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以红色文化铸牢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探索

李庆龄
  
西部文化媒体号
2022年75期
广东医科大学 广东省东莞市 523808

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铸牢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体现。红色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主体相同、内容底蕴相近、教育目的同向。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可以从增进文化认同、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丰富教育载体等三个方面助推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校应不断整合红色文化、创新教育形式、加强红色文化氛围建设,通过理论与实践研究探索以红色文化铸牢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红色文化;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引言

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工作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重要工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1]。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2024年7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细落实。2024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爱国主义教育体系。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体现。红色文化凝聚着不同层面的价值共识,有利于统一思想、形成共识[2],以红色文化教育促进高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为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思路。

一、红色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阐释

(一)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最早由刘欣文[3]在2003年提出,之后,刘寿礼也在论文中提到“红色文化”,他认为,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性革命文化运动的产物,主要包括红色文艺作品及相关精神[4]。此后,不少学者开始对“红色文化”的内涵展开深入探讨,但目前尚未形成一致定论。

学者们对“红色文化”的内涵阐释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的“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以暴力革命或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革命时期形成的革命文化。广义上,“红色文化”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5],凝聚的、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红色遗存和红色精神[6]。本文研究的“红色文化”内涵,采用广义上的观点。

学术界大多认为,红色文化的表现形态,包括物质、精神和制度三个层面。红色物质文化,包括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革命文物、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艺术作品[7]。红色精神文化,指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精神,如红船精神、长征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等[8]。红色制度文化,包含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理论、纲领、路线、方针等[8]。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理念的提出,是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首创性贡献[9]。2014年,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0]。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指中华民族对于自身作为共同体存在意义的自觉认同和行为倾向[11]。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内涵包括“四个与共”和“五个认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12]同时,他强调:“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12]

二、红色文化与铸牢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联系

(一)红色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在耦合

以红色文化铸牢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源于红色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存在耦合关联。二者的建构主体相同、内容底蕴相近、教育目的同向。

首先,红色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主体相同。从红色文化的形成来看,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凝聚形成的,中国共产党是红色文化的创造主体[2]。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将“个体的联合”延伸到“民族的联合”所提出的理念[13]。

其次,红色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底蕴相近。红色文化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红色精神凝聚[6],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人民至上、奋斗奉献是红色文化的主要内容[7]。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则是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强调爱国主义和各民族共同发展,是红色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近的内蕴。

最后,红色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目的一致。红色文化教育的目的主要在于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厚植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8]等等,确保党和国家后继有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内容,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14]。由此可见,二者对高校大学生的教育目的存在一致性,以红色文化铸牢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起到相互促进、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红色文化教育有利于铸牢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高校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可以从增进文化认同、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丰富教育载体等三个方面助推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一,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15],铸牢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中一个目的是加深各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同人民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发挥着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价值[2]。通过开展红色文化教育,让各民族大学生充分了解近代以来各民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凝结形成的先进文化,汲取红色文化中坚定的理想信念、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拼搏奉献的大无畏精神,从而对中华文化产生高度认同,为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下坚实的根基。

第二,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历经风雨沧桑、齐心协力一起创造的,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当中的中流砥柱作用。红色文化自形成起,始终保持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紧密相连[8]。高校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可以让大学生超越时空近距离了解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道路的坚定正确领导、勇于共克时艰的强大凝聚力、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有利于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

第三,红色文化为铸牢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丰富其教育载体。铸牢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各民族大学生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能抛开物质空谈意识培育,需要有一定的物质载体作为教育资源和工具,帮助大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自觉培育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红色文化当中包含的红色遗址、遗迹、红色文艺作品、红色精神、相关制度等都为高校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载体和教育资源,运用红色文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助推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以红色文化铸牢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挑战

目前,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推动下,高校对铸牢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有诸多有益探索和实践。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高校对红色文化的运用与融合还存在一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相关理论研究较欠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有待提升。目前,学术界对运用红色文化铸牢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较少。以“红色文化铸牢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在“中国知网”平台进行搜索,相关学术期刊51篇,学术论文40篇,其他类别文章6篇,与学者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相比,这个数据明显偏少。高校作为铸魂育人的主要阵地,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需要相关理论研究作为指导和借鉴,才能将红色文化与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紧密融合,更好将“四个与共”和“五个认同”的观念深植各民族大学生的心中。

其次,高校教育者对红色文化的内核挖掘与运用有待增强,校园氛围营造欠缺。以红色文化铸牢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键在于高校教育者对红色文化内核的充分挖掘整合、深刻理解融入、灵活广泛运用。目前,部分高校教育者对红色文化的内核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关联理解不深,红色文化教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融合不够,运用红色文化帮助大学生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较少,校园内利用红色文化加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氛围营造不充分。

再次,高校教育者运用红色文化对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方式较为单一。目前,高校教育者主要通过思政课堂、红色主题班会、参观红色文化资源等形式培育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是对线上新媒体平台的主动使用不够,教育形式不够新颖,培育效果不佳;二是未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参与度不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主动思考有待加强。

最后,高校运用红色文化对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面临着一些外部挑战。错误思潮、邻避冲突、多元文化[13]等外部挑战为高校运用红色文化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带来一定冲击,同时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对错误价值观和非主流思想的辨别能力不够,需要及时正确引导、全面高效宣传主流文化和主流价值观,才能有效帮助大学生应对非主流思想的影响。

四、以红色文化铸牢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红色文化对铸牢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高校在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中,可以积极主动从红色文化的视角,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第一,充分挖掘整合红色文化,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高校教育者应主动加强对红色文化内核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核心的理解,充分挖掘各种红色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契合点,并对各类红色文化、不同时期的红色文化、本地红色文化资源加以系统整合。在开展红色文化教育过程中,注意拓展红色文化中对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积极因素,有意识地加强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在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时,要主动融合运用红色文化,让学生通过红色文化学习对中华民族共同体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思考,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满信心。

第二,提高师资队伍相关理论水平,加强红色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融合研究。一方面,高校教育者要加强对红色文化应用于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理论研究,理清二者的内涵、特征、耦合联系、融合基础,充分挖掘红色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结合点,为高校开展相关实践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高校教育者要积极探索如何通过红色文化教育,让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牢牢占据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从而应对错误思潮、多元文化等外部挑战,让大学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族人民共同发展的基础产生高度认同,从而自觉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三,创新红色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融合形式,提高大学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首先,高校要创新课堂教育形式,摒弃填鸭式课堂,通过翻转课堂、小组实践、角色扮演、作品展示等多种形式结合,让大学生主动去探索红色文化,在探索过程中自觉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其次,高校要搭建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实践交流平台,如高校可充分运用本土红色文化资源,主动加强各民族大学生之间的交融学习、内地学子与港澳台大学生的文化交流。最后,高校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对红色文化进行传播和创新,如利用公众号、短视频等宣传媒介,通过有形有感、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让大学生在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中,主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四,加强文化氛围建设,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营造良好的文化浸润环境。高校要通过构建三全育人体系,在各个场域加强对红色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同时注重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增加与红色文化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相关的精品项目,如主题演讲活动、红色文艺作品展、红色故事会等,让大学生在第二课堂中潜移默化接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同时,社会实践层面要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合力,相关部门要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高校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搭建实践交流平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2]史杰. 新时代红色文化的价值实现研究[D]. 山东大学, 2022.

[3]刘欣 文.河 北“红 色 文 化”研 究 有 新 收 获[N].中 国 文 化 报,2003-10-01.

[4]刘寿礼. 苏区“红色文化”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研究[J]. 求实, 2004(07): 33-34.

[5]刘浩林,李清平. 论红色文化的价值精髓及其当代传承[J].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9, 12 (02): 109-114.

[6]沈成飞,连文妹. 论红色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其当代价值[J]. 教学与研究, 2018(01): 97-104.

[7]郭星星. 新时代红色文化传承发展研究[D]. 郑州大学, 2021.

[8]柳磊. 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阜阳师范大学, 2023.

[9]张新,邓吉喆. 习近平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的原创性贡献[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4(04): 57-64.

[10]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1]董雅华.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逻辑与教育理路[J]. 思想理论教育, 2024(08): 53-59.

[12]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1-08-29(1).

[13]杨建.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维审思[J]. 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4, (03): 39-42.

[14]陈立鹏. 加强学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几个问题[J]. 中国德育, 2023, (01): 29-34.

[15]严庆. 更深刻地理解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J].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01): 1-4.

课题项目:《以红色文化铸牢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项目编号:GDMUTZ202411。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