利用 VR 技术 可以让原有的一维、二维储存、传播样式进化到三维立体数字储存,360 度视频全方位还原记录方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播开辟新的纪元。

四、结语

当前,凤翔的地域文化遗产为该地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劲的动力。凤翔泥塑饱含着先祖们深厚的智慧结晶,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感召力,促进凤翔泥塑在乡村的合理利用,对解决乡村振兴中遇到的难题有很大帮助。随着人们对文化旅游需求的不断增加,具有独特文化特色的“非遗+科技”项目体现了“老技艺”拥抱“新经济”这一新型业态模式。在西安市建立项目的非遗文化集群既不会扰乱本地的产业秩序也会削减西安旅游过度商业化的现状,两种的供需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互利共赢。因此,项目的成功实施不仅会促进当地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提高凤翔泥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增加的就业机会和逐渐成熟的产业链也在一定程度上大幅提升了乡村振兴的成功几率。

参考文献:

[1] 郭怡彤.乡村振兴视域下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以凤翔泥塑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 2024,    (04): 43-45.

[2] 薛荣荣.乡村非遗建设的地方创生模式及路径研究——以凤翔泥塑为例[J].大观(论坛),  2023,(04): 111-113.

[3] 王世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传承村落共生保护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7.

[4] 杨雪.新媒体背景下陕西凤翔泥塑的发展困境与出路探究[J].西部广播电视,2024,45(03):89-92.

[5] 漆雪薇.皮雕作品与陕北民间特色艺术文化融合应用研究[J/OL].中国皮革:1-5[2024-06-02].https://doi.org/10.13536/j.cnki.issn1001-6813.2024-005-025.

[6] 柏桦. 跨界、融合、创新千年非遗“潮”起来[N]. 陕西日报,2024-04-15(001).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