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文化维度理论视角下中外家庭教育差异化对家校合作共育的影响

吴欣潼
  
西部文化媒体号
2022年70期
内蒙古师范大学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8

摘要:本文从文化维度理论出发,深入探讨了中外家庭教育观念及其差异化对家校合作共育模式的影响。文章从教育观念与方式的差异、教育理念的融合与冲突这两个方面进行中外对比差异,分析这些差异如何进一步影响家校合作共育的实践,提出对应的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文化维度;教育观念及差异;家校合作共育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在国际上是很高的权威,作为前苏联的教育家,他对中国教育理论的影响更大。他说什么呢?他说:“如果一个孩子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那么不管老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学校里的一切问题都会在家庭里折射出来,而学校复杂的教育过程产生困难的根源也都可以追溯到家庭。”当然,我们说这句话,并不是学校要推卸教育学生的责任。但是无法辩驳的是,家庭教育对于学生的影响在教育过程中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的。

文化维度理论视角下,中外家庭教育的差异化对家校合作共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教育观念、教育方式上,还深入到家庭与学校的互劫模式和期望値的差异中。以下是从文化维度理论出发,分析中外家庭教育差异对家校合作共育的具体影响。

一、中外教育观念与方式的差异

(一)中国家庭教育

在中国,家庭教育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强调集体主义和“以和为贵”的价值观。家庭教育目标往往设定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这种教育观下,家庭普遍重视孩子的学业成绩和未来的职业成功,倾向于采用灌输式教育方式,即家长通过言传身教和严格要求来引导孩子。注重孩子的社会属性和集体属性的培养,这种差异导致在家校共育中,中国学校更侧重于集体教育和知识传授,中国家长倾向于直接告诉孩子该怎么做,在家校共育中表现为,中国学校和家庭都重视知识的传授和规则的遵守。(不确定性规避)中国家庭强调稳定和传统,中国家庭倾向于接受现有的教育模式和规范。(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中国家庭教育重视长远利益和传统承诺,这在家校合作中表现为,中国家庭更注重孩子长期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愿意与学校共同制定长远的教育规划。

(二)外国家庭教育

相比之下,外国家庭教育更强调个人主义和独立能力的培养。家长认为孩子应成为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外国家庭教育强调个人独立和启发式教育,注重孩子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他们倾向于采用启发式教育方式,鼓励孩子自主探索、勇于创新和承担责任。西方学校则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新能力。西方家长则更倾向于让孩子自己思考和决定。西方学校和家庭则更重视孩子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例如,美国、加拿大和德国等国家的家庭教育会注重孩子的实践能力和心理指导,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通过争辩锻炼思维能力。(不确定性规避)外国家庭乐于尝试新的教育方法和理念,推动家校合作的创新和发展。(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外国注重当下体验和即时满足。外国家庭注重孩子当前的兴趣和需求,期望学校能提供更多元化的教育资源和服务。

二、家校合作共育中影响教育理念的融合与冲突

中国家庭期望学校能够强化对孩子的学习管理,提高学业成绩;而外国家庭则更希望学校能够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包括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和创造力等。这种差异要求家校双方在合作中寻求共识,共同制定适合孩子成长的教育计划。

权利距离维度上,中国的高权利距离文化使得家庭教育更强调服从和尊重权威,家长与教师间的界限相对清晰;而外国的低权利距离文化则鼓励平等关系,家长更积极参与学校决策,与学校建立更加民主和开放的合作关系。

沟通是家校合作共育的关键环节。在中国,家校沟通主要通过面对面的会议或家访实现,这种方式虽然直接但可能受限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在国外,家校沟通方式更加多样化,如电子邮件、电话、社交媒体等,这些方式能够提高沟通效率,加强家长与学校之间的互动。因此,在中外家校合作共育中,可以借鉴国外多样化的沟通方式,提高家校互动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由于中外家庭在教育期望值上存在显著差异,家校合作共育需要协调双方的期望值。中国家庭普遍期望孩子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和未来的职业成功,而学校则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在家校合作中,双方应共同制定合理的教育目标,既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也重视其综合素质的提升。同时,家长应认识到过度期望可能给孩子带来的压力,并保存适当调整自己的期望值。

家庭角色和责任的不同也影响了家校共育的效果。中国家庭中,祖辈和父辈通常共同参与孩子的教育,而西方家庭则更多由父母自己承担教育责任。这种差异在家校共育中表现为,中国学校需要更多地与家庭中的多代人合作,而西方学校则更多与父母直接合作。

三、应对策略与建议

(一)加强文化理解与尊重

在家校合作共育中,双方应加强对彼此文化的理解和尊重。通过文化交流和教育培训等方式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为家校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创新家校合作模式

结合中外家庭教育的优势,创新家校合作模式。例如可以借鉴国外的启发式教育方式,结合中国的传统教育智慧,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家校合作教育模式。同时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三)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和长效的家校合作机制

建立多元化的家校沟通机制,提高沟通效率和效果。除了传统的面对面沟通方式外,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社交媒体、在线会议等加强家校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家校合作不应是一时的行为,而应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学校应制定家校合作计划和方案,明确合作的目标、内容、方式和责任分工等。同时,学校还应建立监督和评估机制,定期对家校合作的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以便及时调整和优化合作策略。

(四)建立教育理念沟通机制

教育理念的差异是家校合作中常见的文化冲突点。学校应向家长明确介绍其教育理念、教学目标和育人方式,并鼓励家长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双向沟通,双方可以逐渐达成共识,形成共同的教育目标。此外,学校还可以邀请教育专家或心理咨询师为家长提供讲座和培训,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理解并支持学校的教育工作。

(五)开展多样化的家校合作活动

家校合作不应仅局限于传统的家长会或家访等形式,而应更加多样化、创新化。学校可以组织家长参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志愿服务等,让家长亲身体验学校的教育环境和氛围。同时,学校还可以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的教育管理和决策过程,如成立家校合作委员会等,让家长在参与中更加深入地了解学校的运作和教育理念。

(六)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与全面发展

家校合作共育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全面发展需求、通讨个性化教育计划和综合素质发展需求。通过个性化教育计划和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等方式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发展方向。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学校和家长应共同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兴趣爱好、特长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多样化的课程和活动,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家长则应关注孩子的兴趣和特长,鼓励孩子参与各种有益的活动。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文化维度理论视角下中外家庭教育的差异化对家校合作共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加强文化理解与尊重、创新家校合作模式、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和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与全面发展等措施可以有效促进家校合作共育的深入发展。开展多样化的家校合作活动、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建立长效的家校合作机制等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地应对家校合作中的文化差异问题,实现家校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综上所述,家校合作文化差异应对策略需要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作者简介:吴欣潼(2001.04),女,蒙古族,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硕士研究生,内蒙古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中外家庭教育差异化。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