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新时代劳模精神的教育价值及融入学校教育的路径探索
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发表讲话:“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1]由此,劳模精神被我党赋予了高度评价,使其具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此外,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劳模精神作为第一批伟大精神被我党批准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使劳模精神的教育价值和时代意义提升到新的高度。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该文件强调了要在学校教育中重视加强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在校园内形成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良好氛围,树立模范典型,学习劳模精神。
一、劳模精神的内涵
简言之,劳模精神是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身上所承载与彰显的精神,劳动者是劳模精神的主体。[2]在新中国成立与建设初期,有大庆油田铁人王进喜的艰苦奋斗精神,也有掏粪工人时传祥的无私奉献精神,这些均是这一时期劳模精神的缩影与体现。进入新时代,我们倡导的大国工匠精神与创新精神,使劳模精神呈现出与时俱进的时代导向。在2005年全国劳动模范表彰大会上,首次将劳模精神概括为“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24个字。由此可见,新时代倡导的劳模精神,既是对以往特点的传承,也是对新时代内涵的彰显。[3]
二、劳模精神的教育价值
青少年时期是政治引领和价值观塑造的黄金时期,在这一时期对中小学生进行正向的价值观培养尤为重要。劳模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之一,代代传承,生生不息,是值得当代学生学习和传承的优秀精神。在学校教育中引入劳模精神教育,可以加强学生对优秀精神的认同感,在受教育中培养爱国之情和奉献精神,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具有意志力。[4]通过学校教育,将劳模精神引进校园,充实学校德育课程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形成良好的学风、校风,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切体会劳模榜样的开拓进取和奉献精神,从而深化社会责任感,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力量的光荣意识。
三、劳模精神融入学校教育的路径
(一)完善校园文化,宣扬劳模精神
校园文化是宣扬和传播劳模精神的重要方式,是推动校园劳动教育开展的无形动力。各学校可以设立劳模精神主题文化墙,利用展板、走廊、多媒体大屏幕等方式,以图片、文字等载体,使学生了解劳模的事迹,宣扬劳模精神,使劳模精神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融为一体,校园内处处充满了劳模精神文化元素,学生在无形中增强了对劳模精神的价值认同。
此外,开展以学习劳模精神为主题的系列活动,以五一劳动节为契机,设立学校“劳动月”,制定活动方案,在学校内掀起全面学习劳模精神的浪潮;还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开展“劳模在身边”校级劳模评选活动,通过日常行为考核、班级劳动的参与度等多方面评价体系,评选出校级劳动模范,并举行颁奖仪式,使学校形成人人争做劳模的良好氛围。
(二)注重价值偏向,植入劳模精神
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进程中,物质和财富使当今社会的价值导向也隐然发生了异化,对于中小学生来讲,更容易使其价值观发生扭曲。因此,在学校教育各方面,重视劳模精神的教育导向,引领学生创造有意义的人生价值,让学生在获得文化知识的同时,深入了解自己家乡的劳动模范事迹,从小立志向劳模学习,吃苦耐劳,脚踏实地,认识到幸福都是奋斗而来,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三)树立劳模榜样,引导劳模精神
各学校可组织开展“劳模进校园”主题讲座活动,充分利用党团队日活动和德育课程,邀请劳动模范进校园做专题报告,组织中小学生学习;也可组织中小学生实地前往劳模精神教育基地研学,以劳动模范的成长故事和亲身奋斗历程对学生进行教育,诠释劳模精神,展示劳模风采,从而加强学生对劳模精神的认识和领悟,让学生在内心树立劳动模范是榜样的光荣意识。[5]榜样的力量有助于中小学生在劳动实践过程中真正体会到劳动的不易,从而懂得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引领学生践行劳模精神。
(四)融入校园课程,夯实劳模精神
在校园劳动课程以及德育活动中,可积极开展劳模精神主题情景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把劳动模范的调研报告、采访内容和成长故事等,做成教学案例或改编成其他艺术形式,采用故事再现、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学生更直观生动地感受到劳动模范的奋斗故事,使劳模精神在中小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激发奋斗精神。此外,各学校可结合自身实际,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构建丰富多样、特点鲜明的劳动校本课程,从而提高学生热爱劳动的积极性,达到劳动教育的育人效果,夯实劳模精神,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价值观。
四、结语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目的不是将学生培养成学习的机器,考核评价的标准也不仅仅是试卷分数,让学生全面发展,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将劳模精神融入学校教学及德育工作中,积极发挥劳模精神的育人价值,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意义,并结合学校实际,探索劳模精神融入学校教育的有效路径,引领中小学生深刻领悟劳模精神,树立将来建设祖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远大理想,培养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马明飞,欧阳琼芳.立德树人视野下劳模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路径[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4,43(05):147-150.
[2]成莞莞,魏文静.高职院校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有效融合育人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24,26(04):3-8.
[3]袁页,解正卿,徐亮.新时代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实践路径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4,45(10):126-128.
[4]王立慧,夏风云.新时代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价值与路径创新[J].理论界,2023,(11):71-77.
[5]王建国,王东红.新时代弘扬劳模精神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6(05):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