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路径研究

王楠
  
西部文化媒体号
2022年59期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 湖北武汉 430083

摘要:“思想道德与法治”是高校思政课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培育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特别是法治素养的一门关键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本文从四个层面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相结合,从而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提升学生“文化自信”,也是践行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结合最新教材不断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首先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对广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通过开启学生思想上的“灵感”,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地位。“思想道德与法治”作为思政课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我们要理解其性质和在思政课中的定位,在教学过程中,更要释明为什么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还要结合高职现状将马原理贯穿教学始终。

就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而言,我们可以将其具体概括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二者之间存在逻辑共生关系。首先,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我们带来了马克思主义,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这片沃土上不断发展,一次又一次拯救困境中的中国,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在各种力量的摧残中得以保存,进而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是相辅相成的,不是相互排斥关系,坚持马克思主义可以更好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在最新的“思想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体现的更加充分。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要做到对传统文化进行甄别,采取守正与摒弃并行原则。宏观上,要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为出发点,而在具体内容的讲解中,既要引用到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又要同步用到其立场、方法等来分析传统文化中的内容,并如何在新时代下发展,这“可以是给传统文化寻找拓展新的依据或动力,也可以是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含义”。

二、发挥授课教师桥梁作用,结合本土传统文化拉近学生与传统文化的距离

教师作为学生在课堂上的引路人,同样也是教学内容的发起者,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负有重要职责。“思想道德与法治”授课教师若有正确的传统文化观念,在教学中就会潜移默化的将传统文化带入其中,从而树立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而这也是思政课教学中的核心所在。

首先,搭建思想层面上的桥梁,授课教师要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教学中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要创新授课形式,如以学生家乡为题,让其讲述其家乡传统文化,从而达到一种“文化自信”同时,授课教授也要跟同学们分享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如通过对黄鹤楼、归元寺、古琴台的讲解,让学生们在学习中不断去思考,去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其次,搭建学习层面上的桥梁,授课教师要带领学生主动阅读经典文化著作,把握其中文化要义,同时,还可以以授课教师的生活为例,以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的正能量例子,如践行良好道德规范,向学生们发出一张积极向上的思政课教师名片。

再次,搭建课余时间上的桥梁,利用课余时间跟同学们一起研究18年教材、21年教材与现在教材的异同,通过打开同学们的视野和思路,阐明要点和内容变化,如第三章《继承优良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对“崇尚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进行了删减等,让学生更加深入的去理解传统文化含义。

三、做好教学组织设计,创设真实情境将传统文化贯穿教学全过程

组织设计包含了高质量的教学内容、创新性的教学设计和生动的教学过程,这是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重要的环节。

首先,要注重备课阶段的积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版教材中找到结合点,这是授课教师备课中的必要环节,要精心挑选符合课堂教学的传统文化思想案例,并将案例带入到课堂中去。如在课本中关于“崇尚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我们可以选取墨家“兼爱非攻”、儒家的“仁爱”思想等观点。这些传统文化实力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理解,也能对历史事件理解更加透彻。

其次,要注重在课堂环节中设计。在设计上,授课教师可以选择以优秀传统文化的赏析为题进行专题教学。如“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这一部分,可以从道德理论出发,从而引申到对传统美德的讲解之上。专题教学要明确教学目标,过程中运用大家耳熟能详的理论,并配以名人名言的穿插,如岳飞精忠报国、孔子周游列国等。只有“能够产生内心共鸣的好故事好案例,运用好具有启发性和贴合生活经验的优质课程资源”,才能引发学生思考,才能打动学生。此外,还要引用好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将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把授课内容讲深讲透。

最后,要用好在线上学习方式。授课教师可以结合不同班级和学生情况,分别挑选一些专门的学习网站、讲座、论坛等,同时也要结合学生自身需求实际。如在第六章中,学习法治思想提升法治素养,对今天社会建设有什么意义,与习近平法治思想有什么逻辑关联。同时,可以进行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摸底,进而不断完善和补充相关知识。

四、开展实践活动,以议题促思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之中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不仅是一门思政课,也是一门“兴趣”课,授课教师要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和知识背景,通过鼓励的方式让学生将学习思政课程转化为自身兴趣,传统文化学习看似枯燥,实则是学生缺乏一定的认知力和共情感。教师可以利用实践方式,打开学生的思辨情绪,进而深入探索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有效形式。

首先,教师以情景剧演绎的方式,把学生们带入进去,增强思政课育人的效果。2023年版《思想道德与法治》关于“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部分,在祖国灿烂文化的层上,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们通过演绎文化情景剧,选取如《史记》、《红楼梦》等,通过演绎其中的名人,来感受撰写这些著作所付出的心血和含税。这总将学生带入历史的方式,让参与的学生、观看的学生都能更加的尊重和敬畏我们的经典传统文化,增强对理想信念的追求。

其次,授课教师可以与学校学生工作处(团委)紧密联系,学工处和团委不仅与学生日常联系密切,下属社团更能丰富学生日常生活。授课教师可以通过学院与学工、团委联系,将《思想道德与法治》教材融入日常学生管理和培训之中,通过组织辩论赛、知识竞赛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分析讨论,不断提升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兴趣。

再次,授课教师可以利用学校党史学习教育基地和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强化思政课堂教学效果。2023年版教材第四章中,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诚信”的讲解,可以让学生们充分去找寻相关历史中,特别是党史中的诚信案例,参观历史博物馆和遗址,学习历史中诚信人物。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让学生增强诚信理念,也能感受到中华传统诚信文化魅力,如此,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就可以很好地体现出来。

总之,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以及积极面对人生的态度,对于培育大学生正确的三观具有重要意义。将《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不仅能增强大学生在学习中的认知力,坚定文化自信,同时,也能更好的发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引领作用,提高大学生整体思想道德境界,培育有责任、敢担当时代弄潮儿。

参考文献:

[1]张咸杰,张立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6(11).80

[2]刘震,李征.中国传统文化优秀基因的现代转换与发展———兼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的实践理路[J].临沂大学学报,2017(05):107.

[3]许鹤.地方高校传承与创新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路径的探析 [J]. 吉林工商学院学报 ,2018(2):103-105.

[4] 郑玉丽.地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J]. 今古文创 ,2022(4):105-107.

基金:2023 年度湖北省职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研究”(鄂 SZLM2023Z008);

作者简介:王楠(1993—),女,硕士,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思政课教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