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耕耘青春:劳动纪实综艺《种地吧》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启示
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劳动纪实综艺节目《种地吧》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启示。对节目的核心内容和创新要素进行了详尽的概述,对当前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进行了批判性分析,针对传统教育模式在适应性、吸引力和实践性方面的不足。进一步探讨了《种地吧》如何通过体验式学习和情感共鸣等创新教学方法,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了教育的互动性和实践性。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前瞻性展望。强调了创新教育模式在提升教育效果、满足青年个性化需求和应对社会变迁挑战中的重要作用。研究旨在为教育实践者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以促进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和质量提升。
关键词:耕耘青春;劳动纪实综艺;《种地吧》;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启示
一、《种地吧》节目内容与创新要素的深度剖析
(一)节目概述与创作动因分析
《种地吧》作为一档创新型劳动纪实类综艺节目,由爱奇艺与蓝天下传媒集团联合制作,其创作背景植根于对国家农业发展战略的积极响应,以及对当代青年群体回归自然、体验农耕文化需求的深刻洞察。节目以农业种植为核心内容,通过记录10位年轻人在190天的农耕周期内,对142亩土地进行耕作的全过程,深入揭示了农作物生长的自然规律以及青年与土地之间的情感纽带。节目的创立,根植于对当代社会两大核心现象的深刻剖析,当代青年群体普遍缺乏与土地的直接互动,这一现象加剧了农业劳动力的流失;在互联网文化盛行的背景下,青年群体对粮食安全问题的认知存在明显不足。《种地吧》旨在传承并弘扬中华农耕文明,提升年轻一代对粮食安全的认识,同时激发他们对农业领域的关注与兴趣。节目制作团队致力于通过这种慢综艺创新形式,为观众提供具有深度和教育意义的内容,以期在娱乐性的基础上引发观众对更广泛社会文化议题的思考与讨论。
(二)节目特色与创新性分析
以往的综艺节目常常预先规划详尽的故事剧本,构建引人入胜的综艺效果来吸引并留住观众的喜爱。《种地吧少年》打破这种固定的创作模式,一眼望不到头的142亩土地、几只家禽宠物、三间破破烂烂的小房子,这些元素构成了《种地吧少年》的真实生活情境,在回归自然的田园生活中,少年们展示自己真实的形象。[1]《种地吧》以独特的节目理念和沉浸式体验,在综艺领域中独树一帜。突破了传统的娱乐框架,通过真实的农耕实践,邀请10位非专业年轻人参与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为观众提供了了解农业生产流程和农耕文化的机会。这种跨越长时间周期的记录方式,不仅捕捉了农作物生长的自然律动,也记录了参与者在过程中的成长与转变。《种地吧》传递了对传统农业的尊重,强调了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并通过年轻一代的视角,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此外,节目摒弃了综艺节目常见的剧本设定和游戏环节,采用更为接近纪录片的手法,真实记录了年轻人在乡村的生活与劳作,从而增强了节目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在播出策略上,《种地吧》通过结合长视频、短视频和直播等多种形式,增强了与观众的互动性和参与度。这种多维度的传播策略不仅满足了不同观众的观看需求,而且有效扩大了节目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塑造了其独特的吸引力,使其在众多综艺节目中独树一帜,赢得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入的讨论。
(三)《种地吧》的社会文化意义与反响深度解析
节目开播以来多次登上各大数据平台热度榜第1,获全网热搜4 000余次,话题阅读量累计超14亿人次,豆瓣评分高达9.0,入围第28届白玉兰奖最佳综艺节目单元和入选国家广电总局2023年第一季度优秀网络视听作品。[2]《种地吧》作为一档以农耕文化为核心的综艺节目,不仅在文化传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更在教育领域承担了使命,对年轻观众进行了深刻的价值观念教育。节目通过真实记录农耕生活,提升了公众对于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重要性的认识,其倡导的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促使观众对现代生活的节奏和价值观进行深入的自我反思。节目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促使年轻一代重新审视并尊重中国传统农业的价值,普及了粮食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种地吧》通过其创新的节目形式,为观众提供了一个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视角,激发了对现代生活方式的批判性思考,观众对节目的真实性及其深刻的教育内涵给予了高度评价。节目的影响并未因播出结束而终止,其正面效应仍在持续扩散。许多参与者在节目结束后继续投身于农业活动,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活跃分子。节目不仅促进了青年群体的价值观念更新,也为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二、当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一)社会环境的变化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当代青年群体正处在全球化与信息化交织影响下的社会环境中,这一环境信息量巨大且价值观念多元。互联网的普及为青年提供了广阔的信息获取渠道,促进了知识的广泛传播和视野的拓展。然而,信息的泛滥也带来了信息筛选和价值判断的难题,要求青年提高信息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区分和识别信息流中的价值观导向。全球化进程中西方价值观念与本土文化的碰撞,引发了青年群体在价值观上的冲突与融合。这一过程中的迷茫与困惑,对青年价值观的形成和选择构成了挑战。与此同时,中国社会的快速转型,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为青年提供了众多发展机会。但社会问题如收入差距扩大、就业市场竞争加剧等,也对青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与实践产生了深刻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内在需求的多样性。教育模式和方法亟需创新,以适应青年群体的现实需求,促进其全面而健康的成长。思想政治教育需在继承传统优势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探索更为有效的教育途径,以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局限性分析
在塑造青年一代的价值观念、政治信仰和社会责任感的过程中,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遭遇了诸多挑战。其中,劳动教育相对于其他“四育”而言,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体验性,关注学生与社会的真实互动,并在其中获得发展。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反映的是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与新方向。[3]然而教育内容的具有滞后性,其往往囿于理论框架,未能与当代社会的快速变迁和青年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导致教育的时效性和吸引力不足。教育方法的单一性亦成为制约因素,过分依赖讲授法而忽视了青年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限制了其参与度和学习效果的深入。但就现阶段而言,还是存在着一些高校的师资队伍对于新媒体的认知不明确,教育教学手段不能与时俱进,局限性较大,不能适应新时期的教学现状。长此以往不仅难以激发青年的学习兴趣,更难以引导其形成适应时代要求的价值观念。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倾向于采用统一化的教学模式,未能充分考虑青年个体在认知、兴趣及价值观上的差异,难以满足其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评价机制过于偏重理论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对青年行为实践、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内化的全面评价,导致教育效果评估的片面性。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进一步加剧了个性化与全面性方面的缺陷,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面对社会环境的快速变化,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创新与更新方面显得力不从心,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削弱了其教育效果与吸引力。那么如何在网络空间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推动教育方式的创新与变革,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也要求教育者不仅要更新教育内容,使之与时俱进,还要创新教育方法,以增强教育的互动性和实践性。同时,评价机制也需改革,以全面评价青年的学习成果,包括知识掌握、能力培养和价值观形成等方面。
三、劳动纪实综艺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启示
(一)体验式学习:重塑青年价值观的实践新路径
在全球化与信息化交织的当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充斥着挑战与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 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4]传统教育模式往往侧重于理论灌输,难以触及青年内心的深层次认同与情感共鸣。而劳动纪实类综艺节目,如《种地吧》,以其独特的体验式学习模式,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的路径。《种地吧》等节目通过精心设计的劳动场景,将青年置于真实的农业生产环境中,使其亲身体验播种、耕耘、收获的全过程。这种深度沉浸不仅让青年直观感受到劳动的艰辛与不易,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他们对劳动的尊重与敬畏。在汗水的洗礼下,青年开始重新审视劳动的价值,理解到每一份收获都凝聚着辛勤的付出与不懈的努力。体验式学习模式更能激发青年的内在动力,促进其价值观的自主构建。在劳动过程中,青年会遭遇各种挑战与困难,这些真实的情感体验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的宝贵财富。节目通过记录这些瞬间,展现了青年从迷茫到坚定、从挫败到成功的转变过程。这种情感共鸣不仅增强了节目的感染力,也促使青年在反思中深化对劳动价值的认识。他们开始意识到,劳动不仅是生存的手段,更是实现自我价值、贡献社会的途径。这种价值内化,使得青年在日后的生活中能够更加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多媒体融合: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边界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种地吧》充分利用这些平台优势,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方式,实现了教育内容的广泛覆盖与深度渗透。《种地吧》等节目不仅通过电视平台播出,还积极利用视频网站、社交媒体等新媒体渠道进行推广。这种多渠道传播策略,不仅扩大了节目的受众范围,也提高了观众的参与度。观众可以通过弹幕评论、在线投票、话题讨论等方式参与节目互动,分享自己的见解与感受。这种互动参与不仅增强了节目的趣味性与吸引力,也促进了观众之间的思想交流与碰撞,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素材与视角。新时代, 全媒体融合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方式方法的全新选择, 如果说教育观念是基础, 教育内容是内核, 那么教育方式方法则是衔接点。[5]在全媒体时代,信息的获取更加便捷和个性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提供定制化的学习内容和资源,以提高教育的吸引力和有效性。全媒体环境下,教育者可以采用更加互动的教学方式,如在线讨论、虚拟仿真、角色扮演等,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社交媒体、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平台在青年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高校可以利用这些平台,发布有吸引力的教育内容,与学生进行实时互动,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注重理论学习,还要强调实践应用。可以通过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增强教育的实践性和实效性。 (三)个性化与差异化:构建多元共生的教育体系
面对青年群体日益多样化的需求与特点,劳动纪实类综艺节目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个性化与差异化的培养策略,努力构建一个多元共生的教育体系。节目中的青年来自不同的地域、背景与职业领域,他们各自拥有独特的性格特征与兴趣爱好。节目制作团队充分尊重这些个体差异,为每位青年提供展示自我、发挥特长的舞台。同时还鼓励青年在劳动过程中勇于创新、敢于尝试新事物。这种尊重个体差异与鼓励创新的教育理念,不仅激发了青年的潜能与创造力,也促进了他们个性化与差异化的发展。在强调个性化发展的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培养青年的社会责任与集体意识。通过团队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等环节设计,节目让青年深刻体会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与力量。在劳动过程中,他们学会了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共同面对困难与挑战。这种集体意识的培养不仅增强了青年的归属感与凝聚力,也促进了他们对社会责任的认同与担当。思想政治教育应紧跟时代步伐,将传统文化、现代科技、社会热点等元素融入其中,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贴近青年的生活实际与兴趣点。同时还应还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模式与方法,如线上线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以提高教育的吸引力与有效性。持续创新的精神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生命力,也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与可能。
四、结语
劳动纪实类综艺节目《种地吧》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体验与反思的价值、现代传播手段的利用、个体与社会责任的统一、情感共鸣与社会认同的促进、教育内容与形式的创新、个性化与差异化教育的推动以及教育互动性和参与性的强化。这些启示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者重新审视和构建教育模式,以培养具有正确价值观、强烈社会责任感和高度使命感的新时代青年。通过这些创新实践,可以更有效地引导青年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 黄宝仪,张莉.恋土还田里的中国故事——乡村题材综艺《种地吧少年》叙事价值建构[J].记者摇篮,2024,(04):45-47.
[2] 张丽.现象级慢综艺《种地吧》破圈路径探析[J].视听界,2024,(03):61-63.DOI:10.13994/j.cnki.stj.2024.03.017.
[3] 杨小雄.思政课程视域下劳动教育的困境与对策[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31):4-7.
[4]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 2019-03-19 (1)
[5] 李涛,闫成俭.全媒体融合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05):133-137.DOI:10.16580/j.sxlljydk.2019.05.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