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产教融合视域下民办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对话式教学"策略的研究
摘要:近几年,经济社会如火如荼发展,对于现代企业和民办高校来说,产教融合是二者实现双赢的一条必经之路。基于时代不断变革背景下,民办高校是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主体,其与时俱进的进行教学改革,可以促进教学质量以及实效性大幅提升,推动教育事业可持续长远创新发展顺利实现。现如今,民办高校开设的小学教育专业并没有太多开展“对话式教学”丰富实践经验,鉴于此,本文主要 探讨在产教融合视域下新时代民办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实施“对话式教学”的有效策略,以供相关人士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产教融合;民办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对话式教学”;有效策略
引言:众所周知,立足新时期背景下,我国小学教育领域积极响应“三教改革”与产教融合的号召,以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不同方面切入,井然有序进行教学改革,虽然获得明显成效,但依旧面临专业不具备较强吸引力和缺少双师型教师的困境。在民办高校中,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并未积累大量实践经验,无法对小学教育规律进行深入掌握,难以为未来教学及时提供鼎力实践支撑;再加上实践课和理论课的课时比例严重失衡,应用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以致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更好更快适应工作岗位和充分满足岗位需求。所以,为摆脱上述困境束缚,应当主动进行教学改革,高度重视产教融合,积极采用“对话式教学”模式,这样才能够推动小学教育专业健康发展。
一、“对话式教学”的含义及其优势
(一)含义
在小学教育领域,可以与产教融合趋势完全顺应的教学模式其实就是协同教学的一种。然而协同教学却并非新的概念,其随着时间推移,经过数年发展,协同教学本质内涵不断拓展延伸,逐渐演变成一种能够将教学任务高质高效、保质保量完成的教学模式。以往传统成就协同教学更加注重强调企业教师和专任教师两方互不干扰,各司其职,前者专门负责实践教学,后者主要负责基础理论知识教学,由于双方之间交流与沟通相对较少,所以根本无法实现有效协同。为此,“对话式教学”应时而生,其基本含义是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需要有两位或两位以上教师同时在场,有效借助会涉及到实操与专业知识这两个方面的带有教学性特征的谈话,集中学生注意力,引起学生主动与他人互动、踊跃参与学习和开动脑筋思考的积极性,从而推动教学任务顺利完成,促进教学实效日渐提高[1]。
(二)优势
通过对比“单师教学”和“对话式教学”可知,后者的优势相对较大。传统落后单师教学模式强调以教师为主体,导致课堂成为了教师的一言堂,但是单向灌输知识内容既无法让学生自主学习,又无法促使学生开动脑筋思考。再加上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并未把自己看作课堂学习中心主体,使得学习质量和效果相对较差。因此,拥有两位或者两位以上教育工作者的对话式教学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一是师生对话和教师对话可以为莘莘学子及时提供温馨融洽、生动自由的良好学习环境,除能够将学生主动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激发出来以外,还可以拉近生生、教师和师生之间距离。而且通过全新学习行为,也能够促进学生学习质量大幅提高。二是师生之间和教师之间进行的对话,可以对生生之间对话起到一定启发作用,更好拓展延伸学生逻辑思维,让学生能够进行深度学习。教育工作者在对话式教学模式下,不仅扮演着组织者和引导者等重要角色,还是学生的知心密友。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友好对话,能够将学生存在的各种问题和困惑暴露出来,从而引发学生积极深入思考,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概率最大限度提高。
二、产教融合视域下民办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实施”对话式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不断细化职业需求,完善优化课程设计
目前,社会经济日新月异发展,高等教育重要性随之凸显出来,在高等教育中,产教融合是一个重要主题。产教融合是推动有机衔接教育链、人才链、供应链、价值链和产业链顺利实现的一种重要举措。当下,产教融合不断深化,在此种背景下,民办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应当对行业内部职业需求进行深入了解,并主动进行合理细化,切实明确小学教育专业高质量、高素养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精心设计适合学生的课程,科学选择恰当先进教学方法,切实做好充分准备工作。鉴于此,民办高校需要同各小学学校建立起一个长期合作机制,全面搭建友好互动和沟通交流的可靠渠道,切实保证双方皆可以最大限度满足对方提出的各种需求。有条不紊开展“对话式教学”,应当精心设计与之相匹配的各种课程,如此一来,这种新型教学模式才可以更加契合小学教育专业教学,以小学教育学课程为例,民办小学教育专业教师课程设计的时候应当尝试对“对话式教学”方法进行采用,具体详见下表:
根据上表内容可知,在将各自负责的任务明确的基础之上,小学教育专业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应当以不同教学项目或者多彩主题活动为出发点,与学生进行有主有次的对话,将自身专长充分发挥出来。例如,在某个教学项目中,即使已经将主要职责划分出来,但这却并不代表教师只为自己的项目发言,其还要全身心参与到其他发言当中来。基础教育是广大小学教育工作者的主要任务,其应当有机结合理论和实际,借助相应案例来对教学进行有效支撑。民办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教师一般会利用互联网来搜集教育案例,鼓励学生对这些内容展开针对性讨论,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对话往往具有明确的主次之分,其还提出明确要求,师生需要充分了解发言内容,否则这种对话将不会发生[2]。
(二)选聘教育机构教师,逐步实现资源互补
当下,我国民办高校严重缺少双师型的教师,因此需要合理整合教育资源,推动资源互补进一步实现。小学教育专业应当全面建立起一个系统完善、健全可靠的选拔教师机制,主动引进综合素养高,专业能力强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优秀小学教育人才。在人才培养实际过程中,社会上的一些教育机构发挥着重要作用,教育机构选拔出来的优秀教师,既能够快速胜任教育工作,又能够为小学教育及时提供大量优质教育资源,还可以向社会输送海量高技能,高素养的专业教育人才[3]。
(三)共同参与教学研究,促进深度融合实现
教育工作者的配合度与综合素养能够直接决定“对话式教学”的质量与成效。在民办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教学中,共同教研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民办高校专任教师在进行共同教研过程中,应当与从教育机构选拔出来的教师友好互动、取长补短和交流思想,以此来对双方知识结构进行不断优化,促进二者专业水平切实提高,真正意义上形成教育合力,推动教学效果大幅增强。一般情况下,进行共同教研往往需要充足教研经费以及健全教研机制作为基本保障,引领双方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共同研究当中来。现代民办高校与社会上的教育机构必须要分工合作,明确双方职责,努力为有条不紊开展共同教研活动及时提供可靠渠道。民办高校还应当全面建立起一个教研体系,由教研室牵头,教师共同参与,教研处正确指导,协同合作,妥善解决实施课程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多方联动共研,结合实际完成课程,促进教学实效性逐步提高。民办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教师也应在此基础之上转变成一位双师型教师,促进自身理论水平提升,为班级学生提供更加专业优质的教育[4]。
(四)多位教师同堂对话,推动学生茁壮成长
简单来说,教学对话意义其实在于教学主题的提出,能够让师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灵活运用,并对传统意义上的规范以及定义进行深入探讨,最终基于系统且完整的角度来对问题进行思考。在进行对话过程中,双方彼此交流意见,能够将师生双方的逻辑思维模式与深层意识结构全面展现出来,彻底打破师生以往固有僵硬思维,让二者可以联结起积累的知识经验,充分发挥自身潜力潜能,最大限度增强自身创造力。教育工作者之间进行的教学对话,不管是计划性还是目的性皆相对较强,谈话语言必须要与所使用教学语言的相应基本规范相符合,尽可能避免口语化,同时,在实际谈话过程中,教育工作者需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及时关注,选择恰当时机鼓励和引导学生亲身参与到自己的教学对话当中来,如此学生和教师两方的逻辑思维将会不断碰撞,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充分理解,牢固掌握教师教授的技能,更可以让教师深入反思教学过程和综合分析讲解的知识,从而真正意义上达到预期理想的教学相长目的。
(五)积极改变教学评价,充分发挥师生潜能
在教学评价中,导教与导学是其具备的重要功能。小学教育专业在教学全过程中不仅应当全面贯穿这一问题,即“培养什么样的人”,还需要全面包含教学评价。民办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应当对社会上的小学所需人才标准进行科学分析,结合实际树立起与其相符合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在将教学评价完成以后,需要推动学生和教师朝着该目标坚定不移的继续迈进。因为只有将上述提到的问题妥善解决,教学评价才可以将自身具备的指挥棒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民办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应当积极创新和改进教学评价体系,主动邀请已经在小学入职的教师踊跃参与教学评价,拓宽评价维度和增加评价主体,可以让评价立足小学角度来对教师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以及学生成长进行评价,进而动态调整和改进教学环节,让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可以充分满足国家和社会的实际需求[5]。
结语:综上所述,应运而生的对话式教学新型教学模式与民办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所应用的传统单师教学模式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异,而且这种差异体现在方方面面上,如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形式,以及采用的教学理念等,由此可知,在实际课堂上开展“对话式教学”相对较为困难和复杂,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当前时代,高校教育教学工作既重视质量又强调效率,小学教育专业教师既要将产教融合本质全面理清,又要明确学校人才需求标准,加强与学校之间的深度合作,在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时候,主动对学校资源进行充分利用,推动多方主体协同育人逐步实现,与此同时,为推动共同利益实现,还应当严格遵循合作共赢、互利互惠基本原则,做到彼此赋能,以此确保二者可以共生共长。
参考文献:
[1]张志立,陈艳格.地方高校转型背景下的产教融合紧缺型人才培养新路径[J].计算机教育,2024,(11):36-41.
[2]王芙蓉.产教融合背景下小学教育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究——以榆林学院绥德师范校区为例[J].教师,2023,(34):99-101.
[3]李永占,张艺蝶,马莹莹.地方高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及问题分析[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3,(05):56-58.
[4]潘景丽,廖丽丽.小学教育专业“双三位一体”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J].南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03):141-146.
[5]石璐.“互联网+”背景下直播教学在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的应用现状与优化对策[J].豫章师范学院学报,2021,(06):77-80.
作者简介:沙巍(1986.12),女 回族 河南郑州人,助教,硕士研究生,从事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家庭教育等方向研究。
基金项目:
河南省民办教育协会立项课题:“产教融合视域下民办应用型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教学改革路径探索”(编号:HNMXL20242063)
郑州科技学院2024年教改项目:“新文科背景下基于 0BE 理念的<教育学原理>混合式“金课”构建及实践探索”(编号:2024JGYB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