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体教融合背景下“家校社”联动促进青少年体育发展的模式研究
摘要:本文旨在体教融合的宏观背景下,探索促进青少年体育发展的“家校社”联动的新模式,以更有效地推动青少年体育发展。通过文献分析和实地调查研究,构建了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体育资源有效整合为核心的“家校社”联动模式。模式:以青少年为中心,强调多元主体的协同作用,旨在提升体育教育的质量和青少年的体育素养。实施:提出了优化体育课程、强化家校沟通、利用社区资源和倡导社会参与等多维度的行动指南。本文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旨在为构建更有利于青少年体育发展的社会环境提供参考,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为国家未来的人才储备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青少年体育;体教融合;家校社联动;发展模式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状况并不容乐观。肥胖率、近视率居高不下,肺活量、身体力量等体能素质也在逐步下降。这些问题不仅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还关系到国民整体素质的提升。因此,如何有效提高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成为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议题。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等,为青少年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在这些政策的推动下,各级政府和学校积极行动,尝试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协同联动,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青少年体育发展模式。
“体教融合”是指体育教育与文化教育的深度融合,旨在通过体育教育提升学生体质健康,同时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理念强调体育不仅仅是一项技能或兴趣爱好,更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途径。在青少年体育发展的过程中,家庭、学校和社会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角色,三者之间的联动和协作至关重要。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一环境,学校是系统性教育的重要场所,而社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活动平台。通过建立“家校社”联动机制,可以形成完整的体育教育体系,有效提升青少年的体育锻炼意识和参与度。
1青少年体育发展现状
1.1 青少年体育发展学校支持环境现状
在体教融合的背景下,学校作为青少年体育发展的重要支持环境,其角色和功能的优化对于青少年体育素养的提升至关重要。当前,学校的体育支持环境在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教学方法和课外活动组织等方面,既展现出一些积极的变化,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
学校体育课程的设置正逐渐摆脱传统的“三无”(无运动量、无战术、无比赛)形态,开始注重体育游戏和体育竞技的引入,以提升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参与度。然而,课程内容仍常常围绕体考项目展开,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体能水平,但过于功利化的导向忽视了体育的全面育人功能,可能导致学生在体考项目之外的体育技能掌握不足,无法形成全面的体育素养。
学校体育师资力量的提升是保证体育教育质量的关键。虽然国家政策鼓励体育专业毕业生进入学校,但实际上,许多学校仍面临体育教师数量不足、专业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这不仅影响了教学效果,也限制了体育课程的创新和多元化发展。
再者,教学方法的创新对于提高学生体育参与的内在动力至关重要。目前,许多学校尝试采用情境教学、游戏化教学和项目式学习等方法,以增加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际体验。然而,这些方法的推广程度还远未达到理想状态,部分学校仍沿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不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和管理也影响着学生体育参与的深度和广度。学校往往举办各类体育比赛和社团活动,但如何确保这些活动的持续性和吸引力,如何结合学生的兴趣与特长,以及如何将这些活动与社区资源衔接,是当前学校需要面对的挑战。
学校体育支持环境在体教融合的背景下展现出积极的趋势,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课程设置过于功利化、师资力量不均衡、教学方法有待创新以及课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需要改进。未来,学校应进一步强化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提升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推广创新教学方法,并积极与家庭和社会合作,形成有效的“家校社”联动,共同推动青少年体育发展,促进青少年全面成长。
1.2 青少年体育发展社会支持环境现状
在体教融合的框架下,社会支持环境对青少年体育发展起到不可或缺的补充和促进作用。这一环境主要由社区以及各种非正式的社会体育资源组成,它们共同影响着青少年的体育参与度、体质健康和体育素养的提升。
社区作为青少年接触社会的第一步,其体育资源的丰富程度和活动的多样性对青少年的体育参与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然而,现实中社区体育设施的分布不均,一些社区缺乏足够的体育场地和器材,限制了青少年的活动空间。此外,社区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往往不够丰富,缺乏吸引力,导致青少年参与度不高。社区体育指导员的缺失和专业水平的不足,也阻碍了青少年体育活动的高质量开展。
社会体育资源的整合与利用是推动青少年体育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各地正逐步引入社会力量,如体育类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这些机构提供了多样化的体育项目和专业的教练指导,有助于弥补学校体育的不足。然而,一些培训机构的规范性和专业性尚待提高,且收费不菲,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政府和学校需要与这些社会力量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降低青少年参与体育的经济门槛。
社会体育赛事的举办和体育文化的推广也在塑造青少年的体育氛围。全国各地区通过举办各类青少年体育赛事,丰富了体育活动内容,但如何让更多青少年参与到这些赛事中,如何确保赛事的公平性和竞争性,以及如何将体育赛事与青少年的日常体育活动有机结合,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青少年体育发展社会支持环境在社区和外部资源的整合上仍有改进空间。提升家庭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优化社区体育设施和活动,规范并利用社会体育资源,以及丰富和公平的赛事组织,是当前构建良好社会支持环境的关键。通过“家校社”联动,各方共同发力,才能真正促进青少年体育的全面发展,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培养体育素养,为国家的未来储备更多健康、活力的人才。
1.3 青少年体育发展家庭支持环境现状
在体教融合的背景下,家庭作为青少年体育发展的重要支持环境,其角色和功能的优化对于青少年体育素养的提升具有基础性影响。当前的家庭体育支持环境在体育价值观、教育资源分配、家庭体育活动组织和家长参与度等方面,既体现了进步,也存在挑战。
家庭作为最基础的社会单元,其体育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对青少年有着深远的影响。目前,尽管很多家庭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但仍有一部分家庭过于注重学业成绩,导致体育活动在家中的地位不高,或是因缺乏适合的运动设施和时间安排,使得家庭体育活动的开展受限。此外,家长的体育参与示范和鼓励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体育参与度,而一些家长自身的体育习惯和态度可能并不积极,影响了青少年体育行为的形成。
随着社会对体育教育价值的认识不断提升,许多家庭已经开始认识到体育对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社交技能和人格塑造的重要性。家长逐渐转变观念,不再仅仅局限于学业成绩,而是将体育视为孩子全面成长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这一观念的普及程度并不均衡,一些家庭对于体育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尤其是在学业竞争压力较大的地区,体育往往被视为可牺牲的“附加品”。
教育资源在家庭间的分配差异影响了青少年的体育参与。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往往能为孩子提供多样化的体育项目选择、专业的训练设施以及教练指导,而经济条件较为困难的家庭则可能受限于经济条件,无法为孩子提供同等的体育资源。这种不均衡的资源配置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青少年体育发展机会的差距。
在家庭体育活动的组织上,尽管一些家庭尝试设立体育亲子活动,鼓励全家参与,但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家庭体育活动往往依赖于家长的自发组织和兴趣,缺乏专业的指导和规划,这可能影响到活动的质量和青少年的体育技能学习。此外,家长工作繁忙,家庭时间分配紧张,导致体育活动常常被其他事务挤压,影响了活动的稳定性。
家长的体育参与度和示范作用对于青少年体育行为的形成至关重要。研究表明,家长的体育态度和行为对孩子的体育参与度有显著影响,但现实中,家长自身的体育活动参与度不高,或者体育价值观不明确,可能削弱了对孩子的正面示范效应。
为改善家庭体育支持环境,家长需要进一步提升对体育教育的认识,将体育视为与学业同等重要的领域。同时,政府和学校应引导家庭合理分配教育资源,提供平等的体育机会,例如通过政策支持和社区资源的共享,降低家庭参与体育的经济门槛。此外,提倡和推广家庭体育活动的规划和专业指导,鼓励家长参与孩子的体育活动,通过自身的行为示范,激发青少年对体育的兴趣。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作用下,家庭体育支持环境将得到优化,为青少年体育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2体教融合背景下“家校社”联动促进青少年体育发展的模式构建
在体教融合的视野下,建立起一种以青少年为主体,家庭、学校与社区紧密合作的体育发展策略,是加强青少年体育素养,推动他们身心健康的关键途径。从理论依据和实践操作的交融视角,详尽地探索如何塑造并优化这种联动体系,以应对当前青少年体育中凸显的问题,如体育活动参与度不均衡、体质健康状况堪忧等。结合国内外的成功案例,打造一个以青少年为中心,集结多元力量共同协作的互动框架(如图2-1)。
2.1“家校社”联动模式的构建
模式构建的核心是学校教育。学校是青少年体育教育的主要阵地,应优化体育课程设置,以游戏和竞技为基础,结合体考项目,提升课程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同时,学校应培养一支专业、热情的体育教师队伍,通过情境教学、游戏化教学等创新方法,激发学生对体育的热爱。此外,学校应定期组织体育比赛和社团活动,鼓励学生自由选择,发展个人体育特长。
家庭教育是青少年体育发展的基础。家庭应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鼓励亲子体育活动,让体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家长可通过设立家庭体育日,组织全家一起运动,以身作则,示范体育精神。同时,家庭应为孩子提供一个支持体育的环境,如购买必要的体育装备,为孩子参加体育活动提供时间和空间保障。
社区体育是青少年体育发展的延伸和补充。社区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如公共体育设施,开展多元化的体育活动,如跳绳比赛、篮球训练营等,以满足不同年龄、兴趣的青少年需求。社区应与学校合作,共享体育教育资源,如开放学校体育场所,邀请学校的体育教师为社区活动提供指导。同时,社区可以引入社会力量,合作设立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拓宽青少年的体育参与渠道。
2.2“家校社”联动模式的运行机制
在实施策略上,政府应出台支持政策,如设立“家校社”联动专项基金,用于改善体育设施、培训体育教师、支持社区体育活动。此外,政策应鼓励家庭、学校和社区之间的信息共享,例如,学校可以定期发布体育活动信息,家长和社区可以通过这些信息积极参与。通过数字化手段,如建立“家校社”联动平台,可以方便各方实时交流,共同规划青少年的体育活动。
在落地实践中,可以分阶段实施。首先,在试点学校和社区开展“家校社”联动项目,积累经验,形成可复制的模式。接着,通过政策引导和宣传推广,逐步扩大实施范围。同时,定期评估联动模式的效果,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策略,确保模式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持续的监测和反馈,我们可以不断优化“家校社”联动的实施策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
体教融合背景下“家校社”联动的青少年体育发展模式应以学校教育为核心,家庭教育为基础,社区体育为延伸,政府政策为支持。通过构建多元主体协同的联动机制,我们可以有效提升青少年体育参与度,改善体质健康状况,促进青少年体育素养的全面发展,为国家的未来储备更多健康、有活力的人才。
3体教融合背景下“家校社”联动促进青少年体育发展的实施策略
在体教融合的推动下,构建“家校社”联动的青少年体育发展模式,已成为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和体育素养的关键。本章将聚焦于实施策略,提出一套基于理论与实践经验的综合方案,以便在实际操作中实现“家校社”有效协同,解决青少年体育参与度不高和体质健康堪忧的问题。
3.1整合各方资源
优化学校体育课程是基础。学校应当摒弃传统的“三无”课程设置,注重体育游戏和竞技活动的融合,将体考项目与趣味性、实用性的内容相结合,激发学生对体育的持久兴趣。同时,强化教师培训,提升体育教学的专业水平,运用情境教学、游戏化教学等创新方法,培养青少年的团队合作和竞争意识。
家庭教育的配合至关重要。家庭应培养青少年的体育习惯,通过设立亲子体育活动,将体育融入日常生活,增强家庭成员间的互动。鼓励家庭购买体育设备,建立体育友好型家庭环境,同时,家长应该成为孩子的体育榜样,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传递积极的体育价值观。
社区体育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是“家校社”联动的关键。社区应开放公共体育设施,举办多样化的体育活动,如跳绳比赛、户外探险等,以吸引不同兴趣和能力的青少年参与。同时,邀请学校体育教师或专业教练到社区授课,提供专业指导。社区与学校合作,开展校园体育活动的延伸,如周末运动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也能享受体育的乐趣。
3.2完善政策体系
政府在实施策略中扮演着政策引导和资源协调的角色。政府应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学校体育设施的改善和体育教师的培训,同时鼓励企业、非政府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体育发展。通过制定政策,要求学校定期发布体育活动信息,促进家庭、学校和社区的信息共享,利用数字化平台建立联动网络,方便各方实时沟通。
在具体操作上,可采取分阶段策略。在试点学校和社区实施联动项目,积累成功案例并形成模板。之后,通过政策推广,逐步扩大实施范围,确保模式的全面覆盖。定期评估联动效果,依据反馈调整策略,保持模式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此外,通过举办体育节、青少年运动会等大型活动,增强青少年的体育荣誉感,提升整个社区对体育的重视程度。
3.3加强监管,建设多元评价体系
持续的监测和评估是保证实施策略有效性的必要手段。通过教育部门、社区机构和家长的多维度反馈,收集数据,分析青少年体育参与的变化,以及家庭、学校和社会之间协同效果的提升。这些反馈将为未来的政策调整和资源分配提供依据,促进“家校社”联动模式的不断完善。
4结语
在体教融合的背景下,通过优化学校体育教育、强化家庭教育、利用社区资源和政府的政策引导,构建起“家校社”联动的青少年体育发展模式,将有力地提高青少年体育参与度,改善体质健康状况,培养运动技能,进而为国家的未来发展培养出身心健康、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华.“家校社联动”背景下体卫融合服务青少健康促进的体系发展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2023(8):163-166.
[2]王磊.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家校社多元联动模式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3(29):140-144,150.
[3]孟泽.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存在的问题和实现路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3(01):143-146.
[4]肖林鹏.中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推进重点、面临问题与建设路径[J].中国体育科技,2023(06):3-9.
[5]汪晓赞.历史演进与政策嬗变:从“增强体质”到“体教融合”--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政策演进的特征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20(10):3-10.
[6]梁学三.“双减”政策下我国青少年家庭体育发展机遇、挑战及应对策略[J].贵州体育科技,2023(01):55-61.
[7]孙玉峰.“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体育发展的现实困境与路径研究[J].武术研究,2023(08):144-147.
[8]柴王军.“双减”政策背景下青少年体育培训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模式与推进策略[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2(06):63-71.
[9]张博文.双减背景下课后服务协同育人模式构建及优化——基于体教融合理念[J].辽宁经济,2023(08):87-96.
[10]郑淑媚.体教融合视域下青少年运动损伤干预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2(22):135-138.
基金项目:2024年度青少年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体教融合背景下“家校社”联动促进青少年体育发展的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4AJYO41)
作者简介:赵苗(1987-)女,汉族,山东烟台人,讲师,教育学硕士,单位:山东商务职业学院,研究方向:体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