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多元共治视角的高校网络舆情传播失范与治理研究

魏桃初 蒋健
  
西部文化媒体号
2024年18期
长沙理工大学 湖南长沙 410076

摘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现代化转型显得尤为重要。高校舆情传播失范所涉及主流价值缺失、网络暴力频发以及反转新闻迭出等,均可能对高校师生群体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侵蚀了网络空间的清朗环境。基于多元共治视角下,树立多维技术赋能治理的实践导向,完善多方主体参与治理的协同机制,构筑多重渠道夯实治理的保障体系,进而开创高校网络舆情的良性治理新局面。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多元共治

一、挑战:新时代高校网络舆情传播失范的呈现样态

(一)传播模式重塑,冲击主流价值

技术升级换代,特别是5G及智媒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社会产生了深远且不可逆的影响,尤其在高校网络舆情相关领域,舆情传播失范更易发生,舆情处理应对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高校开展网络舆情引导的研究和实践起步较晚,同时又恰逢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以微博、微信、小红书、知乎、抖音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强势崛起,新媒体作为放大器和聚焦器,传播模式进一步实现重塑,也令网络舆情事件传播的速度呈指数级提升。[1]网络空间领域形势错综复杂,高校网络舆情工作面临着多元文化与外部世界发展变革带来的冲击与风险,基于此来梳理高校网络舆情主体及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是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课题。当高校师生群体长期且反复地沉浸在算法个性化推荐的信息流中,便不可避免地构筑起“信息茧房”,加剧了群体内的观点极化,使得师生们愈发远离那些与自身既有认知相左的意见和见解,仅局限于部分特定观点的圈子内。对于网络社群而言,由于社群结构的封闭特性与排他倾向,导致官方舆论空间难以有效渗透,缺乏主流价值观强有力的议程构建与价值传导。学生群体更多地置身于非官方的舆论场域之中,并削弱线下思想政治教育中所习得的主流价值观念的稳固性,也易受到外界影响而发表出偏激或偏离正轨的言论,主流所提倡的健康理性网络表达习惯遭受了挑战。

(二)传播风险剧增,滋生网络暴力

伴随着新媒体蓬勃发展,网络的隐匿特性与虚拟环境,无形中为网络暴力的滋生提供了温床,催生了诸如“人肉搜索”、“隐私曝光”等极端侵犯个人隐私的行为。网络暴力,作为一种极端且盲目的现象,根植于网络舆论的土壤之中,表现为对个体无端的恶意攻击与肆意诋毁,表现为舆论异化的一个显著分支,从而构成了负面舆情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2]此外,流量经济的诱惑与利益链条的驱动,进一步催生了网络暴力的灰色产业链。如粉发女孩郑灵华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则拿着华东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去医院看望爷爷的照片,被营销号盗用并配以不实的故事,随后遭遇了大规模的网络暴力,也曾走上维权之路,但最终深陷抑郁症而轻生。从众行为在当代社会中日益凸显为流行趋势,尤其体现在大学生群体参与网络暴力的多个案例中,此类事件往往展现出强烈的群体性行为特征,其中个体在多数情况下会感受到来自网络社群的无形压力,进而选择调整个人立场以迎合大多数人的意见,保持与群体的一致性,不自觉地加入到随波逐流的行列中。

二、策略:多元共治视角下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创新路径

(一)导向创新:树立多维技术赋能治理的实践导向

随着万物皆媒的智能媒体时代到来,这无疑为信息传播格局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为网络舆情治理开辟了新路径,高校舆情治理的革新,其核心在于治理导向的深刻变革。在此背景下,高校作为网络舆论的重要阵地,从工具性视角深入剖析,面对网络信息的海量性与动态性特征,传统工具在捕捉与分析方面显得力不从心,亟需引入科学方法与现代技术手段以应对挑战。应充分利用新技术赋能,结合大数据技术、云计算、融媒体技术及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采用人工智能技术优化舆情治理,推进高校舆情治理体系现代化,立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宏观视野,积极重塑网络治理观,加速网络舆情治理向现代化转型。[4]数据作为人工智能的核心要素,其开放与融合强调跨越不同组织、行业边界的数据整合与协同利用,旨在通过数据交换与共享,为各领域发展提供更为精准的信息支撑。运用AI驱动的语义分析、音视频识别技术广泛搜集舆情线索,通过集成AI、物联网及传感器技术,探索实现对舆情主体、内容及其情感倾向的智能识别与精细化分类,推动舆情治理从单一内容维度向综合分析模式转变。借助机器学习算法、智能建模技术及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深入分析网络舆论的演变轨迹、传播模式及潜在影响,对舆情发起者及传播群体进行深度画像,为及时干预和引导舆论走向提供科学依据。

(二)机制创新:完善多方主体参与治理的协同机制

在高校网络舆情的协同治理进程中,必须明确各协同主体间在传播效能、动员能力、以及社会影响层面所展现出的差异化优势。单一主体仅凭自身资源及优势往往难以独力达成治理目标,这要求各主体深刻认识到协同合作的重要性,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逐步完善高效、全面的网络舆情治理机制。更有效地应对复杂多变的网络舆情环境,确保高校网络空间的健康有序发展。高校网络舆情治理体系中,高校、媒体、意见领袖及普通网民等多元主体应被视为相互独立且平等的合作伙伴,而非传统意义上的上下级关系,各自拥有独特的资源和能力,共同构成了治理网络的重要节点。[5]激发协同动力成为关键环节,要求识别并融合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的交汇点,促使各主体在追求自身目标的同时,也推动高校管理决策向更加符合公共利益的方向发展。高校需主动倾听各方声音,媒体则利用自身优势扩大信息传播,增强公众参与度;意见领袖则通过引导舆论方向,促进理性讨论;普通网民则通过反馈意见,直接影响管理决策。互利共赢的局面为协同治理提供了强大的内在驱动力。建立稳固的协同关系则是实现协同治理的重要保障。各主体应认识到自身在传播、动员、影响等方面的优势与局限,认识到只有通过相互支持、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才能更有效地应对复杂多变的网络舆情挑战。因此,建立基于信任、沟通与合作的协同关系,对于提升整体治理效能至关重要,产生显著的协同效应是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终极目标。

三、结语

作为意识形态构筑的先锋阵地、高端人才培育的成长摇篮以及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核心区域,高校需深入剖析新技术、新媒介环境下的舆论传播特性、当前状态及未来走向。高校师生群体无疑是互联网使用领域中最为活跃、普及程度最高、用户数量极为庞大的一个组成部分,亟需整合各方力量形成共治格局。基于多元共治视角,完善网络舆情管理的长效机制,提升对网络舆情的快速响应与妥善处置能力,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保持正面形象,构建充满时代热度、人文温度、思想深度及情感厚度的网络育人基地。

参考文献:

[1] 侯旋,杨梅.新文科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基于“一面两线三群”模式[J].传媒,2024,(09):88-90.

[2] 刘泳诗.基于协同理论视角的高校网络舆情治理[J].思想理论教育,2023,(06):95-99.

[3] 李桂平,程海威.5G智媒时代高校网络舆论传播的生态嬗变与多维应对[J].情报科学,2023,41(02):143-149+168.

[4] 吴奕.人工智能时代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6(04):115-124.

[5] 姚翼源.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关键问题与实践向度[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2(03):161-166.

[6] 彭思思,周兴会.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24): 68-70.

湖南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基于多元共治视角的高校网络舆情传播失范与治理研究”(课题批准号XJK21BGD012 编号ND212390)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