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近七年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研究述评

王祥
  
西部文化媒体号
2024年30期
东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吉林吉林 132012

摘要:近七年的研究表明,大学语文思政建设存在着课程定位错位、地位边缘化、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固化、教师思政教学能力不足等问题。研究者们也并未形成更为宏观的和具有实践性和深度的语文思政理论体系。

关键词:语文思政;问题与不足;述评

自课程思政开展以来,大学语文思政建设(下文将此概念简称为语文思政)中存在的多重问题,自2018年以来,研究者们对此多有论及,但并未进行非常集中的整合与论述。君子知不足而后进,对于研究者们所提及的问题和不足进行系统梳理与评价,对于后续的语文思政教学实践和研究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1.课程地位的边缘化与课程定位的偏差

受当代大学教育中实用主义的思潮影响,在开设了大学语文课程的院校中,普遍存在重实用技能的培养、轻视语文学科的精神育人属性的特征。实用性、技能性是母语教育的重要层面但并非全部。论者普遍认为,重视语文课的实用性而轻视其人文素质教育的属性课程定位是偏差的,这严重影响了大学语文在课程思政教育中的优势的发挥。

更严重的问题是,大学语文课程持续不被重视甚至是被边缘化。一方面是因为实用主义、实利主义的影响,大学普遍存在着重实用性和专业性、轻人文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弊端,另一方面在从校方顶层制度设计到通行的态度共识普遍对大学语文的教育价值有错误的估计和判断。

定位的偏差和地位的边缘化都会影响授课教师的从教态度,更重要的是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极大降低了语文课的教学效果和上课热情。这不仅会进一步影响大学语文在课程思政教育中优势作用的发挥,最终将课程本身的能量大大削弱,导致大学语文思政建设受到负面影响。其应有的育人属性和思政功能都会被削弱。课程定位和课程地位是语文思政所面临的结构性的最根本的困境。

2.课程内容中思政元素的匮乏和偏差

课程思政虽然是一个很晚进出现的教育理念,但是对于大学语文课程来说,课程思政是一个“迟到”的概念,是一个晚生于所指认事实的概念。语文教学自从诞生伊始便包含着思政的元素和力量,学生在语文课感知对于中国文字、语言、文学乃至文化的力量和美感,这是形成文化自信和认同的重要过程。优秀的语文教师自然是良好的课程思政教育者。试问能感知到汉语的音韵美、形体美和内涵美的人何以不欣赏、不喜欢汉语?进而不对其产生自信?

即便如此语文思政的课程内容仍然是存在问题较多的环节。论者指出,部分教学内容的设定偏离了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侧重考评,注重语文知识,轻视语文作品的思政内涵。育人作用有待进一步强化。而另一个极端则是:思政建设使得大学语文过多侧重于其人文性,某种程度上淡化了甚至忽略了大学语文本有的应用性和实用性。事实上,大学语文的所有内容都体现着文化力量和民族智慧,知识性、技能性和人文性、情怀性的东西从来都是水乳交融而非截然二分的。

所以有人认为我们对大学语文思政资源的挖局是不足的: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思政元素挖掘深度不够,同一作品思政元素丰富性展现不够,不同的思政元素间的融合度不够。从而带来思政内容单一、形式枯燥等问题。甚至是存在用抽象说教空谈家国主义等理念概念的弊端。也有论者认为,该校课程内容难以彰显地方和院校特色,不能跟本土的良好文化有机结合。不能很好发挥大学语文的自身具有的场景适配性。

教材是课程内容的载体,各地各校大学语文教材本就良莠不齐鱼龙混杂。论者指出,语文教材的思政属性或者说具有鲜明课程思政内涵和价值的语文教材建设尚处不足的阶段。与内容本质上浑然交融的是所谓课堂形式和教学方法。

3.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固化

传统的高等教育方法以教师照本宣科、一言堂式知识填鸭为主。这种教学模式在纯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硬性”知识课堂中都已经有些不合时宜了,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革新使学生对于课堂模式的兴趣度、参与感的需求不断提升。一则对于人文素质教育来说,模式多样的、更具有互动性和参与干的课堂将更符合当下学生的需求。二则思政教育首先是基于感受和情感,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在此语境下亟需被革新。

因此论者普遍指出,教学模式的固化大大影响课程思政的效果。在时下的语文课堂,因为缺乏直观性和实践性的教学设计,普遍存在着学生参与度不高等问题。所以对于语文课堂来说,内容的表现方式和内容选择一样重要:有些教师在授课的形式上会采用命令式训诫与枯燥抽象说教,缺乏学生的互动参与,缺乏直观性和实践性的教学设计。

4.教师的态度与能力的不足

语文思政建设的内容和形式问题有时基于教师自身的问题,表现为语文教师对于思政教育理念的错误理解和忽视。最严重者,有教师并不认为思政教育是语文课的使命,而是思政课的事,因此他的课堂强调工具性而淡化人文性,因此匮乏课程思政元素。有的老师接受了课堂思政的理念,但是方法习惯上因循守旧,并不能主动有效发挥语文思政的优势和力量。再有甚者,教学队伍能力参差不齐,教师自身水准停留在很古早的水平,多年来没有进步,把浅化误作为深入浅出。这些都影响到语文思政的建设。

值得指出的是,有的研究者和一线工作者本身就存在认知的偏差,课程思政/思政教育只是一种理念,而非与课程内容本身天然区隔的另外一个存在实体。语文课中的资源自从大学语文的前身——大学国文时代就天然地存在着,新时代语文教师的任务并非将一个实体融合/结合到另外一个实体中,而是以更恰切地方式将其展现。融合本身就有生拉硬拽的生硬感,而展现则是对语文课天然的优势的发挥和彰显。

5.系统理论建设的不足与实践性的匮乏

任何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都需要基本的理论支撑,语文思政作为一种相对晚近的理念概念,并没有形成非常具有体系性的实践理论,更谬谈成为作为教学基础的广泛共识。

纵览语文思政相关研究,同时基于本文的整理,都能发现语文思政现在存在的更深层的问题是理论建设的严重不足,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乃至与教学实践的关联度、互动程度。研究者尤其是一线教师们对于语文思政本身的内涵、价值、特征、实践方法仍然缺少系统的反思与实践,所以短期内也不可能形成系统理论。

更有人甚至认为,大学语文思政建设仍处于书本、理论化的阶段,尚未在实践中寻找到切入点,导致在课堂教学中仅仅是机械式地讲授理论,其实用性较差。这与不具备具有权威性、普适性、启发性和深度的理论体系有密切关系。语文思政教学及研究亟需有头脑、有水平、有学识的研究者参与其中。

针对问题和不足的研究不能只讨论其本身,这是该论文的研究尚待展开的部分:一方面,上述问题的产生基于一些共性原因,课程思政本质上是社会新形势的需求和新时代高等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它本身就要求与时俱进,跟时代共振。另一方面,上述问题同样会共同导致一些不良后果,比如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思政教育的效果微乎其微,造成学业负担乃至成为全面性的无效劳动。认识到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和系列后果,将是语文思政持续改进和提升的前提和重要条件,也是研究进一步深化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莹.基于课程思政新理念的大学语文教学分析与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18(11):74-77.

[2] 李瑞珩,杨筱哲,张晶婷.以诗教人,以情动人,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应用型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研究[J].汉字文化,2023(22):47.

[3] 务楠,耿红卫.大学语文课程中的思政教育现状及策略研究[J].文学教育,2019(6):160.

[4] 刘大勇.课程思政背景下传统文化教育在大学语文中的实践策略[J].大学语文建设,2023(23):29.

作者简介:王祥,东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任教师。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