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

朱钧豪
  
西部文化媒体号
2024年34期
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省驻马店市 463000

摘要:在产教融合、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肩负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更应该在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要抓住产教融合的契机,推动思政课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育人实效,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可用之才,这也是推动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一、产教融合视域下思政课教学的基本特点

(一)教学环境的复杂性

当前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多局限于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授课环境和组织形式较为单一。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随着产业学院、订单班、学徒制培养等合作模式的出现,思政课的教学场景实现了由课堂到课外、由校内走向校外的转变,不仅拓宽了思政课的育人空间,教学模式也更加的丰富和多元化。在这个过程中,产教融合推动了思政课教学由学段思政课转向全学段思政课,教学环境也呈现出了复杂性的特点。高职学生在校外顶岗实习的过程中,由于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在面对一些社会性的事件、言论和观点的时候,很容易出现自我认知的偏差,从而陷入到迷茫、困惑、甚至极端化的情绪之中,这就需要发挥思政课铸魂育人的作用,充分考量产教融合视域下思政课育人环境的复杂性,针对不同场景的思政课教学制定适宜的教学策略,不断提高思政课的育人成效。

(二)教学主体的多元性

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在教师,发挥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至关重要。思政课教师作为思政课教学的主力军,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在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校企协同育人的合作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源参与到高职学生的培养工作中,企业导师,技能大师、行业模范和专家学者等都成为了育人主体中的一员。在产教融合的趋势下,多元育人主体的出现,势必会给学校主导的传统思政教育模式带来冲击,加之各类育人主体对于思政课育人内涵和要求理解的认知水平存在差异,这些都加大了思政课教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难度。因此,如何最大程度的发挥多元育人主体的育人合力,成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难题。

(三)教学形式的实践性

目前,高职院校在思政课的开设过程中,主要通过课堂教学、论坛、讲座等形式开展,授课模式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性欠缺。在产教融合模式下,高职学生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获得了更多的实践机会,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相较于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模式,产教融合模式下的产业学院、校企合作的实习实训基地等多元化的合作模式,为高职院校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思政课教学平台,高职院校也能够直接对接企业的人才需求制定教学方案,通过组织学生深入企业、工厂实习,使学生能够在交流、实习的过程中,深化对思政课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现状

(一)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取得的成效

在产教融合的模式下,大部分高职学生对于思政课的教学培养目标有着正确的认知,对于思政课的认同感不断增强,他们认为思政课不仅可以提升思想道德素养,也有助于实现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因而愿意更为积极的参与到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活动中。此外,随着产教融合模式的深化发展,越来越多的高职思政课教师也开始了解、学习产教融合模式,并在教学过程中,尝试将思政课理论知识和产教融合的相关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并结合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和专业特点,不断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例如一些思政课教师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的融入工匠精神、创业精神、职业教育等育人元素。这种授课模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强了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成效。

(二)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面临的机遇

随着国家对于职业教育支持力度的加大,职业教育的发展步入快车道。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改革发展也迎来了重要的机遇,特别是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之下,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改革可以尝试独立探索一条不同于普通本科高校的发展路径,避免同质化的趋向。另外,可以依托产教融合模式带来的平台和资源优势,结合职业院校的办学特色和专业特点,因材施教,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彰显职业教育的类型化特征,在做好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不断提升学生将来作为大国工匠、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质,充分发挥思政课育人的精神力量。

(三)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产教融合能够有效促进校政企协同育人功效的发挥,但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思政育人主体的多元参与,除了思政课教师,社会和企业相关人员也应该参与其中。当前仍有一些高职院校不能深刻认识到产教融合模式带来的机遇,思政育人主体较为薄弱,思政课教学队伍仍然以专职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为主,且授课形式多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学形式单一,缺乏创新,实践教学也大多流于形式。此外,大部分思政课教师对于产教融合模式的了解不够,缺乏企业锻炼经历,这也导致产教融合的相关资源不能有效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中。以上问题不仅制约着思政育人的质量,也是思政课教学改革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

三、产教融合视域下思政课教学改革实践路径的思考

(一)加强思政课协同育人主体队伍的建设

高职院校要深化对产教融合模式的认识,在思政育人过程中,加强校政企协同育人主体队伍的建设,在产教融合视域下,打造思政育人多元主体工作格局,开办思政课大讲堂,除了校内思政课教师的日常授课外,定期邀请企业导师、能工巧匠、专家学者等各行各业的先进模范人物进校园、进课堂,让学生能够近距离聆听这些模范榜样人物的先进事迹,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职业素养。此外,思政课教师作为思政课教学的主力军,也要深化对产教融合的认识,通过深入企业一线、定期参加教师技能大赛等方式,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学的能力和水平。

(二)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

在产教融合的模式下,思政课教学也应该与时俱进,能够抓住产教融合带来的机遇,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不断创新思政课的教学形式。在这个过程中,一是要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强化理想信念教育、职业素养和职业价值观教育、工匠精神的教育;二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不断丰富教学方法,善于利用产教资源开展教学。三是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探究的结合,避免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拓宽思政课教学渠道,充分利用好产教融合的合作平台。

(三)思政课教学改革要凸显职教的特色

产教融合模式培养的是德技并修的高素养技能型人才,因此在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围绕这一目标,凸显职业教育的特色。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方法,充分利用产教资源,能够在教学中将更多符合职业教育的德育元素呈现出来,帮助学生树立职业价值观的同时,增强学生的爱国情和报国志。

参考文献:

[1] 海南.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职业素养培养途径与策略研究[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24,(02):114-119.

[2] 毛立钢.基于“产教融合”的协同育人课程思政建设——以财经商贸类专业为例[J].才智,2024,(11):13-16.

[3] 陈剑.产教融合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N].安徽科技报,2024-09-27(013).DOI:10.27992/n.cnki.nahkj.2024.000325.

[4] 宁慧.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路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21,(09):35-40.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