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听觉叙事理论的沈从文湘西小说中的声音景观书写

李慧鑫 陈冰冰 段思雨 韩丽爱
  
西部文化媒体号
2024年26期
重庆三峡学院文学院 重庆万州 404100

引言:音景(soundscape),可译为“声音景观”,最早由加拿大理论家默雷·夏弗(R. Murray Schafer)在《音景:我们的声音环境以及为世界调音》一书中提出。夏弗关注到了后工业时代声音环境的恶化,从环境主义和生态主义角度对声音风景做出审美和文化的批判。夏弗将听觉生态研究引用到了文化研究领域,将听觉空间视作文化空间的一部分,认为听觉和声音是研究文化空间的一个重要维度,由此实现了听觉空间与文化空间不同学科框架之间的跨越,为后来听觉空间叙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此之前,传播学研究奠基人麦克卢汉认为,一切媒介都是人的感觉的延伸,并且提出了“听觉空间”(acoustic space)概念。他认为,随着人类文明的演变,传播空间由听觉空间向视觉空间转换,而后又向听觉空间回归。这就提醒我们,在当今“景观社会”以及“读图时代”的视觉中心主义理念下,造成了听觉感受的缺位,这会导致人们对现代文化感知的片面性和单一性。

国内关于听觉理论在文学领域的运用以学者路文彬、申丹、王敦、傅修延为代表。王敦详细论述了默雷·夏弗的“声音的风景”和“听觉生态”理论,认为听觉文化研究迈入文化研究主流的趋势丰富了现代审美和文化研究本身,将研究者的视角转向了听觉生态与文化相结合的听觉文化领域。傅修延将夏弗的“音景”的概念与叙事学相结合,认为“摹写音景的事件可以传达来自故事现场的声音,因而能创造更为鲜活生动的叙事效果”。

1 湘西小说中的听觉记忆成因

1.1现实对照下的听觉回忆

沈从文在二十岁时,阔别了生活了二十年的湘西,只身前往北京,进入了“社会”这所学校,开始阅读“人生”这部大书。但一进入都市生活的沈从文,感受到的是与湘西完全不同的社会氛围和人情世故,在他的“窄而霉小斋”中,耳边都是城市生活的聒噪。每日的嘈杂的声音使他无法安心,他感到气愤而又无奈。于是他对家乡和家乡的人民格外地思念,家乡的人事使他感到亲切,家乡的声音使他难以忘怀。因此,他通过直接书写湘西的生活回忆,来慰藉漂泊无依的心灵,湘西的音景,成为他对家乡的想象性回忆。

而他的湘西小说中,还有极具地方色彩的方言土语写作。民间的山歌和方言土语是一种能够直观体现地域特色的音景。湘西的人民能歌善舞,经常在山间河畔进行对歌活动,沈从文还专门研究过湘西的歌谣,这成为他重要的声音记忆来源。不仅如此,沈从文是想通过对家乡音景的回忆和书写,来对抗当下喧嚣的城市生活,在城市中的喧嚣使他怀念家乡的质朴的生活和淳朴的乡情,唯有与家乡的人事相连接,才可以慰藉在外的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湘西的音景在与当下的现实对照中显得格外的亲切和清晰,声音以一种更为直观的方式唤醒了作家内心深深的乡土依恋。

1.2现代性对文化原乡的冲击

《边城》和《长河》中都有关于作家对现代性的思考。现代性的浸染不仅改变了湘西社会的人事风俗,也体现在声音景观的改变上。

《边城》中两种环境的对比就是一个例证。小城中是安静祥和的鱼虫草木之声,笛声与歌声互达。但城外小小的河街却有着不同的情形,这种不同的情形便是被现代商业气息浸染的结果。这正是夏弗在《音景:我们的声音环境以及为世界调音》中所论述的,工业时代的到来对我们所居住地方的音景造成的影响。人们被喧闹声和机器声所包围,与自然的声音相隔离,而环境音景会对居住在此地方的人们产生一定的影响,影响人们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在小城里的人们,生活得与世无争,但随着现代的到来,社会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现代”的到来改变了小城里的人事和风情,冲击了淳朴的文化原乡,但沈从文也看到了其堕落处,于是便想要用以往的记忆来唤醒边地的人们,用爱和温情守护住边地的风情,因此他用文字回忆以往的质朴的生活,尤其是对自然音景和社会音景的描写,一方面表达了作者的眷恋,另一方面作者试图用声音这一更为直观的媒介激活人们心底的记忆。

2 沈从文湘西小说中的声音景观

2.1自然音景

“夏弗用高保真(hi-fi)和低保真(lo-fi) 这对声学范畴来描述各个社会阶段的音景”。显然,没有被工业文明浸染的湘西世界是一个高保真状态,沈从文在小说中也极力通过对音景的描写来表现这个安静的“世外桃源”,从而表现自然地理层面边缘化的湘西。

沈从文在《边城》的开篇缓缓地为我们画了一幅画,这幅具有极简元素的画面也包含着极简的声音景观,鸟虫鸣叫、犬吠之声、笛声歌声组成了一曲自然交响乐,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安静祥和的声音场域,这种充满自然之声的地域空间,只能存在于远离闹市的边缘村落,才能不被各种噪音所污染。由此,作者通过画面的音景,向我们暗示了“边城”之“边”。

特殊地域的音景总会带有地域特色,湘西位于沅河流域,整个山城被河流环绕,居住在此间的人们便与水结下了深厚的缘分,水声、船声与水车声也成为了该地域固定的感知元素。因此,河流、小溪的水声也构成了湘西地域特殊的音景。安静的小城中静静的溪水在缓缓流淌,成为边城生活的背景音。即使是在有船只来往的水面上,也只有水声与船声。这些声音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而这种极具地域特色的声音与城市中的汽笛声、机器声是截然不同的,也正是通过对湘西水乡声音景观的描绘,才得以显示出独特的“边地文化”。

2.2社会音景

与水做伴的湘西人民的社会生活自然也离不开水,由此也形成了具有独特水乡地域的声音景观,例如在人们的日常活动中,渡船、乘船等都是当地人们独特的活动。宁静淡然的自然环境下,必然充满了质朴的乡情,这种日常活动的吵闹打趣声,为平静的生活增加了活跃的音符。这些具有水乡特色的音景,构成了当地生活的标志音,形成了水乡河岸上的交响曲。

还有一类最能体现地域特色的音景,那就是节日中的声音。《边城》中对端午节活动的描写中也充满了对声音景观的描写,鞭炮声、鼓声、烟火声,为当地的节日增添了更多的地域色彩。正是这些具有代表性的音景,丰富了当地的节日氛围。同时,对当地社会音景的书写也是一种地域独特性的表征,由此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充满“边地文化”的湘西世界。

结语

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中有着丰富的声音景观描写,这些声音景观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与民族特色,是边地人民生活情形和生命状态的表征。沈从文初到北京时,作为一个“乡下人”,在城市中感到与周围的环境和人事格格不入,于是他将湘西的人事与湘西的声音记忆作为心灵的慰藉,这种以“他者化”的视角对故乡进行远距离书写时,作家对家乡的民族风情有了更深刻更清晰的认识。他又站在民族本位的立场,对家乡的节日、民俗以及声音景观进行近距离书写。小说中的自然音景突出了地域方面的“边”,社会音景突出了民族身份之“边”。从声音景观和听觉叙事的角度,对沈从文湘西小说进行文本批评,是听觉叙事批评在文本批评中的有益实践,能够从不同于以往的叙事角度深入挖掘作品的深层内涵,同时,也是对当今视觉中心主义在文学领域的发起的反抗和挑战。

【基金项目】重庆三峡学院文学院“本硕联动”科研专项项目《沈从文湘西小说中的听觉叙事及其民族文化身份构建研究》(项目编号:WYBS2023001)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