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新媒体时代下因“流量”而生的短视频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危害
——以抖音为例
一、引言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迅速在各大年龄群体中传播开来,据2022年8月31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51亿,其中20-29岁、30-39岁、40-49岁网民占比分别为17.2%、20.3%和19.1%,高于其他年龄段群体;在2022年上半年,短视频用户规模为9.62亿,较2021年12月增长2805万,增长率达3.0%;且20~29岁年龄段网民的网络视频平台的使用率最高,高达97.0%[1],可见大多数青少年都接触到过短视频应用。如今,刷短视频似乎成为了大多数年轻人消磨自己休闲时间的一种主要方式,但随着短视频的火爆,出现了越来越多因“流量”而生的短视频,这类短视频是否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造成危害呢?
二、“流量”短视频
在当前的语境中,“流量”已经从一种技术话语转向社会话语的建构,其内涵与外延的表意也拥有了更为丰富的阐释面向[2]。在目前的平台经济下,“流量”成为了短视频平台、用户创作者以及各种广告商之间交换的一种等价交换物[3]。用户通过创作短视频后进行发表,为短视频平台带来“流量”,广告商可以通过“流量”来让自己的产品被更多人所熟知,从而“流量”越多,广告商愿意付出的广告费也就越多,平台能获得的收益也就越大,为了激励用户不断创作来为平台带来“流量”,短视频平台就会将“流量”明码标价,从而使得“流量”成为三者之间的等价交换物。因为短视频面向的是全体大众,因此所有短视频平台的用户都可以是创作者,他们通过创作获得“流量”后,便可以将“流量”进行变现,因此就出现了很多以获得“流量”为目的的短视频,短视频创作者为了快速获得“流量”,就会通过各种吸人眼球的方式来进行视频内容的创作,因为正常的视频创作内容太普遍了,千篇一律,用户不愿意去进行浏览和点赞,且普通用户很难有那些知名用户的创作资源,因此也就很难脱颖而出,从而只有通过用户的猎奇心理,才能让用户记住自己,从而快速获得“流量”,而通过猎奇的方式进行创作的短视频,内容大多比较低俗。当通过某一种猎奇方式创作的短视频爆火后,获得了大量的“流量”,就会有很多人去跟风模仿,去蹭“流量”,从而就会导致这类低俗短视频的数量急剧上涨。
三、短视频成瘾机制及危害
因“流量”而生的短视频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危害不仅是因为短视频内容的低俗性,还有短视频平台通过各种方式使其用户对短视频成瘾。短视频成瘾是有其必然性的,短视频平台为了方便用户更快的上手使用,就会降低平台得使用门槛,因此会将其平台的界面设计得十分简洁并且易用。当用户能够轻松上手使用这个短视频时,其短视频内容能否吸引用户留下来就是最重要的问题。短视频平台会通过各种大数据来精准推送你可能喜欢的短视频,例如你观看某类型短视频的时间,你给某类型短视频点赞,你搜索过某类型的视频,你转发过某视频的类型,甚至通过分析你的年龄、职业等来推送你可能喜欢的短视频类型。当短视频里面的内容十分吸引你的时候,你就会有继续刷短视频刷下去的动力,可以用“情绪滞留性”来解释,“情绪滞留性”指的是人由刺激引发的情绪在这个刺激结束后不会立刻消失,此时出现下一个刺激,情绪会带到这个刺激中,并与这个刺激产生的情绪叠加,会使人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根据行为主义的观点来看,短视频会不断给予用户刺激,这个刺激会让用户不自觉的产生愉悦感,因此这个刺激就是无条件刺激,而刷新短视频就是条件刺激,用户刷新短视频,新出现的短视频可能会为用户带来愉悦感,因此就出现了强化作用,使得人们对刷短视频开始逐渐上瘾。当用户短视频成瘾后,短视频会开始逐渐占据用户的“碎片化时间”,使得用户刷短视频的时间和频率极大的增加和提高,又因为大多数短视频因“流量”而生,所以其内容大多低俗,因此用户能从中得到的愉悦感也是低级的,当用户获得了过多的低级愉悦感,在停止刷短视频后,心理会产生空虚、懊悔等现象。根据相关研究,观看短视频显著增加了青少年的抑郁风险,并且刷短视频的时间越长,患抑郁风险越大。
当某类短视频爆火后,不仅说明刺短视频影响到了大量了用户,同时也意味着还会吸引很多创作者来蹭“流量”,从而跟风模仿此类短视频。因为青少年的自控能力以及明辨是非能力比较差,再加上猎奇心理,青少年就会很容易接受视频里的低俗内容,甚至是会去模仿短视频里面的内容,因此就可能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造成危害。
社交恐惧主要指的是在与他人交往时,本人会感到害怕、紧张,心跳会不自觉的加快,出现面红耳赤等现象。根据现有研究,可知大约有80%的社交恐惧是发生在青少年阶段的,且这个阶段是发生的高峰期,因此可以得知青少年这个阶段发生社交恐惧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虽然青少年恐惧现实中的社交,但内心是有着对社交的渴望的,因此就会出现逃离现实世界,而去网络平台进行社交的现象。在短视频平台中,青少年可以从中认识到很多网友,而过多的网络社交,会让青少年更加脱离现实世界,使其内心更加的孤僻、内向,从而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造成危害。
四、结论与启示
短视频平台首先通过简洁易操作的界面来降低使用门槛,使得用户能够很快适应软件的操作,再通过大数据来精准分析用户的需求,结合行为主义观点以及“情绪滞留性”,使得用户产生粘性,使得用户短视频成瘾,再加上因“流量”而生的短视频大多内容低俗,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危害是不容忽视的。政府应该对各大短视频平台加强监管,督促其加强短视频内容的审核,对可能危害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短视频禁止上传;青少年自身需要加强明辨是非的能力以及自控力。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50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2022-08-31)[2022-12-04].http://www.cnnic.net.cn/NMediaFile/2022/0926/MAIN1664183425619U2MS433V3V.pdf.
[2] 何天平. 透视“流量”:基于娱乐文化实践及其动力机制的反思[J]. 青年记者. 2021(21): 33-36.
[3] 胡泳,年欣. 自由与驯化:流量、算法与资本控制下的短视频创作[J]. 社会科学战线. 2022(06): 144-165.
作者简介:施金生(2000年),男,汉族,安徽铜陵,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在读,发展与教育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