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数字化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与创新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本文通过对数字化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与创新进行研究,探讨了数字化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采集、存储、展示、传播和传承等方面的作用,分析了数字化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数字化技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用;创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然而,随着全球化、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生存危机,如传承人老龄化、传承环境恶化、传承方式单一等。为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们采取了多种措施,如立法保护、抢救性记录、传承人口述史等。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
1 数字化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
1.1 数字化采集
数字化采集是指利用数字化设备和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记录和保存的过程。数字化采集可以采用摄影、摄像、录音等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演、技艺、仪式等进行记录,也可以采用三维扫描、虚拟现实等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物、场景等进行建模和还原。数字化采集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以数字形式保存下来,避免了传统记录方式的易损性和局限性,同时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后续处理和利用提供了基础。
1.2 数字化存储
数字化存储是指将数字化采集得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进行存储和管理的过程。数字化存储可以采用硬盘、光盘、数据库等存储介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像、音频、视频、文本等数据进行分类存储和备份,也可以采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进行分布式存储和管理。数字化存储可以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同时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长期保存和共享提供了条件。
1.3 数字化展示
数字化展示是指利用数字化设备和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展示和传播的过程。数字化展示可以采用多媒体、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进行生动、形象、直观的展示,也可以采用网络、移动终端等平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进行广泛、便捷、互动的传播。数字化展示可以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和普及提供了手段。
2 数字化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创新
2.1 创新保护理念
数字化技术改变了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从被动的抢救性保护转变为主动的预防性保护,从单一的静态保护转变为多元的动态保护,从封闭的局部保护转变为开放的全局保护。数字化技术可以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问题和风险,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预防性保护;可以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多维度的展示和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态保护;可以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进行跨地域、跨领域、跨文化的交流和合作,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和发展,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局保护。
2.2 创新保护方法
数字化技术创新了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法,从手工的记录和保存转变为自动化的采集和存储,从实体的展示和传播转变为虚拟的展示和传播,从传统的传承和创新转变为数字化的传承和创新。数字化技术可以通过使用无人机、传感器、机器人等设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进行高效、精准、全面的采集和存储,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效率和质量;可以通过使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进行沉浸式、交互式、个性化的展示和传播,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可以通过使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进行智能化、数据化、安全化的传承和创新,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水平和能力。
2.3 创新保护模式
数字化技术创新了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从政府主导的保护模式转变为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保护模式,从单一的保护模式转变为综合的保护模式,从线下的保护模式转变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保护模式。数字化技术可以通过搭建数字化平台,吸引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保护模式;可以通过整合数字化资源,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创新、利用等多种功能,形成综合的保护模式;可以通过开展数字化活动,如线上展览、线上教学、线上交易等,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渠道,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保护模式。
3 数字化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面临的挑战
3.1 技术标准不统一
数字化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涉及到多个领域和技术,如信息技术、文化遗产保护、艺术设计等,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导致不同的数字化项目之间存在着兼容性和互操作性问题,影响了数字化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效果和效率。
3.2 数据安全风险高
数字化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需要大量的数据采集、存储、传输和处理,这些数据包含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和知识产权,如果数据安全得不到保障,就可能会被篡改、丢失、泄露或滥用,给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3.3 人才短缺问题突出
数字化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需要既懂信息技术又懂文化遗产保护的复合型人才,目前这样的人才还比较短缺,难以满足数字化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需求。同时,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也缺乏数字化技术的培训和应用能力,影响了数字化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推广和应用。
4 数字化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对策和建议
4.1 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政府部门应组织相关专家和机构,制定统一的数字化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包括数据采集、存储、传输、处理、展示、传播等方面的标准和规范,确保不同的数字化项目之间具有兼容性和互操作性,提高数字化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效果和效率。
4.2 加强数据安全保护
政府部门应加强对数字化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数据安全保护,制定相关的数据安全政策和法规,建立健全的数据安全管理体系,加强对数据采集、存储、传输、处理等环节的安全监管,采用加密、备份、认证等技术手段,保障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4.3 培养复合型人才
政府部门和高校应加强对数字化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开设相关的专业和课程,培养既懂信息技术又懂文化遗产保护的复合型人才。同时,也应加强对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的数字化技术培训和应用能力提升,提高数字化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推广和应用水平。
4.4 加大资金投入
政府部门应加大对数字化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资金投入,设立专项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同时,也应加强对资金的使用管理和监督评估,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和有效利用。
参考文献:
[1]谷国英.数字化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与挑战[J].文化月刊,2024,(7):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