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提升教育培养路径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国家对社会文化精神层面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提出了“增强文化自信”的战略口号,给高校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文章对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提升教育培养路径展开研究,结合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大学生强化传统文化素养的必要性分析,从教学体系、实践文化、师资资源等方面着手,探寻针对性的实践路径,以期为提升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教育质量找寻可行性发展方向。
关键词:文化自信;高校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必要性;实践路径;
一、文化自信与高校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基本概述
(一)文化自信的内涵及其时代背景
文化自信,作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深刻认识和坚定信念,不仅体现了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信心,更展现了对文化发展前景的积极期待。在全球化浪潮下,各种文化交流与碰撞日益频繁,文化自信成为了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化自信的内涵丰富而深刻,它表现为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智慧、道德规范和审美理念。这种文化自信,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充分肯定,是对其独特魅力和时代价值的深刻认同。文化自信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特定的时代背景。
(二)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大学生强化传统文化素养的必要性
在全球化浪潮席卷而来的今天,文化自信已成为国家软实力的核心要素,对于国家的繁荣发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高校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培养具备高度文化素养的优秀人才的重任。在此背景下,强化高校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不仅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强化传统文化素养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迫切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高校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有责任、有义务承担起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通过强化传统文化素养,大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更加自觉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1】;另一方面,强化传统文化素养是实现文化自强的必然要求,文化自强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文化发展上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能够自主推动文化的繁荣发展。高校大学生作为未来的文化创新者,他们的传统文化素养直接影响到文化自强的实现。通过强化传统文化素养,大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掌握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要义,从而在文化创新中汲取灵感和营养,推动中华文化的创新发展。这种文化创新能力的提升,不仅能够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竞争力,还能够为实现文化自强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
二、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提升教育培养的有效路径
(一)完善课程设置,丰富教学方法
在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完善课程设置、丰富教学方法,是高校提升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教育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高校应增加传统文化课程的比重,将传统文化课程纳入必修课范畴,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接触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课程体系应覆盖广泛,包括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多个领域,让学生全面了解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同时,课程内容应紧跟时代步伐,注重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意义。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高校可以开设如“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古代文学经典选读”、“中国传统艺术鉴赏”等通识课程,以及针对专业学生的“传统文化与学科融合”课程,帮助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因此,在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文学作品等案例,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也可以运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线上讨论、互动问答等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参与度【2】。
(二)强化实践活动,营造浓厚校园文化
在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高校作为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应当积极探索通过强化实践活动和营造浓厚校园文化,来提升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教育培养质量。在强化实践活动方面,高校可以定期举办各类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如书法、绘画、剪纸、茶艺、戏曲等传统文化的现场教学和互动体验。通过亲身参与和体验,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也可以结合重要传统节日和纪念日,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如清明节扫墓、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节赏月等。这些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传承,还能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在营造浓厚校园文化方面,高校可以建设传统文化教育中心、传统文化体验馆等场所,为学生提供学习传统文化的专门空间和设施,还可以在校园内布置具有传统文化元素的景观和设施,如传统文化长廊、诗词碑刻等,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高校还应当充分利用校报、校刊、校园网站等媒体平台,加强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宣传力度,提高师生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并定期举办传统文化知识竞赛、文化沙龙等活动,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
(三)整合教育资源,强化师资建设
在高校基于文化自信视域下提升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教育培养的过程中,高校要积极夯实传统文化素养教育的基础建设,通过整合教育资源和强化师资建设的方式,不断提升高校传统文化素养教育服务质量,进而达到理想的培养效果。在整合教育资源方面,除不断优化自身传统文化教育课程设置以外,高校应充分利用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遗址等校内外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传统文化学习材料和实践机会。并积极探索与国内外其他高校、文化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提升教育资源的利用效果【3】;在强化师资建设方面,高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传统文化教育培训,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和教学能力。培训内容可以包括传统文化知识、教学方法、案例分析等,使教师能够更好地传授传统文化知识,并构建科学完善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传统文化教育工作。
结语:在文化自信的背景下,提升高校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至关重要。本文深入探讨了传统文化素养培养的教育路径,提出了针对性的教育策略和实践方法。展望未来,我们需持续强化文化教育,创新教育模式,让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从而培养出既具备现代知识又深谙传统文化精髓的新时代青年。这不仅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更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N]. 人民日报,2022-10-26(1).
[2] 鲍红月.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研究[D].石家庄:河北经贸大学,2019:12.
[3] 魏锐,刘坚,白新文,等.“21 世纪核心素养 5C 模型”研究设计[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2):20-28.
课题名称:本文为共青团吉林省委课题《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提升教育培养路径研究》(课题编号:2024jqy-413)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