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以宣讲为核心的高校研究生实践育人机制探索
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和改进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成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宣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展现出独特的育人价值。本文从宣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出发,立足于新时代研究生宣讲的现实困境,探索如何构建以宣讲为核心的研究生实践育人机制,旨在提升高校研究生宣讲的育人实效,为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贡献力量。
关键词:研究生宣讲;高校实践育人;思想政治教育
一、宣讲对于高校研究生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
宣讲不仅是“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直接体现,更是推动研究生教育改革、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通过宣讲,研究生能够深入理解党的创新理论,增强政治认同,承担起打通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使命,同时,宣讲活动也为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提供了重要平台,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研究生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深化理论认知,强化思想引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抓好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和现代化建设能力”宣讲通过系统解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引导研究生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科学真理和实践优势,提升其政治素养和理论层次,塑造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效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走深走实,为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思想基础。
促进理论与实践融合,培养创新能力。宣讲将党的创新理论紧密融入研究生学习、科研和社会实践,通过案例分析、实地考察、模拟演练等,提升研究生理论转化能力,有效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
推动研究生全面发展,提升综合素质。宣讲组织多彩学术交流、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为研究生搭建展示自我、锻炼能力的平台,拓宽其学术和社会视野,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为未来职业发展和社会参与提供有力支撑。
增强研究生社会责任感,激发爱国之志。宣讲通过讲述优秀党员、杰出校友等先进事迹,激发研究生的爱国热情,鼓励其积极投身国家建设和社会服务,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青年智慧和力量。
二、高校研究生宣讲的现实困境
1.宣讲内容创新不足,教育资源整合不佳
内容陈旧且重复:宣讲内容局限于传统理论知识的简单复述,鲜有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的融入与探讨,致其内容老化,难以点燃研究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
脱离实际需求:宣讲内容与研究生学术背景及兴趣点脱节,缺乏深度剖析与个性化设计,未能精准对接研究生群体的实际需求。
资源挖掘不充分:宣讲内容未能深挖学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如专家讲座、学术论坛、实践案例等,导致其深度和广度不足,缺乏多样性和丰富性。
2.宣讲形式单一固化,成员内生动力不足
互动交流匮乏:传统宣讲形式如讲座、报告,多以单向灌输为主,缺乏有效互动,听众被动接受,致宣讲过程沉闷,研究生参与度低。
技术手段滞后:未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及新媒体平台,如在线直播、虚拟现实等,使宣讲内容呈现方式缺乏生动性、直观性和互动性。激励制度缺失:激励制度的不健全导致宣讲成员缺乏宣讲积极性和创造性,内生动力不足,难以投入足够的精力和时间进行宣讲内容的准备与宣讲技巧的提升。
3.教师支持体系不全,学生潜能开发受限
宣讲成员专业素质差异大:部分成员理论功底薄弱,宣讲技巧生疏,致使宣讲效果不一,难以精准、生动地传递宣讲精髓。
指导教师团队缺失:部分高校缺乏稳定的专业教师指导,宣讲培训机制不健全,成员在内容选择、技巧运用、效果评估上缺乏科学指导,致使宣讲活动专业性、权威性、影响力均显不足。
4.宣讲资源整合乏力,保障措施联动不畅
内部体系不健全:在硬件条件与软件环境上,宣讲需要高校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场地设备与技术支持;在内部协作方面,宣讲需要在流程管理、质量控制与效果反馈等方面形成系统保障。
外部联动不通畅:宣讲活动需要多个部门的协同配合,目前许多高校的相关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作,导致宣讲活动在资源整合、宣传推广、后勤保障等方面存在困难,影响了宣讲活动的顺利开展与效果提升。
三、以宣讲为核心的高校研究生实践育人机制探索
(一)构建多元协同的宣讲体系
1.多渠道选拔讲师:通过多种渠道选拔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研究生担任讲师,确保讲师队伍的高素质。高校应广泛动员和选拔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研究生担任讲师,确保讲师队伍的高素质。同时,高校应鼓励跨学科、跨专业的研究生参与宣讲工作,丰富宣讲内容和形式,提高宣讲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2.多维度培训讲师:建立系统的培训体系,涵盖理论学习、宣讲技巧、案例分析等多个方面,全面提升讲师的综合素质。高校应建立系统的培训体系,涵盖理论学习、宣讲技巧、案例分析等多个方面,全面提升讲师的综合素质。同时,高校应定期邀请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和培训,提升讲师的理论水平和宣讲技巧。
3.多层级管理讲师:建立校院两级管理机制,明确职责分工,形成上下联动、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校级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宣讲工作的总体规划和指导方针,院级管理部门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确保宣讲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挖掘鲜活生动的宣讲素材
结合时政热点和学生关注点,设计多样化的宣讲内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接受度。高校应鼓励宣讲团队挖掘鲜活素材,结合专业背景设计创意内容,以增强宣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高校需定期聆听学生意见与建议,灵活调整宣讲内容,以提升学生参与度及接受度。
1.坚守红色理论阵地,宣讲党的创新理论
聚焦于党的创新理论,通过深度解读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结合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等多维度背景,探讨其在引领青年成长、塑造时代精神、指导实践行动中的关键作用。宣讲旨在深化研究生政治认同与理论素养,激励其在新时代背景下坚守理想信念,勇挑历史重担。
2.弘扬科学家精神,宣讲科研报国情怀
传承并弘扬科学家精神,深度挖掘科学家卓越贡献、科研之路及高尚品质,探讨其对科技进步、人才培养、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同时,结合科研伦理教育,引导研究生树立科研诚信意识,培养严谨的科研态度与坚定的科研信念,为成为未来科技领域的领军人物奠定基础。
3.聚焦产教融合实践,宣讲校企共赢成果
聚焦于产教融合背景下的校企合作模式创新,将“宣讲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发挥研究生导师育人成效,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探讨校企合作在促进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提升就业竞争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宣讲旨在启发研究生深刻理解产教融合模式,激励其投身实践锻炼,为成长为兼具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4.发挥朋辈教育优势,宣讲青年榜样风采
挖掘并分享研究生中的杰出典范与动人故事,深度解析他们的成长轨迹,探讨这些故事在塑造正确价值观、提升个人品质、促进群体和谐方面的深远影响。吸纳研究生校长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党支部书记、研究生兼职辅导员或在道德模范、服务基层、社会实践、文艺体育等方面有突出表现的研究生代表加入宣讲团。通过宣讲,激发研究生的共鸣与向往,引导其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为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与良好品德的新时代青年贡献力量。
5.拓宽全球文化视野,宣讲国际人才需求
聚焦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与国际竞争力提升,通过介绍不同国家的文化特色、国际形势与热点问题,分享国际交流经验,探讨其在拓宽国际视野、提升跨文化理解与沟通能力、培养全球意识与国际竞争力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宣讲,促进研究生对全球化趋势的深入理解,提升其跨文化交流与合作能力,为成为具有国际视野与跨文化沟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三)打造互动沉浸的宣讲形式
1.创新宣讲形式: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情景剧表演、互动问答等多种形式,增强宣讲的趣味性和互动性。高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宣讲形式,如线上直播、线下互动、情景剧演绎、互动问答等,以趣味性和互动性为核心,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与接受度。
2.完善反馈机制: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及时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进行针对性地改进和优化。高校应建立宣讲效果评估机制,定期对宣讲活动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同时,高校应建立学生意见反馈机制,及时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进行针对性地改进和优化。
(四)完善长效激励的培育机制
1.建立长效培训机制,定期开展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提升成员宣讲能力。同时,建立讲师培训档案,记录培训情况,为讲师职业发展提供依据。
2.健全激励机制:设立奖励机制,表彰优秀讲师,激发积极性。同时,建立讲师考核评价机制,确保讲师队伍高质量发展。
3.明确职业发展路径:为讲师提供职业发展的支持和指导,帮助他们实现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高校应为讲师提供职业发展的支持和指导,帮助他们实现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高校应建立讲师职业发展路径规划机制,明确讲师的职业发展方向和目标,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五)构建校企合作的育人机制
1.整合校内外资源:加强校内外资源整合,形成多方协同的育人机制,提升育人效果。高校应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理论宣讲和社会实践活动,丰富育人场景和内容。
2.科教融合和产教协同:与企业、社区等社会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开展联合宣讲活动,拓展育人场景。高校应与企业、社区等社会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开展联合宣讲活动,拓展育人场景。例如,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科技创新宣讲活动,与社区合作开展志愿服务宣讲活动,丰富育人场景和内容。
3.强化校内部门协作:党委办公室、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党委学生工作部、党委教师工作部、校团委、心理健康中心、就业办等部门应形成合力,在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共同发力,开创“三全育人”工作新局面。
四、结论
宣讲是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手段,通过构建多元协同的宣讲体系、打造互动沉浸的宣讲形式、完善长效激励的培育机制以及构建校企合作的育人机制,可以有效提升理论宣讲的育人效果,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未来,高校应继续加大对理论宣讲工作的支持力度,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提升理论宣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陈谦,朱宇翔,倪佳凯,等.在讲好党的创新理论中培养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J].红旗文稿,2022,(19):23-25.
王希,刘光斌.高校学生理论宣讲赋能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价值意蕴、基本要求和实践路径[J].北京教育(德育),2024,(09):4-9.
马胤任,徐东辉,赵红艳,等.研究生理论宣讲类社团组织的育人机制研究——以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红色理论学讲团为例[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4,(06):50-53.
刘强,孙成栋.高校理论宣讲的现状调研与对策建议[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24,(04):71-73.
张漫子.青年理论宣讲的价值意蕴和路径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22,(23):24-25+39.
项目: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24年研究生教育管理实践项目
作者简介:郭晓红(1996—),女,汉族,山西临汾,讲师,硕士研究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