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浅谈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特点与引导策略研究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的现状与特征,及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网络社交圈层化对大学生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也带来了消极影响。为了引导大学生理性看待网络社交圈层化,文章提出了融入圈层、监管圈层、家校共育等引导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特点;引导策略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大学生的网络社交行为日益频繁,他们通过各种网络渠道进行交流和互动,形成了多样化的网络圈层。大学生倾向于在网络圈层中寻找与自己价值观、生活方式和兴趣爱好相似的人,形成更紧密的社交关系。这种现象也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如何在这种背景下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的三观,成为当下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现状与特征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学生群体的社会交往模式从传统的“线下”互动转向“线上”交流。如何在大学生日益显著的网络社交圈层化趋势下,确保主流价值观在大学生活跃的网络平台上“有发声”,并在他们最关注的领域中“常出席”,成为高等教育机构亟需解决的核心问题。
(一)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现状
为了解目前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的行为特征,本研究选取眉山药科职业学院的大学生群体进行问卷调查。此次调研共发放网络问卷1300份,回收有效问卷1188份,有效率为91.4%。
根据眉山药科职业学院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的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普遍使用多种社交软件,这反映出社交软件已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社交、娱乐、学习等多方面需求。大学生选择使用1-3个社交软件的比例最高,显示出他们对社交软件的选择具有多样性和个性化,能够根据个人需求和兴趣选择最合适的平台。调查数据显示,男生和女生的比例分别为24.41%和75.59%,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18-22岁,年级分布广泛,这表明网络社交圈层在大学生中具有普遍性,不受性别和年级限制。大学生在网络社交中表现出多样化和活跃的特点,他们能够根据个人需求和兴趣选择合适的社交软件,并在多个社交圈层中保持活跃。
(二)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特征
网络圈层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网络社交的核心领域,在网络空间内,大学生基于特定规则和术语形成了网络社群。这些圈层一般是由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人群聚集而成,因此网络社交圈层往往展现出相对封闭和边界排他化、圈层身份标签化和行为流动化以及圈层信息聚焦化和内容茧房化的特点。
二、网络圈层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网络圈层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适应这种网络圈层化的趋势,通过多样化的网络平台和内容,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和行为引导,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开放性心态。同时,也需要重视网络圈层内的价值观阵地打造,确保主流价值观在网络空间中得到有效传播和认同。
(一)网络圈层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一是丰富了社交形式,满足了个性化需求。根据问卷调查显示,网络社交圈层化使得大学生的社交方式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求选择不同的社交平台和群体,与志同道合的人进行深入的交流和互动。这种多样性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社交的形式和内容,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和多元化的社交空间。
二是培养创新能力。调查结果显示,网络社交圈层化提供了一个开放、自由的交流空间。大学生可以在这些圈层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与其他成员进行深入的讨论和碰撞。这种开放性的交流环境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社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二)网络圈层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一是信息过滤,加剧群体极化。大学生作为网络圈层文化的主要受众,易受到泛娱乐化与泛政治化等倾向的影响,以及腐朽、审丑、颓废、庸俗等错误思想和错误社会思潮的侵蚀,在圈层内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着被削弱的风险。
二是隐私泄露和安全风险。调查结果表明,在网络社交圈层中,大学生可能过于追求关注和认可,因而过度分享自己的个人信息和动态。在某些社会热点事件中,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圈层化”现象所具有的群体特性,不断试图突破公众道德和法律的约束。这可能导致隐私泄露,甚至给他们的个人和财产安全带来威胁。
三、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的引导策略
通过有效的方法和策略,促进大学生在网络社交圈层中形成积极、健康、包容的交往模式。这种引导不仅有助于大学生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增强彼此之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开放性心态,使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纳不同的观点和文化。
(一)融入圈层,引导学生理性看待网络圈层。了解和尊重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的现象,与大学生进行平等对话,需要引导他们理性看待圈层化:建立师生互动平台、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学生主导的网络社交活动、了解并适当使用网络语言和流行文化,以更贴近学生的方式与大学生沟通,增加教育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二)监管圈层,保护学生个人信息安全。为确保大学生的网络安全和个人信息安全,需要加强对网络社交平台的监管,打击不良信息和行为,为学生创造一个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同时,学校应引导大学生加入有价值的网络圈层,促进他们健康地发展和成长。
(三)家校合作,共育人才。家庭和学校应当加强对大学生的关爱和引导,了解他们在网络社交圈层中的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指导。通过家校合作,家庭和学校可以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四、结论
在网络社交圈层化的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与时俱进,深入了解这一现象的运行逻辑和时代特征,准确把握其鲜明特征,并结合现实工作,探索合理、有效的引导机制。本研究提出了提高融入圈层、监管圈层、家校合作等引导策略,有利于引导大学生理性看待网络社交圈层化,充分发挥其正向作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杜迎范.自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及引导策略[J].阿坝师范学院学报,2023,40(03):45-50.
[2] 许琛,皮特,王鑫.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困境与引导策略研究[J].西部学刊,2023,(24):96-99.DOI:10.16721/j.cnki.cn61-1487/c.2023.24.041.
[3] 徐兰格.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逻辑理路、特点探究与引导机制构建[J].传播与版权,2024,(04):91-93.DOI:10.16852/j.cnki.45-1390/g2.2024.04.023.
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CJWSZ23-30)研究成果”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