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特点
—— 以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摘要:本文以地处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深入探究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和特点。通过对该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实地调研与剖析,展现其在多元文化交融背景下的独特之处,为进一步强化和优化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参考,致力于培养具备正确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且能扎根边疆、服务边疆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特点;挑战
边疆民族地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关乎培养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高素质人才,更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的重要基石。如何在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领域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地处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探讨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特点,以期为进一步提升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供参考。
一、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一)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
边疆民族地区高校依循国家规定开设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类必修课程,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性与系统性。同时,结合当地特点和学校优势,开发了融合边疆民族地区民族文化、历史传承、社会发展等内容的校本课程和教材,将地方文化资源融入思政教育,增添思政课程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设立了张桂梅思政大讲堂德宏师专分课堂,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先进模范人物担任主讲人,开展了诸如 “忠诚履职 关注国门学校建设 助推边疆文化教育发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多角色驻村 赋能乡村振兴”等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讲座,切实提升了思政铸魂育人的效果。学校积极推进德宏州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牵头组建了相关共同体、联盟、研究中心和实践基地等,并构建了分层分类的培训课程体系。通过组织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共同参与实践研修活动、开展联合教研活动等,达成了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学的有效衔接与深度融合,提高了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整体教育教学质量。此外,思政教师在备课与教学中需结合边疆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特色和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补充和优化,使抽象理论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增强学生的理解与认同。边疆民族地区高校紧跟教育改革步伐,意识到单纯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育人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推行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倡导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个环节,挖掘各类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技能传授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边疆民族地区高校的思政教师均为中共党员,拥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教师队伍的民族构成呈现一定的多样性,部分教师来自当地少数民族,他们熟知本民族文化和学生特点,能更好地与学生沟通交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展现独特优势。同时,学校注重从当地民族文化专家、党政干部中聘请兼职教师,丰富思政教育的师资来源,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学校开展课程思政培训,提升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通过邀请专家讲学、组织校内研讨等方式,让教师掌握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定期举办课程思政教学比赛,激励教师积极探索课程思政的有效路径,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组织思政教师分别与各学院组队,加强课程思政建设。
(三)校园文化建设方面
边疆民族地区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彰显边疆民族地区的特色,将民族文化元素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学校举办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同时,学校建设了民族文化展示馆、民族文化长廊等文化设施,展示德宏地区各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艺术作品等,营造了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围绕思想政治教育主题,学校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校园良好风气的形成。
(四)教育效果方面
经过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学习、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参与以及校园文化的熏陶,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显著提升。大部分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深刻认识到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园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展现出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德宏师专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多数投身于云南省的教育、文化、基层服务等各个领域,他们将在学校所学的思想政治理念和知识传播到社会中,为边疆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贡献力量。这些学生凭借扎实的思想政治素养,在工作中能够更好地处理民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成为推动云南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力量,也从侧面反映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良好社会效果。
二、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一)浓郁的民族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
德宏地区聚居着傣族、景颇族、傈僳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这些民族有着独特而丰富的文化传统。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将各民族的传统习俗、民间故事、歌舞艺术等元素融入教学内容,使抽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具象化,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学校充分考虑到不同民族学生在文化背景、语言习惯、认知方式等方面的差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同时,组织开展各类民族文化展示活动,为各民族学生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增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尊重,营造和谐包容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实施。
(二)立足边疆实际,强化国家意识与国防教育
边疆民族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促使学校高度重视国家意识和国防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中,专门设置了国防教育相关课程,邀请边防部队官兵、军事专家等来校举办讲座,介绍我国的国防政策、边疆安全形势以及边防军人的英勇事迹。通过组织学生参观边境口岸、边防哨所等地,让学生亲身感受边疆地区的重要性和国防建设的必要性,增强学生的国家主权意识和领土完整观念,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保家卫国的责任感。由于靠近边境,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对境外文化渗透的警惕性和辨别力。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境外的一些不良文化思潮和价值观通过边境贸易、网络等渠道传入。学校通过开展专题讲座、主题班会等形式,向学生剖析境外文化渗透的手段和危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自觉抵制西方腐朽思想、宗教极端思想等不良文化的侵蚀。同时,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规范学生的网络行为,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不受干扰。
(三)宗教信仰复杂性与思政教育的应对
边疆民族地区宗教信仰较为普遍且复杂,边疆民族地区高校的学生中有部分来自宗教信仰家庭。学校在思政教育中,坚守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强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宗教的本质、作用和社会影响,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开展宗教知识讲座、宗教政策法规宣传等活动,提升学生的宗教辨别能力,防止宗教极端思想的渗透,确保学生在信仰选择上保持理性和坚定。
(四)针对性的人才培养目标
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思政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多元性与针对性,旨在契合地区特色与发展需求,为地区稳定、民族团结及社会进步输送专业人才。培养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引导学生深切认同本民族文化的同时,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怀对祖国边疆大地的热爱,自觉投身家乡建设,守护国家领土完整与民族团结。让学生熟悉边疆地区各少数民族的历史、风俗、语言文字等知识,精通跨文化交流的技巧与原则,消除文化隔阂,搭建起各民族顺畅沟通的桥梁。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使其具备组织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能力,化解潜在的民族矛盾,带动各族群众携手奋进,巩固边疆地区的和谐稳定局面。鼓励学生关注边疆社会的现实难题,诸如教育资源不均、经济发展滞后等,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公益帮扶,助力边疆地区教育、文化、经济全方位发展。
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在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养、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以及维护边疆地区稳定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未来应继续探索创新,不断优化教育模式和方法,以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艾兵有,范益民,伍家旺.西南边境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研究——基于云南省的实证分析[J].学术探索,2012,(12):163-166.
[2] 苏欣,曾灿博.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思路探索[J].百色学院学报,2020,33(04):137-140.DOI:10.16726/j.cnki.bsxb.2020.04.023.
[3] 郭新华,艾尼瓦尔·卡德尔.影响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深层次因素及对[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0,31(04):81-83.DOI:10.13933/j.cnki.j.kashgar.teach.coll.2010.04.021.
[4] 李金娜,何临春.论少数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J].职大学报,2015,(04):111-115.
[5] 刘国栋.民族地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29(01):30-32.
[6] 谭安.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时代诉求与路径选择[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37(03):80-82.
[7] 李中耀,粟迎春.创新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新疆社会科学,2010,(02):70-73.
[8] 王香玲.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8,(05):495-497+500.
[9] 张俊,陆芳.加强和改进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教育管理工作的思考[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2):64-66.
[10] 李金.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人民论坛,2015,(11):130-132.DOI:10.16619/j.cnki.rmlt.2015.11.070.
[11] 冷娟,刘羿良.边疆民族地区高校人才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述评[J].就业与保障,2020,(02):116-117.
[12] 熊光红.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与路径选择研究[J].智库时代,2019,(06):68-69.
[13] 胡银.提升西南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有效性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13):281-282.
[14] 黄伟,刘维民.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论[J].贵州民族研究,2019,40(10):165-172.DOI:10.13965/j.cnki.gzmzyj10026959.2019.10.025.
[15] 曾华.浅议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J].教育现代化,2018,5(33):130-131.DOI:10.16541/j.cnki.2095-8420.2018.33.055.
[16] 陈孝生,任曼劼.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问题与对策[J].黑河学刊,2017,(04):139-140.DOI:10.14054/j.cnki.cn23-1120/c.2017.04.059.
[17] 范敏.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举措[J].黑河学刊,2017,(03):117-118.DOI:10.14054/j.cnki.cn23-1120/c.2017.03.050.
[18] 何勤勇.紧密结合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2013,(16):62-63.
[19] 周绍永.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问题与对策[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5,9(04):90-93.
[20] 彭怀彬.新时期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难点剖析与路径探索[J].大陆桥视野,2021,(04):122-123+126.
[21] 冯广辉.“三全育人”视域下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升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15):83-85.DOI:10.19865/j.cnki.xxdj.2022.15.024.
作者简介:
邱平静,1972,07,女,汉族,山东泰安人,硕士研究生,云南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名称: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以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项目编号:2013C201)