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探索与变迁:1911-1931年奉系军阀外交政策研究》
摘要:奉系军阀作为近代东北甚至是近代中国都是绕不开的政治军事集团,以张作霖张学良为首的奉系军阀的外交重心无非就是两个强大的邻国——俄国和日本。尤其是对日外交更是随时都在威胁着东北的存亡。奉系和日方互相利用的外交格局更是独具特色。其外交政策体现了显著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在此时期的外交策略主要集中在与日本的关系处理及军阀割据背景下的对外交往策略上。
关键词:东北地区;近代外交;奉系军阀
一、奉系军阀的历史背景与外交环境
(一)奉系军阀的崛起与统治特点
奉系军阀起源于清朝末年,是在中国东北地区逐渐崛起的一股军事势力。其创始人张作霖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逐渐统一了东北三省,并在1927年北京政变后,控制了中央政权,北洋政府开始了张作霖时代[1]。奉系军阀的统治特点主要体现在地方自治、军阀割据和军阀间的权力平衡上。他们重视经济发展,强化军事力量,同时也积极寻求外交支持,以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
(二)国内外政治局势对奉系外交的影响
奉系军阀统治时期,国内外政治局势对其外交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国内,军阀割据、政治动荡不安,使得奉系军阀在维护国家主权和统一方面面临巨大挑战。在国际上,列强的侵略和干涉,特别是日本对东北地区的觊觎,使得奉系军阀在处理外交关系时不得不考虑自身的利益和安全。
(三)奉系军阀与其他军阀势力的外交关系
奉系军阀在其统治期间,与其他军阀势力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外交关系。他们既有合作又有对抗,相互之间为了争夺地盘和权力而展开激烈的竞争。在这个过程中,奉系军阀通过结盟、交换领土和军事支持等方式,力求在军阀割据的混乱中保持自身的地位和利益。
二、奉系军阀外交政策的形成与演变
(一) 早期外交政策的形成与特点
奉系军阀早期外交政策的形成主要受到国内外政治环境的影响。在国内,他们需要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抵御其他军阀势力的威胁;在国外,他们需要应对列强的侵略和干涉,特别是日本的压力。因此,奉系军阀在早期采取了以自卫为主、谨慎平衡的外交政策,寻求国际支持和维护国家利益。
(二)中期外交政策的调整与变化
随着国内外政治形势的变化,奉系军阀在中期对外交政策进行了调整和变化。面对日本对东北地区的觊觎和其他军阀势力的竞争,奉系军阀开始寻求更多的外交途径来维护自身的利益。他们一方面加强与欧美列强的外交交涉,争取国际支持;另一方面,也与日本保持一定程度的外交关系,以平衡各种势力。
(三) 晚期外交政策的成熟与困境
在晚期,奉系军阀的外交政策逐渐成熟,他们更加注重国家利益和国际形势的变化。然而,随着日本对东北地区的侵略加剧,奉系军阀面临着巨大的困境。他们不得不在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与维护自身统治地位之间做出艰难的选择。最终,奉系军阀在抗日战争爆发后,选择了与日本合作,但这也为其最终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三、奉系军阀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与实践
(一) 与列强的关系及其影响
奉系军阀在与列强的关系上,主要表现在与日本、欧美列强的外交交涉上。他们既需要争取列强的支持和保护,又需要抵御列强的侵略和干涉。奉系军阀在与日本的外交关系中,经历了从敌对到合作的过程,最终选择了与日本合作,但这却导致了东北地区的沦陷。与欧美列强的外交交涉中,奉系军阀则力求在国际舞台上维护国家利益和自身地位。
(二)奉系军阀的对日外交
关于与日本的关系,其态势颇为复杂。主要是围绕所谓“满蒙悬案”进行交涉。东方会议后,日本与奉张就“满蒙悬案”展开全面交涉。[2]一方面,奉系军阀与日本存在某种程度的合作。日本通过支持奉系军阀来增强其在东北的影响力,而张作霖为了获取日本的援助以扩大自身势力,在某些情况下不得不做出一定的让步,例如让渡部分经济利益。
然而,双方关系并非全然和谐。张作霖并不愿意完全成为日本的附庸,在国家主权和核心利益的问题上,他亦展现出一定程度的抗争。例如,张作霖曾对日本过分贪婪的要求进行抵制,通过具体行动彰显其维护国家权益的决心。
在军阀割据的背景下,奉系军阀亦采取了灵活多变的外交策略。张作霖巧妙利用各军阀之间的矛盾,与各方势力进行巧妙的周旋,以谋求自身的最大利益。例如,在直皖战争、第一次直奉战争、第二次直奉战争等历史事件中,奉系军阀根据自身的利益及局势的变动,与不同的派系结盟或对抗。
奉系军阀的外交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时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虽然张作霖借助日本力量在东北扩张势力,但也为日本后来的侵略埋下了伏笔。
学者对于奉系军阀外交政策的评价存在分歧。一些人认为张作霖为了实现政治野心而不惜出卖国家主权;另一些学者则认为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日本侵略的工具,而应看到其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既有与日本勾结利用的一面,也有矛盾冲突和维护国家主权的表现。正如日人园田一龟所言:“张作霖有天赋之才,胆大心细,临事善于明察利弊,不利者不动,有利者雷厉风行,大胆勇为”。[3]
总体而言,奉系军阀的外交政策是在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多方势力交织的环境中形成的,既受到日本的影响和制约,又试图在一定程度上维护自身和地方的利益。这种外交政策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反映了当时中国东北地区政治局势的动荡和混乱,以及张作霖等军阀在列强环伺下的生存与发展策略。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奉系军阀外交政策的具体细节和影响,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同时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
(三)奉系军阀的对俄外交
奉系军阀与苏俄(苏联)之间的外交重心就是中东铁路问题。
1924年5月31日,北京政府与苏联签订了《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和《中俄暂行管理中东铁路协定》。[4]但当时中国处于军阀割据的政局,北京政府与苏联签订的条约、协定必须得到地方军阀的认可才能生效,而中东铁路属于奉系军阀的势力范围之内。
1924年9月20日,苏联与奉系军阀的“东三省自治政府”签订《奉俄协定》,重申《中俄协定》中苏“共管”中东铁路的原则。协定中,东北当局缩短中东铁路归还期限二十年,并明确中国赎回权利。此外,收回黑龙江下游航行权等。
协定后,双方在中东铁路管理上的矛盾加剧。苏联权力膨胀引发张作霖不满,他采取措施遏制,如借日资修筑铁路。在郭松龄反奉事件中,苏联停止免费运输奉系军队和军用品,张作霖驱逐苏联驻华大使加拉罕,并搜查苏联在哈尔滨的机构及中东铁路局驻京办事处等。
1929 年,张学良领导的东北政府在南京国民政府支持下,欲强行收回苏联掌控的中东铁路部分管理权,引发中苏军事冲突。苏联强烈反应,出兵进攻东北。冲突致双方军事对抗,东北局势紧张动荡。最终中国军队损失大,东北军受损,被迫接受苏联恢复中东路原状等条件。此事件影响中苏关系,改变东北政治格局,使日后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无所顾忌。
(四) 对内民族问题与外交策略
奉系军阀在中国近代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处理民族问题上,他们面临的主要挑战集中在蒙古和东北地区。这两个地区的民族问题复杂多样,对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构成了严峻的挑战。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奉系军阀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旨在维护国家的领土主权和民族平衡。
奉系军阀重视与蒙古的外交联系,认为维护蒙古稳定对国家安全至关重要,在两次“满蒙独立运动中”打击了日人与宗社党及蒙匪的合作,他的行为使日人把“满蒙”从中国的版图中分裂出去的野心没能达成。[5]他们积极推动外交往来,建立友好关系,增进互信与合作。同时,通过投资和援助推动蒙古经济发展,增强其对国家的认同感。
在东北地区,奉系军阀面临复杂的民族矛盾。为维护国家统一,他们采取多项措施。尊重各民族权益,保护文化传统和习俗;推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减少矛盾的经济根源;加强民族问题研究,制定合理政策,促进各民族交流融合,增强民族团结。
总之,奉系军阀在处理民族问题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既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又保持了民族平衡,为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这些经验和做法,对于我们今天处理民族问题,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五) 奉系军阀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与影响
奉系军阀在国际舞台上,既是一个重要的角色,又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他们通过与其他国家的外交交涉,争取国际支持,维护国家利益。同时,奉系军阀的外交政策也受到国际形势的影响,他们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和影响力也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而变化。
四、奉系军阀外交政策的评价与思考
(一) 奉系军阀外交政策的成效与不足
奉系军阀的外交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效,如维护了东北地区的稳定,争取了一定的国际支持。然而,奉系军阀的外交政策也存在不足之处,如在处理与日本的关系上,过于依赖合作,未能有效抵制日本的侵略;在与其他军阀势力的外交关系中,也未能形成有效的联盟,共同抵御外敌。
(二) 奉系军阀外交政策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奉系军阀的外交政策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们通过外交手段维护国家利益和自身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的国际形势。然而,奉系军阀的外交政策也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他们的外交政策受到国内外政治环境的影响,也受到当时意识形态和军事格局的制约。
参考文献:
[1]闫相宇.试论张氏父子主政东北时期的地方建设(1911--1931)[J].生活文摘,2023,6:250-252
[2]易丙兰.田中外交在东北——以1927—1929年的“满蒙悬案”交涉为中心[J].兰台世界,2020,(03):132-135+111.DOI:10.16565/j.cnki.1006-7744.2020.03.38.
[3]园田一龟.胡毓峥译.怪杰张作霖[M].辽宁大学内部参考资料,沈阳:沈阳第六印刷厂印,1981:12.
[4]彭传勇.《奉俄协定》是苏联重新控制中东铁路的“再保险条约”[J].西伯利亚研究,2010,37(03):67-71.
[5]李云飞.张作霖与日本策划的“满蒙独立运动”[D].辽宁大学,2019.
作者简介:闫相宇(2002—),男,汉族,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大学本科在读,呼伦贝尔学院,研究方向:中国近代史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