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习近平家风建设重要论述对新时代大学生的教育指导作用探析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多场合多次围绕“家庭、家教和家风”发表了系列讲话,强调了新时代家风建设对青年成长的重要性。深入思考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这对于新时代大学生在人格品德、精神理念、行为习惯和理想目标上具有重要的教育指导作用。
关键词:家风建设;大学生;指导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强,则国家强。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1]。”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对新时代大学生提出的新要求,然而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问题和社会责任担当意识仍需要不断加强。自个人至社会到国家乃至天下,家庭始终是其中至关重要的纽带与基础,青年的教育成功与否,关系到青年自身人格能否完善、前途是否光明的同时,也影响着国家命运的好坏。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青年一代要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如果这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而系好第一粒扣子则在于家风建设,在家风建设中应该教导新时代学生应涵养怎样的人格品德、精神理念、行为习惯和理想目标。
一、培养律己修身的人格品德
律己即严格要求自己,廉洁自律;修身就是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律己修身不仅是古人对自己人格修养的要求,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家风建设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曾语重心长地教育大学生要承担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赋予的时代责任。家庭是道德修养的第一课堂,父母言行是子女人生的第一课。一个优良的家风应该将遵从道德、遵守纪律、恪守法律作为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家长自己更应该做到清正廉洁、刚正不阿,以身作则,付诸实践,树好榜样,这样才能取信于子女,为子女所学习。为人子女,应该潜心听取父母的教导训诫,继承践行父母身上的优良品质。作为新时代大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向党组织靠拢,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就像习近平总书记在父亲习仲勋身上学习对共产主义信仰的执着追求,忠诚党和人民的事业,以及勤俭节约的优良品德等。优良的家风在形成之后需要一种保持和传承,新时代大学生如果可以按照家风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刻刻保持着敬畏之心,将增加自身心性修养和道德素质作为基本目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融入到自身言行中去,久而久之,大学生的人格品德和个人价值观体系便会培养成功。只有这样德才兼备的大学生,才是真正符合新时代有本领的青年,在进入社会后对诱惑和是非才会有正确的判断,进而影响他人。如此,整个社会风气将得到改善,核心价值观在新时代大学生这一代就得到真正地践行。
二、传承艰苦奋斗的精神理念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精神理念,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的中国人民应有的精神风范。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需要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共同参与,复兴之路充满着曲折与坎坷,这就需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家风培育中融入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要为子女开路留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更是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与此同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在暗中滋长,民族英雄林则徐传世的一副对联引人深思:“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2]。”一家之主应该留什么给子孙后代,新时代的家庭应该形成什么样的家风传给当代大学生。常言说,“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家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留给大学生的宝贵精神财富,八路军老英雄陈洛平,将从自己身上取下来的三块弹片交给三个子女,以此使子女铭记艰难岁月;老红军临终前把自己珍藏几十年的党证传给子女,却将毕生积蓄捐给家乡学校,设立长征奖学金,激励自己子孙和家乡学子敢于吃苦、奋斗不止。当代大学生生长在新时代,离革命先辈们为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的激情岁月已经很远了,这一代耳闻了共和国诞生和成长的蹉跎,目睹了新中国发展的迅速,感受着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幸福。但是人生的真谛不在于享受安逸的生活,而在于为美好生活奋斗的过程。新时代是奋斗的时代,也是最适合奋斗的时代,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将艰苦奋斗的精神传承给新时代的大学生,培养其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自强不息的思想品格和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使其将个人的奋斗目标融入到为祖国的前途命运和为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具体实践中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砥砺前行,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三、涵养诚信友善的行为习惯
诚信友善不仅是中华传统的基本美德,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家风建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在社会所有的优良风气中,最不能缺少的便是诚信友善的品质,诚信问题的缺失,也是目前社会面临的严重问题。在家风建设的内容上,要教育子女做到言行合一,言出必行。教育大学生讲诚信非常重要,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在诚信的家风教育下,他们高额的信誉积分可以使他们得以长远发展,也会影响周边的人注重诚信,那么社会的诚信危机也会在诚信大学生的影响下发生改观。友善家风历史悠久,习近平总书记就曾引用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句话来教育人民在家风建设中注重培养友善的家风。在友善家风的教育中,应该教育大学生首先对家人善心满怀、无微不至,然后再推己及人,把这种友善之心传递到亲朋邻里之间,感染社会上的其他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便是友善家风的社会体现,这样的家风才是把“友善”做到了极致。诚信家风和友善家风是紧密相连、互相融通的,在社会中人与人的友善的基础就是诚信,整个社会的诚信则有利于友善之风的推行。每个家庭应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诚信友善的家风建设思想,为祖国培养诚信友善的新时代大学人才。
四、树立为国为民的理想目标
与西方“家”“国”相分的家庭观念不同,中国式家风中有鲜明的家国情怀,“家”与“国”是中国人同一情感寄托的不同层面表达。“有国才有家,国泰才民安”“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这是炎黄子孙根植于髓的信念。几千年来,“家国一体”的观念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历久弥新,所以不论时代和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重视家教、重视家风。将家风置于更广阔的国家层面上、将家风与民族复兴联系在一起,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家风建设重要论述的显著特征,这在大学生的成长教育上具有指导意义。理想信念对于大学生来说十分重要,我们要把为国为民的理想目标作为家风建设思想的最终追求,使家庭成为教育大学生把家国情怀作为安身立命所在而非物质欲求的主要阵地。新时代大学生努力的方向就是要做一个“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在修身齐家之后,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理想目标,保持着年轻人的激情和执着,在学习中刻苦钻研,夯实专业理论知识,积极投入实践,在具体实践中完善自身能力,知行合一,将理想变成实际行动,将知识转为真正的本领,将使命外化为勇敢的担当,在传承“家国一体”的家风建设思想中树立为国为民的理想目标,于新时代下在实现伟大梦想的伟大实践中成就非凡的人生。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2] 满媛媛.习近平关于家风建设的重要思想探析[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8(07):24.
作者简介:何雨濛(1996-),女,汉族,黑龙江绥化人,讲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