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三全育人”下小学生情绪管理的指导方法与策略

邓百利
  
西部文化媒体号
2022年62期
深圳市龙岗区和美外国语小学 广东深圳 518129

摘要:本文针对小学生情绪管理存在的普遍问题,分析形成的原因,作为德育工作者,在“三全育人”的背景下,提出情绪识别、情绪表达、情绪调节等方法,结合具体的评估体系,调整和优化适合小学生情绪管理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三全育人  小学生  情绪管理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提出,坚持遵循规律的原则,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教育规律,大力促进德育工作专业化、规范化、实效化,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一、“三全育人”的核心理念。

“三全育人”是指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一种教育理念。全员育人强调学校全体教职工、学生、家长乃至社会成员共同参与,形成多方协同育人的良好氛围。全过程育人意味着教育应贯穿于学生的整个成长过程,从入学到毕业,乃至更长远的人生阶段,每个环节都要注重学生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全方位育人指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和书本知识,还应当包括社会实践、心理健康、美育、劳动教育等多个方面,形成一个立体化的教育环境。“三全育人”倡导全面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不仅重视知识传授,更强调价值观培养、能力锻炼和人格塑造,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 “三全育人”在小学生情绪管理中的指导意义。

1 全员参与,共建情感支持系统。

参与者共同努力,成为学生情感成长的支持者,为学生创造一个充满爱与理解的环境。学生在遇到情绪困扰时,能及时得到来自多方面的指导和帮助,形成有效的情绪支持网络。

2 全过程关注,促进情绪能力的持续发展。从小学到中学,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会面临不同

的情绪挑战。因此,在每个教育阶段都要关注学生的情绪教育,通过连贯的、阶段性适应的情绪管理课程和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识别、理解、表达和调节情绪的能力,形成稳定的情绪智力。

3 全方位培养,实现情绪管理与综合素质的融合。

“全方位育人”涵盖了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的内容,为小学生情绪管理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场景。目前我国学校对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不足, 情绪辅导主要是心理教师的职责,通过心理健康活动课和个别咨询来开展。班主任作为对学生成长影响最为直接、与学生交往最密切、最了解学生的学校教育者,应该成为学生情绪指导的重要力量。例如,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团队精神和抗挫能力,艺术教育激发情感表达,劳动教育增强责任感等,这些都能间接促进学生情绪管理技能的提升,并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相辅相成。

综上所述,“三全育人”不仅为小学生情绪管理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框架,还强调了在学生发展的每一个环节、每一方面都应融入情绪教育的理念,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地成长。

三、发展心理学、情感教育理论等为情绪管理策略提供理论支撑。

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社会环境对儿童情绪发展有重要影响。小学生在情绪管理上的进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能否在家庭、同伴和学校氛围等环境中获得有效的情绪指导和支持。随着认知能力的增长,小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这对情绪调节至关重要。认知发展理论的支撑下,教育者可设计活动来提升学生的自我反省能力和同理心,从而更好地管理自身情绪。通过建立安全、信任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的情绪安全感,为有效的情绪管理打下基础。情感教育理论为小学生情绪管理提供了理论框架和实践策略,不仅关注学生情绪层面的成长,也促进了其社交、认知及整体心理健康的发展。

四、当前小学生情绪管理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小学生在情绪管理方面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情绪识别困难。一些小学生难以准确辨认和命名自己经历的情绪,常常将多种情绪混淆,或是简单地将不舒服的感觉统称为“不开心”。

2. 情绪表达不当。由于缺乏有效的情绪表达技巧,部分学生可能通过哭泣、发脾气、退缩或攻击性行为来表达情绪,而非通过言语分享他们的感受。这不仅影响个人形象,也可能伤害到周围的人,导致社交关系紧张。

3. 应对策略缺乏:面对挫折、失败或负面情绪时,不少小学生不知道如何妥善处理,可能会选择逃避、压抑或过度依赖他人帮助,而不是发展出适应性的应对策略,如问题解决、放松技巧或积极思考。

4. 自我调节能力不足:情绪波动较大,对小刺激反应过度,难以从消极情绪中快速恢复,缺乏有效的自我安抚和自我激励策略。

5. 同理心发展不充分:在理解他人情绪和需求上可能存在困难,这可能导致在人际交往中缺乏必要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影响团队合作和友谊建立。

6. 社交媒体影响:随着数字时代的发展,小学生越来越多地接触到社交媒体,不当的信息消费可能加剧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同时也可能学习到不良的情绪表达模式。

(二)影响小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因素。

1.父母情绪表达与管理:父母自身的情绪管理方式是孩子的直接榜样。父母如果能以积极、健康的方式处理情绪,孩子更可能习得良好情绪管理技巧。

2.家庭氛围和教养方式:一个充满爱、支持和开放沟通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孩子情绪安全感的建立,使他们更愿意表达和探索自己的情绪。权威型教养,既严格又充满温情,有利于孩子学习自主与责任感,促进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

3. 教师态度与行为:教师的理解、耐心和支持,积极的反馈、及时的情绪认可和恰当的指导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情绪调节策略。

4.同伴关系:同学间的互动影响情绪社会化过程。正面的同伴关系提供情感支持,促进社交技能和情绪理解,而负面的如欺凌,则可能导致情绪困扰和管理难题。一个鼓励情感表达、重视情绪教育的学校环境,通过开设相关课程、活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

5. 社会因素:现代媒体和互联网内容多样,既可作为学习情绪知识的资源,也可能传播负面情绪、增加比较压力,影响小学生的情绪稳定;社区的支持服务、文化背景中的情绪表达规范等,都会间接影响小学生的情绪认知和管理。正面的社区活动和文化倡导情绪健康,对儿童有积极影响。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人生发展的启蒙时期和关键时期,学生具有较高的可塑性。家庭的温暖与教育、学校的积极氛围、以及健康的社区文化,共同构成了小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发展的关键支撑体系。改善这些环境因素,能有效促进小学生情绪健康的成长。

五、小学生情绪管理的方法与策略。

(一)识别教育:设计活动和课程,教授小学生认识和命名各种基本情绪,如快乐、悲伤、愤怒等,使用情绪卡片、大风吹、故事分享等方法。开展“情绪天气报告”活动,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情绪状态,增进自我觉察。

(二)情绪表达训练:鼓励开放、健康的表达方式,如情绪日记、 情绪脸谱、角色扮演、艺术疗法等,帮助学生运用合适的情绪表达方式,如使用“我觉得…… ,因为……”的句式来表达感受和原因。设立“心情角”或“冷静空间”,让学生在情绪激动时有地方进行自我调节达情绪。

(三)情绪调节技巧:教授深呼吸、正念冥想、积极思维转换等实用技巧,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调节。引导学生学习深呼吸、腹式呼吸等放松技巧,帮助他们在紧张或愤怒时平静下来。也可以通过情绪温度计、急救箱、伸展练习等工具,增强自我调节能力。

(四)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

1.教授学生面对问题时的解决步骤。如识别问题、思考解决方案、尝试并评估结果。

2.角色扮演。模拟解决冲突的情境,提高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当朋友间因误会产生的争执时,竞选落选时,都可以利用主题班会活动时间,将学生分组探讨、交流,老师引导和总结要点,运用到以后的交往中。

3.积极思维培养。鼓励学生识别并转换消极思维模式,采用积极视角看待挑战。开展类似《幸福日记》《感恩瓶》《思维树》等主题活动,利用墙面、主题角等空间,通过正向记忆,强化学生乐观、积极的思维。

4.实践感恩日记,每天记录三件感激之事,提升积极情绪。

5.同伴支持与合作。组织团队建设活动,增强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与支持。配对情绪伙伴,有需要时互相倾诉和鼓励。

6.家庭和学校的合作。定期举行家长会,分享

情绪管理的知识和技巧,促进家校一致的教育方式。我校学生成长部,在每周二利用钉钉平台发布“智慧心语”,助力学生、家长、教师的心理健康。每月制定“心理小报”张贴,供学生查阅。同时,开展亲子共读或情绪管理工作坊,加强家庭成员间的情感联结和相互支持。

7.利用故事和游戏:利用富含情绪管理元素的图书、动画或游戏,使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情绪调节。设计主题挑战,让学生在游戏中实践新学到的技能。

通过具体而实用的方法和策略,可以在多维度上支持小学生的成长,帮助他们构建起一套有效的情绪管理机制,促进其心理健康和社会能力的发展。

六、优化评估体系,完善情绪管理策略。

(一)构建合理的评估体系。制定一套全面评估小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体系,并确保策略的有效实施与持续优化。

1.学生自评:设计问卷或日志,包含情绪识别、表达、调节等方面的问题,让学生每周一次定期自我评估。问题简洁明了,易于小学生理解,如:“这周我在感到生气时,有没有试过深呼吸来冷静下来?”

2.同伴评价:采用互评表格,侧重于观察和评价学生在团队活动、日常交往中的情绪表达和应对行为,可以设计为月度或学期末进行。确保评价过程中融入正向反馈,避免产生负面影响。

3.教师评价:教师依据日常观察,记录学生在不同情境下情绪管理的表现,如课堂参与、冲突解决等。用标准化评估量表,涵盖情绪识别、表达、调节等维度,每季度进行一次综合评价。

4.家长反馈:通过家长调查问卷或家长会收集家长对孩子在家情绪管理情况的看法,包括情绪变化、应对策略使用频率等,每年至少一次,以便了解家庭环境对孩子情绪管理能力的影响。

(二)整合评估数据,定期检查调整。汇总数据、统计分析,识别情绪管理策略实施的成效与不足。基于评估结果,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评估反馈会议,邀请教师、家长代表及学生代表参加,共同讨论评估发现,决定是否需要调整现有策略或引入新的教学方法。

(三) 策略优化与实施。根据评估反馈,制定具体的改进措施,如增加情绪教育课程的互动性,开展更多情绪管理实践工作坊,或为特定学生群体提供个性化辅导。确保所有参与者了解调整内容并参与到新策略的实施中。

在“三全育人”理念的大背景下,教育者从识别、分析到评估、优化,一系列闭环管理,持续监测小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发展状况,及时调整教育策略,促进学生情绪健康与社会能力的全面提升,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田飞燕 .浅议学生考试焦虑及其缓解策略 [J].决策与信息旬刊 , 2010(12):103-104.

[2]颜莹. 教育写作:教师专业表达和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J]. 人民教育,2020(6):66-68.

[3]刘铁芳. 教育叙事与教师成长[ J]. 当代教育论坛,2006 (3):75-78.

[4]李文萍“.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创新 路径探究[J].才智,2023,(24):97-100.

[5]陆爱军,王永强,王永飞,等. 上海市松江区 7 ~ 16 岁中 小学生情绪和行为问题调查[ J]. 精神医学杂志,2015, 28(2):99-101.

[6]莫介星,罗红仪.小学生抑郁状况调查研究[J]. 健康心理学杂志,1999(3):327-329.

[7]吕红梅. 学生发展指导教师的指导现状与分析:以北 市中小学为例[J]. 中小学教师培训,2020(2):67-72.

[8]罗京宁.学生指导素养是班主任必备的专业素养[J]. 江苏教育,2017(63):79-80.

[9] 汤林春. 班主任核心素养框架设想及其意义[ J]. 江苏 教育,2016(6):48-49.

[10]王丽霞.“情绪管理”内涵的探讨[J].社会心理科学, 2010,25(6):27-29,41.

作者简介:邓百利(1981.8-)女,汉族,湖南湘潭人,中小学一级教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德育管理、心理教育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