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短视频对树立正确文化价值观的影响研究

——以博主江寻千传扬非遗文化“火壶”为例

杨槟如
  
西部文化媒体号
2024年26期
宁波财经学院 浙江宁波 315000

摘要:在新时代,短视频盛行,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类文化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因此,针对短视频对树立正确文化价值观的影响研究,本文以江寻千发扬“火壶”文化为具体案例,运用CNKI、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等所检索出相关信息,进行叙述。可知,当今短视频在推动非遗文化传播以及人类文化价值观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但这影响也具有两面性。

关键词:短视频;非遗文化;文化价值观;火壶

一、引言

在如今的新媒体时代,网络短视频逐渐成为当下的主流。国家数据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自2022年起,短视频APP行业月度人均使用时间均大于50小时,且该趋势在不断上升。而在如今泛娱乐化的时代,其特点和形式迎合大众的需求,以致短视频深受全民的热爱。

人民论坛网评提出“留住国家文化记忆,促进短视频媒体主力非遗文化传播。”由此不难看出,短视频对文化传播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短视频通过其特有的形式,使得文化显得更加立体直观,让观众了解文化、接收文化、认同文化,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而文化价值观是社会或文化群体中普遍接受和认同的一套信念、态度和观念,深刻影响着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短视频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文化价值观,影响我们对文化的“是非曲直”的总的判断。另外,短视频打破了空间限制,扩大传播范围;迎合当前潮流,创新非遗文化传播方式。由此可知,短视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提供了新生动力。

其中,较具有代表性的是抖音博主江寻千。她通过短视频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火壶”。给人们带来视觉的冲击力,直观地感受到“火壶”的魅力。

江寻千有关火壶短视频的爆火离不开其正确的文化价值观的引领。她的自发性创作让优秀的非物质文化生机勃发,在不断的视觉冲击和高水平的共情反应下,让大众文化价值观与短视频所传达的文化价值观交融,从而推动构建正确的主流文化价值观。

二、文献综述

在CNKI和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中搜索“短视频”“文化”,检索出的学术期刊达到1.24万篇。最早的一篇创作于2015年,由罗军学者所作。从国际角度来看,外国人拍摄短视频项目以视频为唯一内容载体,以影视“分散拍摄+后期剪辑”的创作流程为文化体验过程,除了提供全方位的文化暴露,为这些中国文化的文化点提供了国际化的视觉语言探索(罗军,2015)由此可知,短视频提高了文化的知名度,营造了更良好的国际化文化氛围。

逐渐地,短视频在传播和保护文化中显现出与传统传播方式完全不同的优势。大批学者开始研究短视频对文化的影响和作用。

从辩证思维来看,短视频对文化传播的作用具有两面性。短视频在阔大文化的传播范围,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的同时,其弊病也随之显现。由于时长限制,短视频往往只能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皮毛,难以深入介绍其历史 背景、文化价值和制作工艺等,使得受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停留在表面。为了获取点击率,很多创作者倾向于选择热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进行创作,同时,在风 格、人物造型、表现形式上照搬照抄高流量的网红视频。(田薇,2024)

另外,许多学者也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进行深入研究。

其中,在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本质的情况下,我们可以不断将当代社会知识和生产方式、文化形态及教育形式融入其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赓续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和创新性基因。(林继富,2024)

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问题依旧存在,出现一大批非遗文化后继无人的情况,比如东莞的千角灯的继承人只有一位近80岁的老人。这一问题严重影响非遗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我们可以从科技、群众等更多的方面出发,研究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三、案例分析:江寻千和非遗文化“火壶”

江寻千,一位湖南女孩,对美术抱有极大的热忱。在2019年,她辞职,成为了一名自由原画师。江寻千小时候就跟着爷爷去听戏。慢慢地,她也爱上了京剧。在工作后,她找到广州青年京剧社,学习了六年的京剧。2019年11月24日,江寻千开始在抖音上发布短视频,抖音ID叫做九月。刚开始发布的都是关于制作传统美食的内容。随着她对中国传统文化逐渐深入的了解,开始接触更多鲜为人知的非遗文化,比如自制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草花、苗族银帽、滚灯等等。越来越多人看到她,被她的信念所感动、震撼。她真正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传播者,让更多的人看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而这次所要讲的较具有代表性的是“火壶”—非遗火壶,以火为媒,一壶为载。火壶起源于中国湖南省,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民间活动。在清朝宣统年间,为了平息城江铺的火灾,人们在新春期间杀猪宰羊祭祀,并玩耍火龙以祈求平安,逐渐形成了火壶表演的传统。表演者把烧好的木炭放入铁网中,抖动时,璀璨的焰火将黑夜点亮,化作点点星光,化作声声祝福和平安,驱走邪祟。

江寻千的“火壶”视频给观众带来独特的视觉美感。视觉美感是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提出来的。江寻千的“火壶”视频在高清镜头下拍摄出来,再通过视频剪辑技术的加持以及色彩的色相、纯度、明度实现较强的对比,给人带来视觉冲击。更重要的是,短短五分钟的视频展示了一个女孩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坚定的信念和初心。在观看过程中,她所展现的精神力量通过短视频得到广泛传递。同时,视频中加上激情的音乐,让大脑产生所谓的“快乐激素”,牵动观众的情绪。视觉因素、听觉因素、感觉因素的相互交融,让博主和观众之间产生了情感交换。

互联网的互动机制也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通过评论、转发、点赞等形式,增加作者和观众的互动。在“火壶”视频的评论区下涌现出了一大批热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青年们,有网友说“多亏九月让很多人知道了火壶,让我在我的小县城里看到了火壶。”

四、短视频对文化价值树立的影响分析

江寻千从2019年至今,累计的粉丝量已达到2082.7万,就有关“火壶”这一条视频获赞就达到671.3万,转发量超过35万。于是,越来越多有关文化的视频出现在抖音、快手等各大短视频平台。在早期2021抖音数据报告就显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抖音覆盖率99.42%。这也体现了抖音用户更多习惯于在抖音学习和了解非遗文化。

如今新时代,我们在党的带领下,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爱国主义思想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我们国人愈加坚定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推动着非遗类视频的用户数量的提升。与此同时,外部的政策影响也是产生这一变化的重要因素。国家重视文化发展和传承,完善政策,提高非遗文化的曝光率。各类创作博主也积极展现非遗文化的方式和内容,影响观众了解文化的积极性。

江寻千在视频中为我们展示“火壶”表演,这是传承的具象化。她的视频让人们知道什么是“火壶”,让人们开始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人们清晰地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真正内涵。一时间,“火壶”表演开始在全国多个地方开展,整个社会出现了“火壶”文化潮。但大部分人对这一文化的了解只是停留在观赏这一层面,对其的探索还不够深入,这也是文化类短视频今后所要关注的。

人类是非遗文化的创作者、使用者和享受者,更是传播者。江寻千的短视频传播活动推动这一主体产生文化认同感,并发挥其能动创造性。随着热度的升高,越来越多博主进行有关文化的短视频投放。“多对多”精准投放 的传播模式取代了传统媒体“一对多”的宽泛模糊传播方式,传播主体不仅是多元化的,更是可以在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实现角色的自由切换,从传播到受众,从受众切换到传播者,在角色切换的过程中,传播主体对传播内容创意和传播方式使 用有了切身的体会,更能有效地促进对非遗从不同角度和层次进行创意与传播,使非遗传播更有目的性。(石正涛,2023)江寻千所展现的文化魅力和价值,让处于同一个国家的我们,产生更加强烈的归属感,获得更浓厚的民族文化自觉和自信,推动全社会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五、挑战和机遇

(一)短视频传播的局限性

第一,内容的同质化。短视频的利益化促使创作者追求更大热度和流量,这也就导致了一系列的跟风现象。好比江寻千带火“火壶”“打铁花”等,这一系列非遗变得十分热门。于是,更多创作者往往只选择当前热门的非遗文化,并且其形式和内容也有很高的雷同。这种趋势不仅削弱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样性的展现,也限制了公众全面深刻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传承流于形式。(田薇,2024)因此,倘若无法推陈出新,受众群体的文化热情也会随着时间而消退。

第二,文化呈现出商业化倾向。非遗文化的盛行的同时,其相关的文化产业也会随之盛行,越来越多的文化产品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但是商业化倾向往往会导致文化产品趋向低智化和泛娱乐化,而这就偏离了文化初始的道路,有可能会侵蚀文化的深度、多样性以及个体的独特性。

(二)非遗文化的创新和活性

(1)短视频创作要展现非遗文化的多样化。

创作者是短视频文化的传播者。因此创作者的短视频内容要有独特性,使得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短视频内容呈现多样性,避免内容的同质化。同时,民众的要求具有差异性。因此,发布多元化的短视频,可以满足更多的个人需求,从而进一步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范围和受众,。据抖音近几年的相关数据显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类视频的受众大多在00后和60后。这就显示了,二者中还有一大批人群未真正接触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也就需要创作者去迎合这部分人的审美形态和需求。

(2)顺应短视频的实时流行元素,实现流行与文化相结合

在如今快节奏化的时代,流行元素瞬息万变。以短视频平台流行的穿衣风格为例,多巴胺穿搭火后,又出现了美拉德以及薄荷曼波穿搭。但这些流行因素无不迎合着当前的大众审美。因此,当非遗文化与短视频流行因素相结合,非遗文化也可以打上“流行”的标签,受更多大众的欢迎。但是,最重要的是,非遗文化不能在与短视频流行因素结合的过程中失去本我,要保留非遗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内涵和本质,而不是在随波逐流中失去传统色彩。

(三)文化和科技,文化和市场分别融合

恩格尔曾多次指出,科学对文化方丈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和变革作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文化载体的更迭变革,这也就使得文化范式发生了变化。但同时,文化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引领着科学技术朝着更先进的方向发展。科技与文化的交融大大促进文化的有效传播和科技的有效利用。

市场也是文化发展的一种手段。市场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文化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但这并也不是绝对化的。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文化建设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富人们的思想,推动思想观念的进步和转化,进而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观。但市场具有自发性、滞后性等具有局限性的特征,这时就需要借助政府的力量,将市场科学的宏观调控和有效的政府治理相结合。

六、结论和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短视频提高了非遗文化的曝光度,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非遗文化。江寻千的“火壶”视频带火了一项项非遗文化,让大众体验到文化之美。因此,我们应积极利用短视频这一文化载体,扩大文化的影响范围。二、短视频加深了国人的文化自信,推动树立正确文化价值观。江寻千的非遗视频向观众传递精神力量,形成了情感交互,产生共情反应。因此我们应将短视频看作情感交换的媒介,以此来达到文化沁入人心的目的。对此,我们何不正确看待短视频,运用短视频,以实现正确文化价值观的树立。

然而,这些目的的达到需要短视频作品本身具有较高的价值和质量。为此,在短视频内容上,我有以下几点建议:一、在短视频创作者选择传播的非遗文化种类使,他们应该进行多样化的选择,扩大非遗文化宣传的涵盖量,让更多类别的非遗文化供群众了解和欣赏。二、短视频拍摄技巧也是吸引群众眼球的关键之处,从而更直观地展现非遗文化的美感,传递美感。三、视频的叙事方式不要过于同质化,可以采取倒叙,插叙等多种方式,给受众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在未来,短视频的使用将会让非遗文化具有更多的可能性,激发更多的创新因子。非遗文化的受众将进一步扩大,人们的文化价值观也将朝着更正确的方向发展。若短视频这一文化载体得到有效的使用,非遗文化将在它的助力下更加熠熠生辉,光彩夺目。

参考文献:

① 罗军:《中国故事的跨文化讲述:外国人来华拍摄短视频对中国文化国际传播价值》,发表于2015-09-25。

② 田薇:《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短视频传播现状与策略探析》,出自《西部广播电视》2024年第十期。

③ 林继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表于2024-07-02

④ 人民论坛网评:《留住国家文化记忆 促进短视频媒体助力非遗文化传播》,发表于2021-06-17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