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农业产业链数字化升级”背景下中国式农业生产现代化的调查研究

——以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环境监测系统为例

戴新月 刘宾 张翔宇 曹续续 姚希 陈亚男
  
西部文化媒体号
2025年1期
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学院 安徽合肥 238024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当下,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战略基点,同时,为了更好的实现农业现代化,应推动我国农业产业链升级,发挥互联网和数字化、智能化对农业产业链的赋能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化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产生大量的数据。然而,我国农业产业数字化进程较慢,数字化转型程度不深,数字培育技术不足等问题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农业产业链数字化升级进程。为打破数据的割裂状态,让数据价值得到充分体现,更有效地发挥农业生产现代化的潜能,本文以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环境监测系统为例,深入了解现代科技在农业产业链升级进程中的农业产业发展创新点。以问卷调查为主要研究方法,发现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环境监测系统致力于实现现代科技与中国式农业生产现代化之间的关联,帮助解决农业数据如何便利获取、如何高效利用等问题,充分满足人们对农业产业链数字化升级的需求,为生产过程带来更好的体验感。针对以上结果,提出相应建议,高度重视数字信息化对产业链升级的作用,极大程度将现代科技应用与乡村振兴服务相结合。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数字升级、乡村振兴、产业链发展

引言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相对有限的国家。随着人口的增长和耕地面积的减少,人均耕地面积逐年下降,已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这种资源禀赋的约束使得中国农业面临着人口与耕地之间的矛盾,以及粮食稳产保丰与耕地质量退化的矛盾。中国农业以小农经营为主,小农户数量占农业经营主体的98%以上,从业人员占农业从业人员的90%以上,超过70%的耕地由小规模生产的农户经营。这种小农经营的格局使得中国农业难以实现规模经济,制约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2022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883元。分城乡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283元,增长(以下如无特别说明,均为同比名义增长)3.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33元,增长6.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2%,2022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31370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45123元,增长3.7%,中位数是平均数的91.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17734元,增长4.9%,中位数是平均数的88.1%,农村居民收入远低于城镇居民。近代以来,中国被迫开启工业化进程,这一进程对中国农业现代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工业化进程中,农业的相对地位下降,但农业仍然是国家的根本。在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如何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受城镇区域扩张、城镇人口自然增长和乡村人口流入城镇等因素影响,城镇人口继续增加。现阶段,在人口规模方面,2022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达到92071万人,比2021年增加646万人;乡村常住人口49104万人,减少731万人。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农业面临着国际市场的竞争和挑战。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农业发展也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式农业生产现代化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基于农业产业链数字化升级背景下中国式农业生产现代化的研究现状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推进。首先,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是中国农业现代化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农业基础设施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包括农田水利、农村交通、农业科技等方面的设施。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中国农业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这制约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其次,农业生产科技水平不高也是中国农业现代化面临的一个问题。现代农业需要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但是当前中国农业生产科技水平还比较低,这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第三,农民文化素质总体偏低也是中国农业现代化面临的一个问题。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其文化素质对农业生产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当前中国农民文化素质总体偏低,这制约了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第四,农村市场流通不畅也是中国农业现代化面临的一个问题。现代农业需要依靠完善的市场流通体系来保障农产品的销售和流通,但是当前中国农村市场流通体系还不够完善,这制约了农产品的销售和流通。最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也是中国农业现代化面临的一个问题。农民收入是农业生产的最终目的,但是当前中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这制约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国农业现代化面临着多个方面的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以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够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于“农业产业链数字化升级”背景下农业生产现代化的调查研究

(一)调查目的及调查对象

1、调查目的

以问卷调查为主要研究方法,发现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环境监测系统致力于实现现代科技与中国式农业生产现代化之间的关联,帮助解决农业数据如何便利获取、如何高效利用等问题,充分满足人们对农业产业链数字化升级的需求,为生产过程带来更好的体验感。

2、调查对象

巢湖市居民

(二)调查方法

第一,文献综述法。本次调查主要针对农业生产现代化问题,为了深入了解,我们通过知网查询了多篇相关文献,初步掌握了相关资料,确定了调查目的和相关分析方法,为我们后期的调研起到了促进作用。

第二,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的时间安排非常灵活,可以随时随地开展调查,节省成本。综合考虑,我们选择问卷调查法进行调查研究。我们通过线上问卷和线下实地调研相结合的形式获取了有效数据,为我们的数据分析工作提供了便利。

(三)样本量的确定

本次调查,我们使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抽样方法,先根据表达式确定样本量:

取置信区间为95%,此时=1.96,p为样本比例。由于乘数p无法计算得出,根据文献查找得出p取0.5时,误差最小。允许误差估计e=0.05,就认为估计值足够可靠。通过计算可知,n=385。

根据预调查可知,问卷回收率为95%。再进一步计算,

385÷95%=405(份)

故设定样本量在405之上。综合实际情况考虑,在正式调查中,实发问卷430份,回收有效问卷420份,问卷有效率为97.6%。

(四)数据整理

1、信度检验

由上表可知关于手语现状的调查问卷的 Cronbach’s alpha是0.766>0.7,信度较好,即问卷数据可靠。

2、效度检验

由上表可知 P=0.000,所以 Bartlett 检验显著,且 KMO=0.738>0.5,说明问卷效度很好,结果有效。

(五)数据分析

1.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次调查共有420人参与,其中,男性占比38.57%,女性占比61.43%。

参与者中年龄在20岁以下和20-30岁的人数较多,而年龄在31岁及以上的人数较少。参与者对智慧农业的了解程度多为较了解,感兴趣程度多为感兴趣。被调查者认为蔬菜是最适用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环境监测系统的农作物,其次是水果和粮食作物。牲畜养殖的适用性相对较低。这些结果可以为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环境监测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提供参考,重点关注蔬菜、水果和粮食作物的监控需求,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技术和设备的开发和应用。

2.深层次模型分析

为了深入了解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环境监测系统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对发展前景的关联度,我们将“参与者认为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环境监测系统在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和“参与者认为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环境监测系统的发展前景如何”的因素进行灰色关联分析。

结合上述关联系数结果进行加权处理,最终得出关联度值,使用关联度值针对4个评价对象进行评价排序。由上表可知:针对本次4个评价项,参与者认为使用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环境监测系统的作用是“提高生产效率”的评价最高,其次是“减少人工成本”。由此可见,提高生产效率与减少人工成本因素对参与者对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环境监测系统的发展前景的看好程度是最主要的影响。

五、对于新时代农业生产现代化的建议与措施

(一)推广科学技术,提高生产力水平

指挥农业的应用可以增加农作物和畜禽的产量、提高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政府可以加大智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支持农民使用新技术、新机械等现代化设备。

(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修建现代化的水利工程,通过智慧农业系统,以此来提高农田灌溉效率,减少旱涝灾害。同时,加强农业交通运输、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企业化水平。

政府可以鼓励农民组织成为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业生产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同时,可以引导企业进入农业领域,推动农业企业化发展,提高农业产值和农民收入。

(四)推广现代化农业种植方式,实现绿色环保生产。

随着人们对环保和健康的日益重视,绿色、有机、低碳的农业种植方式逐渐成为主流。现代化农业种植方式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降低环境影响。实现绿色环保生产还需要加强农业废弃物的回收和处理等。通过资源化利用,可以将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料、生物质能源等,降低对环境的压力。政府可以通过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农民使用智慧农业以及现代化种植方式,减少农业污染,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性。

六、基于“农业产业链数字化升级”背景下农业生产现代化的研究意义

(1)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农业产业链数字化升级可以实现信息的共享和流通,提高农业生产全过程的可视化管理和智能化决策。通过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如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可以优化农业生产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2)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数字化农业生产可以实现精准农业管理,通过精确施肥、精准灌溉、病虫害监测等手段,有效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降低农业对环境的影响,推动绿色生产方式。此外,数字化农业还可以提供农业生态系统监测、土壤保护、水资源管理等方面的支持,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3)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数字化农业产业链的升级可以打破传统农业生产的空间限制,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渠道。通过发展农村电商、智慧农业等新业态,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和增加附加值,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促进农业现代化管理

数字化农业生产可以实现农田信息化管理、农产品溯源、品牌建设等。通过建立统一的农产品追溯体系,可以增加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信任度,提高产品竞争力。同时,数字化农业还可以为农民提供个性化的农业生产指导和技术支持,提高农民的决策能力和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曹姝玥.改造小农生产方式: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J].南方农机,2023,54(02):38-42+49.

[2] 贾小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农业强国建设根基[J].农村.农业.农民(B版),2023,(03):8-9.

[3] 唐魏,李月起,李成勋等.数字经济与农业农村现代化[J/OL].工程管理科技前沿,1-10[2024-02-26].http://kns.cnki.net/kcms/detail/34.1013.N.20231228.1309.004.html.

基金项目:巢湖学院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202410380029);巢湖学院校级质量工程项目(ch21jxyj1)。

作者简介:戴新月(2003-),女,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数据分析。

通信作者:陈亚男(1991-),女,讲师,研究方向:金融统计与优化研究。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