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通过英译《习近平典故名句》促进翻译水平提高与中国传统文化素养提升一体化研究

方玲玲 郭瑜昕
  
西部文化媒体号
2024年21期
1.文华学院 外语学部 湖北武汉 430074 2.浙江传媒学院 国际传播学院 浙江杭州 310018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古文诗词是其重要的一部分,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前提。在阐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习近平经常会引用一些中国古代典籍与经典名句,这些典故名句的引用或化用恰到好处有助于说明现行治国方针政策的科学性和必要性。对其进行翻译,不仅是作品的介绍,更重要的是文化信息的传递;它也是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载体,在我国对外宣传翻译中担任着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习近平典故名句》的英译过程中不仅能提高译者翻译水平,同时有助于提升译者文化素养。

关键词:《习近平典故名句》;英译;中国传统文化;一体化;研究

一、在《习近平典故名句》英译过程中面临的两大难题:

(一)句式差异带来的问题:

首先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于不同语系,导致句子结构存在较大差异。英语句子呈从左向右线性延伸式,属于尾重型(Right Branching),主干通常较短,其它修饰成分堆砌其后;而汉语属于首重型(Lift Branching),习惯将状语、定语等修饰成分放在句子前端。

中西方价值观念不同,思维模式不同,导致语言表达习惯不同。英语重形合,以形显意,句法结构严谨,往往把很多句子组织在一起形成长而复杂的句子;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注重直觉领悟,内在的逻辑关系由内在的意义来体现。汉语句式重意合,以意统形,句法结构相对松散。

例如在多语数据库综合平台里的典故名句60句的英译中,定语后置情况出现30多次,甚至有些句子用到不止一种形态的定语后置。对于大多数英语学习的中国人来说,定语后置是英语学习的最大困难,这也是英语和汉语思维和表达方式的最大差别之一。作为名词词组中心词的修饰语的定语在准确翻译句子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英语定语各种形态变化较汉语多、英语中定语的使用比较汉语频繁、英语定语在长度上比较汉语长。此外,就位子而言,在汉语中,定语无论多长,通常都会放在其修饰的中心词之前,定语后置的情况较少;而在英语中,常常将定语放在所修饰名词的后面。因此在为避免句子混乱,英译时必须调整句子的语序,这也为翻译增添了难度。

(二)文化素养不足带来的问题:

1.文化背景知识。这些背景包括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形态、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由于这些背景与现代社会的差异较大,翻译者在翻译古文时往往需要对这些背景有深入的了解,才能准确理解原文的含义,并将其转化为现代读者易于理解的语言。然而,这种深入了解需要翻译者具备广泛的历史文化知识,这对翻译者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2.文化价值观的传递:古文典故不仅记录了古代社会的历史事实,还反映了古代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等。这些观念在古文中往往通过特定的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来表达。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准确理解这些观念的含义,并将其传递给现代读者。然而,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价值观可能存在差异,翻译者需要在传递原文价值观的同时,避免产生文化冲突或误解。

3.文化典故的解释:典故对于古代读者来说可能是耳熟能详的,但对于现代读者来说却可能是陌生的。因此,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对这些典故进行解释和说明,以帮助现代读者理解原文的含义。然而,这种解释和说明需要恰到好处地融入译文中,避免破坏原文的连贯性和整体性。

4.文化语境的还原:典故的语言表达往往与特定的文化语境紧密相连。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努力还原原文的文化语境,使现代读者能够感受到原文所处的时代氛围和文化特色。这包括理解原文中的社会背景、人物关系、情感色彩等,并将其转化为现代读者易于理解的语言形式。然而,由于文化语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种还原工作往往具有一定的难度。

二、解决方法:

方法一:利用英语句式与古文句式的共通之处,在语言相互迁移下,调整修饰语的位子和句子的语序。其中修饰语后置的共通之处表现在:

1.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其中包括:①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②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

同样,英语中有存在定语后置情况,其中包括:①形容词(短语)作后置定语;②副词(短语)作后置定语;③现在分词短语作后置定语;④过去分词短语作后置定语;⑤动词不定式作后置定语;⑥从句作后置定语。

2.状语后置(也叫介宾结构后置)

①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②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同样,英语句式也常出现状语后置的情况。

鉴于以上英语句式与汉语文言句式在定语后置与状语后置等方面的共性,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能提高英语翻译水平;同时,在二语对母语的逆迁移基础上,将英语定语后置与状语后置等的规则迁移到汉语文言句式上,能促进译者对古汉语句式的理解与习得。

方法二:提升文化素养:

在翻译过程中除了灵活运用翻译策略外,还要深入理解文化背景:研读相关史书和文献。通过研读与古文相关的史书、文献、典籍等,了解古代社会的制度、风俗习惯、思想观念等,从而深入理解古文中的文化背景。这有助于译者准确把握原文的意涵和情感色彩。

其中尤其要多研学儒家思想。《习近平用典》一书引用最多的是儒家经典名言,其中引用《论语》11次,《礼记》6次,《孟子》4次,《荀子》3次,《尚书》、《二程集》等儒学经典著作也被多次引用。习近平典故名句中包含的儒家思想中“仁爱”、“诚信”、“敬业”等观念,以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价值取向与儒学思想一脉相承。

①“仁爱”是儒家思想中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强调以仁爱为核心,通过关爱、理解、尊重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儒家的自由观念与“仁”紧密相连。仁是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和人生境界,也是儒家自由观念的基础。儒家强调以仁为本,通过仁的实践来实现自我完善和社会和谐。在儒家看来,真正的自由不是无拘无束的放纵,而是在仁的指引下,自觉自愿地遵循道德规范,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②儒家思想中的自由并非没有限制,而是受到礼的规范。礼是儒家思想中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准则,它规定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和权利义务。儒家认为,通过遵守礼的规范,人们可以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秩序,实现自我和谐与社会和谐的统一。同时,礼也为个人的自由提供了保障,使人们在一定的范围内享有自由的权利。

③同时,儒家提倡“诚信”:儒家认为,不诚则不能有万物,即“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儒家强调“信”的重要性,认为它是人与人之间建立信任、维护社会秩序的关键。

④儒家思想强调每个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无论其社会地位、财富状况如何,都应得到同等的尊重和对待。其中包括教育平等:儒家思想倡导教育的普遍性和平等性,儒家通过教育,使更多人有机会接受知识、培养品德,从而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进步。

⑤儒家认为,每个人都应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无论其社会地位如何。儒家强调个人在社会中的角色扮演和责任担当,认为每个人都应为社会的和谐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⑥在儒家思想中,还蕴含着一种关系平等的观念。这种平等不是指所有人在一切方面都完全相同,而是指在不同关系中的角色和地位应得到合理的对待和尊重。例如,在父子关系中,父慈子孝是相互对应的;在君臣关系中,君敬臣忠也是相互的。这种关系平等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对和谐社会的追求和对人际关系的深刻洞察。

最终,《习近平典故名句》英译教学过程中译者的翻译水平与中国传统文化素养得到以下提升:

1.文化角度:①为了准确翻译习近平典故名句,译者需深入阅读与挖掘典故背后的故事与含义,这有助于提高译者对典故著作深层含义的理解,让译者深刻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从而增强他们的民族文化自信。同时,有助于传承中国文化遗产。②有助于译者今后在国际交流中更好地介绍中国文化,促进文化互鉴;理解和传播本国文化的同时,译者也能够从全球视角看待问题,增强国际化意识。

2.专业提升角度:①习近平典故名句中通常包含复杂词汇与成语,翻译过程中可以扩大译者的英语词汇量;②典故名句不同于现代汉语,准确翻译的过程可以锻炼译者对复杂句式与特殊句式的处理,提升译者翻译技巧;③通过翻译具有典故名句中的抽象概念,能提高译者用英语表达复杂概念的能力。

最终,译者典故名句的英译水平的提高与译者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1] 张月,孙艺风.中国古籍英译:借鉴与方法[J].当代外语研究,2024(1):136-149.

[2] 侯飞亚.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策略探究[J].现代英语,2022(4):57-60.

[3] 张江.中国典籍翻译汉译英现状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20(20):180-181.

[4] 蒋晓琦.文化软实力视角下的中国文化外译中的翻译策略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19.

[5] 王宏印.关于中国文化典籍翻译的若干问题与思考[J].中国文化研究,2015(2):59-68.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