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绿色金融策略与实践探析
摘要:本文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为例,深入探讨该行在“双碳”目标背景下绿色金融业务的发展策略与实践。研究发现,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在发挥“商投”联动经营效能、严格管控“两高一剩”的基础上,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投资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然而,该行仍面临管理机制不完善、金融产品丰富度和创新性、数字化融合度低等现实挑战。本文为此提出合理化建议,旨在为商业银行在绿色金融领域的深入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中国邮储银行;绿色金融;双碳目标;
在全球气候变迁的严峻挑战下,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追求的目标。商业银行作为金融市场的关键参与者,在促进绿色金融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文旨在通过深入分析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实践、挑战及管理创新,提出相关决策建议,为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一、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绿色金融发展现状
(一)发挥“商投”联动经营效能,助推绿色经济发展
邮储银行以投行思维及工具增强绿色金融发展新动能,通过多元化融资渠道和产品推动实体经济低碳转型发展。该行通过增加绿色信贷业务投放,取得阶段性成效。近三年,绿色贷款余额与绿色融资余额始终保持增长趋势,截至2023年,绿色贷款余额达到6378.78亿元。绿色信贷支持项目的整体的减排情况持续向好。近三年,二氧化碳当量的减排量处于快速增长的状态,节水减排量处于最高值,挥发性有机物的流失明显减少,均反映出市场对该行绿色信贷业务的认可。该行积极开展绿色债券投资,为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项目提供资金支持。截至2023年,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绿色债券投资余额367.69亿,绿色债券承销规模60.87亿,表明该行在绿色债券领域表现出色。
(二)严格管控“两高一剩”,支持绿色低碳改造转型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密切跟踪国家产业政策和监管要求,坚持“有扶有控、有保有压”,差异化“两高”行业领域授信政策,重点支持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该行严格环保一票否决制,禁止支持境外高碳化石能源融资,使“两高一剩”行业占比整体保持较低水平。2023年“两高一剩”行业余额812.81亿元,占公司贷款余额的2.53%。积极探索转型金融,聚焦工业领域绿色制造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等领域,重点支持钢铁、石化化工、建材、有色金属、纺织、造纸等传统制造业绿色低碳改造和数字化转型。
(三)强化产品与服务创新,为绿色金融发展注入动能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积极开展绿色金融领域的产品与服务创新。产品模式创新方面,该行通过推广碳排放权质押融资、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等产品和模式,吸引资金流向绿色产业;支持碳中和债券、绿色债券等新型投资模式,为企业和机构提供了更多的可持续融资选择。服务创新方面,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设立企业客户碳核算服务及创新应用试点,促进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完善风险管理、规范信息披露。2023年累计完成企业客户碳核算4067户,较去年增长1885户,增幅达86.39%。该行推行企业客户碳修复服务,在“金睛”信用风险监控系统中搭建企业碳排放披露模块。截至2023年底,已对包括1.60万家重点排污单位的30.52万户企业客户进行环境风险信息监测,并为201户客户测算并披露了季度新鲜水量、废水、温室气体排放量等能源数据,促进节能减排和产业升级。
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绿色金融业务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授信政策适配性和资源倾斜度有待完善
近年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在绿色金融业务持续探索,不断优化业务流程,提升服务质量,为客户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然而该行在绿色金融管理方面仍需进一步完善。一方面,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授信政策有待优化。绿色金融的一大重要功能是推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但该行在授信政策中列为鼓励进入类较市场平均水平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绿色金融业务上的适配性和灵活性。另一方面,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绿色金融业务的倾斜不明显。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该行并没有推动金融资源向解决有关自然灾害问题的方向汇集。此外,该行也欠缺对于诸如煤炭、钢铁、金属等急需绿色低碳转型升级高碳企业也的资源支持倾斜度。
(二)绿色金融产品丰富度和创新性仍待提升
随着绿色金融市场的日益成熟和竞争加剧,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在保持其金融产品优势的同时,还需应对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一是产品丰富度有待提升。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绿色金融产品现已覆盖了公司金融、零售金融等多个领域,但与其他银行的更丰富、更多元化的绿色金融产品体系相比,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二是产品创新性有待提高。除新能源汽车消费贷款、票据贴现等业务,在针对可持续发展、低碳转型企业的某些领域,其产品与服务与当今时代主体匹配度较低,适用性仍存在一定局限性,导致该业务与市场经济契合度低。
(三)绿色金融与数字化融合有待深化
金融机构追求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的平衡,与绿色发展短期内无法确保收益等特性不可避免会产生矛盾和冲突。相比其他传统金融,绿色金融要更加依赖科技手段,所以绿色金融更加需要量化工具、量化数据的支撑。然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绿色金融业务缺少与数字化深度融合,管理理念较为传统和落后。在获取绿色金融数据时,存在调查难度大、专业壁垒高、主观性判断偏多等问题上的不足,不利于该行在进行绿色金融服务时高效运转,使工作效率降低,不利于业务运营过程中问题的解决,给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发展绿色金融的业务带来一定的阻碍和挑战。
三、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绿色金融业务发展的建议
(一)完善绿色治理,健全管理机制
战略高度上,邮储银行应推进绿色银行建设,强化绿色公司治理,树立并推行节约、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等绿色发展理念。具体而言,定期开展绿色银行建设和ESG管理情况汇报会议,召开碳达峰碳中和暨绿色金融领导小组、工作组会议,总体部署和系统推进“双碳”工作,从而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提升绿色金融服务低碳转型质效。政策制定上,该行需要持续优化授信政策,单列政策指引,拓展鼓励进入类企业名录。推动金融资源向生物多样性领域和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倾斜。不仅支持高碳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合理融资需求,也需禁止支持高碳化石能源项目。
(二)优化资源配置,深化产品创新
资源配置上,银行应大力支持低碳交通、可再生能源等绿色金融重点领域,加大资源倾斜力度。同时优化绩效考核机制,实施绿色金融经济资本计量差异化政策,对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农业、绿色普惠型小微企业给予支持。产品创新方向,银行可以着力于试点产品组合创新,加速落地“碳减排支持工具+可持续发展挂钩+数字人民币”贷款场景业务,打造绿色金融服务新样板。尝试探索业务创新,发放公正转型贷款和绿色金融债券,助力产业项目转型升级。持续深化产品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挂钩融资业务,持续为企业客户提供碳核算服务;围绕绿色金融、绿色生活等场景,发行ESG主题理财产品,倡导用户践行低碳生活。
(三)推动数字化转型,赋能绿色金融
针对绿色金融业务缺少与数字化深度融合的挑战,银行应高度重视绿色金融数字化转型发展,提升绿色项目、数据的管理与分析能力。坚守合规合法底线,形成数据共享和安全机制。该行可以尝试主动接入地方政府大数据平台、征信公司等环境气候风险相关数据,建立绿色发展大数据库。大力支持传统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推进环境气候信用修复,降低风险敞口。持续优化资产结构,前瞻性增加绿色资产配置,逐步压缩棕色资产比例,从而深度融合数字化转型与绿色金融发展。
(四)加强能力建设,为绿色发展“增色”
为促进理论提质,银行应积极参与相关研讨交流活动、教材编写和课题研究,加强与外部专业机构合作,学习借鉴绿色金融领先机构的智慧和经验,探索解决当前绿色金融市场交易活动中环境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有效路径。为提升实践实效,银行应依法合规披露信息,主动拓展自愿性披露深度和广度,定期发布年报、中报、社会责任报告,全面展现绿色银行建设、环境气候风险管理的实践和成效。此外,还可以通过举办业绩推介及路演、出席峰会、接待调研等活动,与市场充分沟通自身环境、社会和治理表现情况,主动接受利益相关方监督,将新发展理念贯彻于绿色金融实践活动中,为高质量绿色发展“增色”。
作者简介:黄晨枫(2002-),男(汉),浙江金华人,嘉兴南湖学院,本科生在读。研究方向:绿色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